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2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戴彦珺

(上海市同济医院,上海,200065)

摘要:目的:全面评价脑梗死护理中施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调查于2024年1月-2024年3月展开,在该时段依规挑选调查对象,即150例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考虑调查所需,施行随机抽签分组,参照组75例,实验组75例。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此基础上,实验组施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全面评价效果。结果:相比参照组配合度、心理状态,实验组均更优,P<0.05。结论:脑梗死护理中施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既能提升其配合度,又能改善其心态,值得推广。

关键词:健康教育;脑梗死;心理干预

脑梗死特征明显,病发率及致死、致残、复发风险长期居高不下,致使人们生命遭受威胁。该病诱因有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不当、血压、血糖和血脂长时间处在高水平状态等。该病致残风险较高,患者易并发肢体偏瘫和吞咽、语言异常等,生活常常难以自理,生存质量得不到保障。相较而言,该病病程更长,患者长期接受诊疗,很容易生出负面情绪,据此,施行心理干预很重要。若是能够配合健康宣教,可使脑梗死患者情绪得到放松,更愿配合疗护,进而保障疗效。本文对脑梗死护理中施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的效果作出全面评价,详见下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于2024年1月-2024年3月展开,在该时段依规挑选调查对象,即150例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考虑调查所需,施行随机抽签分组,参照组75例,实验组也75例。纳入标准:(1)在多项检查辅助下,如头颅CT、磁共振等,确诊脑梗死;(2)伦理会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审核,并通过;(3)患者签署有关字据。排除标准:(1)脏腑功能不佳;(2)精神波动大,不能交流;(3)并发脑出血。解析脑梗死患者资料,两组相比,没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解析脑梗死患者资料(±s)(n)%

参照组(n=75)

实验组(n=75)

χ2/t

P

性别

35(46.67)

38(50.67)

0.240

>0.05

40(53.33)

37(49.33)

平均年龄(岁)

58.69±5.68

58.73±5.91

0.042

>0.05

1.2方法

参照组可施行常规护理,重要内容有干预病室环境、指导脑梗死患者生活和使用药物、从旁配合疗护操作等。基于以上内容,实验组可施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详见下述:

1.2.1施行心理干预

依规评估脑梗死患者心理是否健康,若处于不健康状态,有针对地施行心理干预,融合人文关怀,消除护患隔阂,共创良好关系,多交流以明确脑梗死患者护理所需,多鼓励脑梗死患者在疗护中保持积极心态;重视家人管理,将家人陪伴的意义逐一告知脑梗死患者家人,如向脑梗死患者提供情感支持,能使其负面心态得到改善等;确保环境整洁,定时通风,能够使脑梗死患者身心倍感舒适;落实多种措施,如音乐、绘画疗法等,能帮助脑梗死患者宣泄负面情绪,使其更愿配合疗护。

1.2.2施行健康教育

对脑梗死患者施行健康教育,能够使其掌握更多有用的病症知识,强化其自护能力。施行健康教育的路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知识讲座、科普小视频、宣教传单等。向脑梗死患者和家人规范、系统介绍病症知识,如脑梗死常识、疗护中需关注的事项、预后恢复所需条件等,进一步纠正其存有的错误认知,规避错误认知所生成的负面情绪,使其自护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对其后续恢复十分有利。

1.3指标观察

(1)讨论脑梗死患者配合度。配合度主要分3个等级,即优、良、差。(2)讨论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SAS超50分,即焦虑状态;SDS超53分,即抑郁状态。

1.4统计学处理

SPSS23.0能够解析各种数据,以(±s)、n(%)表示计量、计数资料,分别施行t检验、χ2检验。若P<0.05,可表明组间差异大。

2结果

2.1讨论脑梗死患者配合度

相比参照组优良率来说,实验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讨论脑梗死患者配合度 [n(%)]

组别

例数

优良率

参照组

75

30(40.00)

32(42.67)

13(17.33)

62(82.67)

实验组

75

45(60.00)

25(33.33)

5(6.67)

70(93.33)

χ2

4.040

P

<0.05

2.2讨论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

相比参照组SAS、SDS评分来说,实验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讨论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 [(±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

参照组

75

50.29±3.71

52.06±3.57

实验组

75

40.17±2.03

43.28±2.61

t

20.724

17.194

P

<0.05

<0.05

3讨论

脑梗死不同阶段,患者会有不同表现,就早期来说,会出现四肢无力发麻、头晕呕吐等;就中期来说,会并发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就晚期来说,脑疝风险极高,危及患者生命。若脑梗死患者不够了解所患病症,很容易生出负面情绪,既会对诊疗活动造成影响,又会使病情变得更加严重,难以保障生活品质。结合新形势可知,对于脑梗死患者所需,常规护理并不能够予以满足,完善干预计划,为疗效、患者预后提供保障,是施行护理操作的核心所在。本研究呈现,相比参照组优良率来说,实验组更高,P<0.05。力证,施行健康教育,能使脑梗死患者了解到更多的病症知识,对疗护操作予以高度配合。研究还呈现,相比参照组SAS、SDS评分来说,实验组更低,P<0.05。力证,施行心理干预,能使脑梗死患者心态得以改善,放松身心,强化治疗信心,利于其恢复。

总之,脑梗死护理中施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既能提升其配合度,又能改善其心态,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荣芳.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 中国保健营养,2023,33(14):112-114.

[2] 李发玲,汤可玲,陈晴.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心理月刊,2022(24):185-187.

[3] 申香. 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 心理月刊,2021,16(11):151-152.

[4] 黎逢霞.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应用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35):62-64.

[5] 齐璞娟. 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24):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