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高品质建设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4
/ 3

中等职业学校高品质建设探索

罗发义  周亦波

四川省旅游学校 四川成都 邮编610218

摘要:关注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建设问题,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对新时代变化与挑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从高品质学校的内在要求、国家对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期望,阐述了建设高品质学校的措施。

关键词:高品质   建设   措施

一、高品质学校的内在意蕴

在对高品质学校及其创建的界定和阐释上,有学者注重从字面上做解释,认为“高品质学校,就是品位高、质量高的学校”[1]。有学者侧重于在“高”字上解读,认为,高品质学校就是充分、全面、长远、多元等具有包容性与各种可能性发展的学校。有学者侧重于在“品”字上解读,提出“高品质学校,就是品相好、品位高、品格高、品牌优的学校”[2]。也有学者侧重从“质”上解读,认为“高品质学校建设指的是学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全面建设,质量提升既是高品质建设的追求目的,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3]高品质学校建设要突破传统教育质量观,追求系统性、整体性的教育质量变革。高品质学校的建设应该在找准定位、方向的前提下,从领导队伍、教师队伍、课程、校园文化等方面强化建设,以“五育”融合给予受教育者全方位关注,让受教育者生命全心、全身、全过程升华。

二、学校高品质建设是国家呼唤和现实需要

国家对于高品质教育、高品质学校建设寄予新的期望。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把提升教育品质作为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这标志着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已切实从规模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型。2015年,《教育部工作重点》里专门作了“助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工作部署;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里特别指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创建高品质学校首次纳入最高国策,是在 2018 年初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该《意见》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为迫切”。202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由此可见,全力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落实,也是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与主动作为。

三、学校高品质建设的措施

(一)领导队伍建设,学校高品质建设的着力点

1.核心——校长

学校的品质水平,取决于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力水平。校长要具有教育家情怀,校长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建设一支高品质的校长队伍是建成一批高品质学校的首要条件。[4]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它的校长。”[5]新时代高中校长要认识到高品质不仅仅是分数、是产出、是升学结果,还有在学校发展的规划、课程体系的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等。

2.方向——书记

学校党组织书记,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增强政治担当,激励、引领全体教职工提升在教书育人中的政治站位。首先,要创新开展常态化学习,强化党组织自身建设,使党委班子成员了解新形势新政策、参与教育改革,如结合教育领域工作实际,开展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政策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微型宣讲,形成涵盖党委书记党课、校长党课、支部书记党课、党员代表党课在内的课程资源包;其次,要守好思想文化阵地,培育师生正确理想信念。如观看党史相关影视作品、开展集体学习讨论等活动,以此强化党员干部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最后,要优化日常管理评价,引领教师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如开展干部教师恳谈会,通过深入谈心全面了解教师的真实诉求,在此基础上由校党委与行政共同研制兼具管理与激励效能的教师评价标准,使教师在组织信任中获得尊重感。

3.支撑——团队

学校领导队伍要具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学校要加强领导队伍建设。领导能够身先士卒、树立榜样,领导团队的工作作风、整体素质、思想境界、管理水平等对于教职工团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领导团队的情怀、视野、定力、胆识等更是会直接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普遍存在两种治理力量,一是科层力量,由校长室、中层科室、年级等构成的科层结构力量,结构稳定性强,具有长期性、约束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学术力量,以教科研为纽带,围绕共同的研究课题,打破学科、处室等界限,是一种灵活的、学术性更鲜明的团队组织。两种文化力量互相影响,能在具体复杂的学校背景下同向互动,学校的竞争力就会不断提升。[6]推动分布式领导,鼓励教师在学校共同愿景的引领下,根据个人专长、工作的任务情景动态承担领导角色,在发挥个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共享领导职能。好的管理生态在于充分运用好“赋权”这个杠杆,撬动教师的能动性,推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对话,形成民主的议事决策机制。要让教师参与可持续,必须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学校梳理议事权力清单,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意见,明晰哪些权力需要集中、哪些权力需要下放。[7]

(二)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高品质建设的动力源

建设高品质学校,要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着力于培养有“大先生”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作为传播知识、思想与真理,塑造灵魂与生命的时代重任的承载者,教师可谓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没有名师、大师、贤师,高品质学校只能是永远的海市蜃楼。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1.精神引领,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督促教师以德立身,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过去专业发展的要求下,教师普遍更擅长“教”;在新时代,教师要更重视“育”,要用“育”来引导“教”,要提升育人能力和育人水平。在高品质学校建设中,教师要深刻把握“五育”既独立又统一的关系,协调好管理机制与评价方式的问题;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注重美育熏陶,丰富劳动实践;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五育”并举的具体要求。

2.业务引领,具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敦促教师潜心问道,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成就高品质学校的主体在教师,而教师成长的关键在研修。高品质校本研修要成为“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核心动力,尤其要重视师生的共同成长、互相成就。依托课题研究带动,打造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学校根据各方期待和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制定教师发展标准,同时由校长带头,申报并成功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做实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等工作,序列化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师德修养、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技能等六大素养,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3.评价引领,探索构建校本教师评价制度,建设高品质学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使得诸多学校认识到校本教师评价的必要性。第一,评价要关注本校实情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关注教师育人的过程性数据,如备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作业设计与批改等,多关照教师的专业实践的复杂性和情境性。第二,评价要在理解与对话中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要尊重教师权益,让教师能够有意识的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认识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三,评价要以教师发展为导向,应从“对教学的评价”转向“作为教师学习与发展的评价”。

4.技术引领,依托“智慧+团队”发展策略,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要活动内容,开展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研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工具构建教师智慧研训平台,创新教师研训形态,并通过收集教师成长数据、构建教师电子成长册等方式,支撑教师专业成长。[8]

(三)课程建设,学校高品质建设的突破口

2020年中职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了进一步修订,中职新课程教材全面启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已从中职阶段开启。课程目标从关注知识学习到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课程实施从必修为主到更加注重选择性,课程评价从关注结果评价到更加关注过程评价和持续学习的评价。要建设高品质学校,就要主动关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把握课程改革本质,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找到突破口和增长点。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和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制、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建设,都要紧扣核心素养这个育人目标,都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并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不断精简内容,优化结构,加强跨学科学习,做到减负增效。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方案要求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培养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需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2.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改革评价考试方式。广义的评价包括考试、测验、操行评语、综合素质评价等,评价是个“指挥棒”,用好这个指挥棒,将会倒逼教学过程、课程内容发生深刻变化。要从考知识向考素养转变,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相应测量工具,通过终结性、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

(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高品质建设的发力点

学校文化是所有学校的客观存在,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9]高品质的学校重点不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精良的设施设备,而在文化内涵与环境打造的适切、师生精神与行为方式的匹配、教学活动与课余生活的和谐。顾明远先生在《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说:

“虽然学校文化也可能会有消极因素, 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是要设法消除的。”要使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正能量,就必须要求学校文化的建设者们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与教育趋势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意义、基本规律,以人为本经营文化,不断提升完善学校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物化形态,真正使文化成为促进学校高品质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核心发展力。因而,校园建设要着重实现“五建三好”:“五建”指的是建好“安全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智慧校园、文化校园”,关注学校的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生活的家园和成长的乐园。“三好”指的是办学氛围好、社会声誉好、发展前景好。我们要着眼学校的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加强质量监测,加强家校协作,建构健康的教育生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陆振华,李小英.课程变革:基于学校品质提升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8,(8):73-76.

[2]何伦忠.着眼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课堂变革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9,(10):14-20.

[3]龚雷雨.高品质学校建设的诠释与践行—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9B):26-30.

[4]刘涛,崔勇.高品质学校建设的“四川样本”[J].人民教育,2020,(10):47-50.

[5]方与严.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M].重庆:民联书店, 1946.

[6]陈青.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力文化分析——基于对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的调研访谈[J].江苏教育,2022,(26):30-33.

[7]金艳.赋权增能:让教师与学校高品质发展双向奔赴

[J].中小学管理,2022,(12):35-37.

[8]徐涛.当好“第一责任人”:以高质量党

建引领学校高品质发展[J].中小学管理,2023,(07):18-20.

[9]沈曙虹. 以文化建设的正能量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J]. 初中生世界,2022(44):1.

作者简介

罗发义,男,1966年 11 月,大学,高级讲师,四川省旅游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德育教育、历史文化教育。

周亦波,男,1966年11月,大学,高级讲师,四川省旅游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资源整合、导游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