以《诗经》为例的新型初中语文课堂实践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2

以《诗经》为例的新型初中语文课堂实践初探

陶晓宇

常州市正衡中学

摘要:语文是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一门学科,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不断被滋养与浸润,进而修炼必要的核心素养。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无法逃脱“应试语文”的枷锁,无法摆脱“分数论”的束缚。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架构都无法摆脱教参的指挥与掌控。如此一来,语文课堂寡淡无味,毫无生气,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今天笔者力求突破教参、分数、应试的枷锁,以《诗经》教学为例,力求探究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新思路,让学生品味到语文真正滋味之所在。

关键词:应试语文;教学新思路;语文味

教育部于2019年颁布的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文课程应当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不断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与发展。”由此而来,语文教学不能仅囿于书本与教参,无法一成不变。教师应该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并不知不觉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事实却是,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摆脱“应试语文”的枷锁,无法摆脱教参既定的束缚或者不愿走出舒适圈,面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方式去处理,如此一来语文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完全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王君老师在《更美语文课》中说到,“每一种教法的出现,其实都是和我们的生命状态有关。教法与活法,是天然对应的。你活成什么样子,你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就会投射出这种样子。”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无所畏惧的教学勇气。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恰恰需要这样一种突破,一种再度出发。

我以《关雎》为例,呈现我课堂教学的一些浅显尝试与思考。

一、以朗读为导入,初步感受诗味:

在讲解《关雎》之前,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要向学生介绍诗经的相关内容:关于《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经的重要地位;关于孔子删诗的标准思无邪;关于风雅颂等不同内容的分类;关于赋比兴等不同的表现手法等等。私以为这些文学常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诸多知识点的聚集,在他们心里无法产生任何涟漪,那么任何讲解都是比较苍白的。于是,我引入《诗经》中《郑风·褰裳》,通过朗读的方式让他们先自行感受一下:

郑风·褰裳

原文:

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虽然诗歌诸多用字对学生来说有点陌生,但一旦扫除这些陌生用词后(惠:思慕;褰:提着;子:你;我思:思我;狂童:傻小子),完全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去感受这首诗的内在情绪。在朗读中让他们自行感受到这位女子的真性情,她们持有的是一种完全释放的情绪,他们自然而然感受到了这种诗经的这种“无邪”。

随后引入了曲黎敏老师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中关于“思无邪”的理解:“思无邪就是真性情。做到真性情先要有个真我,先别那么分裂地活着,别太媚俗,别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要真实审视自己的内心,别总是给自己的懒惰找任何借口,别为了一种卑微的生活委屈自己。尽量沉静做好自己,保持“自己跟着自己”的那种美好状态。但是这种真性情,不是低级的任性。纯洁高尚的情操,是从克制,觉悟中产生的喜悦和从容。”

一旦孩子们感受到这种无邪后,那就让她们释放这种情绪,再次朗读,再次感受。朗读是比较省力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情绪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无需多言。

、以《经典咏流传》为引入,以深刻体味诗境:

如何走近进而走进《关雎》呢?大多数教师会选择按照书后阅读提示把诗歌的每句话翻译一下。私认为这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感与韵味。那如何保证诗歌韵味的同时还能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走进它呢?我采用引入《经典咏流传》的方式。曾经金志文细腻改编了《关雎》词,于是我采用将《关雎》和《经典咏流传》中现代创作的词进行比对,让他们在歌曲中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有哪些内容是我们《关雎》内容的直接写照,哪些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

改编后的歌词:朝朝暮暮思容颜,追求我爱如心愿,长夜漫漫,我思念她的脸。南岸柳,北岸秀,滔滔江水往哪里流,我说是会流向你的心头。南渡口,北码头,行人到此都说问候,犹记得当年你一脸清秀。一叶秋,一叶舟,唯有江水,幽幽地流,你对着我说月明人依旧。曾经是谁把岁月轻轻弹奏,千里你我,共饮一杯相思酒,爱的人约在黄昏后,花开在美人头,你我相遇在春色泛绿的时候。曾几何时花开欢,满园春色花儿艳,一声笛声暖,此去几时欢。

在学生热烈讨论中不难发现在河之洲的关雎,有几个重要信息,初春时节春水融融,在水边一雄一雌水鸟开始相互应答,发出关关(拟声词)的叫声,此时的状态就像一位君子(古代对品德的要求极高)对淑女(体形姣好,品德极高的女子)爱慕之情,而反复出现的“参差荇菜”都在不知不觉引出了这首诗故事发生的季节为春季,果然春色泛绿的时候;地点为水边;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与思念。学生似乎通过这些内容慢慢走进了这首诗,发现“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长夜漫漫,我思念她的脸”的诗意表达。现代歌词中“千里你我,共饮一杯相思酒”道出了相爱的两个人此时不在一地,而“一声笛声暖”仿佛向我们述说着笛声在传递着两地的人儿对彼此的思念。而对诗歌中的两种乐器感到了困惑,此时适时说出古代“琴瑟”代表琴瑟相合,“钟鼓”代表“迎娶进门”,很明显,这是诗中男子的一种美好的想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男子的痴情程度,在极度爱慕的时候人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美好的期待。那么这里现代歌词是进行了再创造式的改编。就这样,我们在分析中渐渐看到一位男子对心仪的女子求爱的过程:好逑——求之——求之不得——友之——乐之。而这恰好就是“赋”手法等等运用。这首诗中就是有故事情节的,只不过这首诗把男子的这种心境表达得比较诗意缱绻。而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什么是诗经中“赋”表现方法的内核,要远比直接告知他们知识点效果好得多。

《更美语文课》:“群”的思想,“整合”的思想,骨子里都是“联结”的思想。“联结”就是你听到了其他生命的呼唤,听到了“自我”之外的世界的呼唤,你不再甘心于“茕茕独立”,你想打开自己,拥抱其他的生命,拥抱这个世界,当你对“联结”有了渴望,在课堂教学中,你就会自然而然“瞻前顾后”,去“前后勾连”你就会惊喜发现:从来没有孤独的语言符号,更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总是在呼唤,在应答。而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更是在相互印证,互相诠释。语文老师,如果眼界开阔,胸怀浩大,那各种语文因素,就会如千军万马,被教师调遣挪拿,排列组合,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语文教学,彻底摆脱了小家子气,而拥有了大格局的大气概。这里我就将课堂内外的内容紧密整合在一起,进行有效比读,既直观,又诗意。

三、以整合比读为深入,以重点突破诗骨:

通过与《经典咏流传》的结合,我不仅讲解了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讲解了“赋”的手法,更是在进一步追问中发现了“比”“兴”的奥秘:明明《关雎》是关于君子求爱淑女的爱情故事的,为什么开头出现的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在之前诸多讲解的铺垫下,学生们迅速领悟,因为用水鸟的一唱一和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同时也就拉开了接下来讲男女爱情故事的序幕。于是我只需高度总结一下即可:“比”为比喻,借物譬喻,形象可感,诗意缱绻;而“兴”为“兴起。它的作用却不仅是引出下文这样简单,还可以有其他一些作用,结合诗作本身学生反应出还有季节,地点,美好的氛围。

为了更好理解比兴,我又进行了整合,引入了《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

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

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

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

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

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

与子偕臧。

在处理好陌生字词后,学生通过两个诗节的比读,发现“野有蔓草”交代了时间:仲春之月,“零露”交代了早晨;而且最漂亮的一笔在于“零露兮”那是晨露圆润之感,将接下来美人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眉清目秀,妩媚动人”之感淋漓尽致传递出来,仿佛只需这几个字即可。在这唯美清新的氛围中学生彻底了解了比兴的特殊之用,也感受到诗经中这种越古老,越率真,越美好的诗境。这种赋比兴的手法也是《诗经》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可谓是《诗经》的诗骨,如果采用机械的方式是无法让学生有深刻理解,甚至会破坏学生自行拓展《诗经》的兴趣。

让学生直接叙述诗经别有一番风味的诗情是比较空洞的,于是我进行了又一次整合比读:将《关雎》和俄罗斯诗歌中爱情表达的诗句进行比对,然后让学生自行感受喜欢哪一种味道?

俄罗斯诗歌中的爱情表达:

我要从所有的时代

从所有的黑夜那里

从所有金色的旗帜下

从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

我要决一雌雄

把你带走

你要屏住呼吸

学生们在自行朗读中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喜欢诗经的表达,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是统一的,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那是源自比兴的运用,源自意象的运用,源自重章叠唱,那种诗的味道与氛围就在唇齿之间自然弥漫着,进而留驻心中。无需我多言,一份诗情自在学生之心。

语文教学生活就是人生命状态的一种对接,一种另外的表现形式。如此开展的一次语文课堂新尝试只是第一步,却使得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习氛围浓郁,进而产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那么教学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此延伸开来,语文的课堂教学务必打通单课的界限,打破教参的束缚,力求将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相关联,与其他单元相关的内容相关联,与其他年级相关的内容相关联,与现实生活相关连,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关联,这样不仅可以延展语文课堂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的厚度,以及学生内心对于语文,对于生活理解的深度,这是语文课堂真正需要的,也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最美语文课》王君,长江文艺出版社

[2]《诗经:越古老,越美好》,曲黎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3]《语文,究竟怎么教》,张正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诗意语文》,王崧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