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运动课程差异化教学的研究

/ 2

特殊儿童运动课程差异化教学的研究

应悦萱 邓秀华 张娜 冯爽

北京市健翔学校          100086

【摘要】

通过改良的体质健康测评得出特殊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并进行分层分组,实施运动课程的差异化教学。通过研究发现,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反映了学生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骨骼肌功能能力,但学生个别化差异大且身体能力不平衡,难以以测试结果综合考量该生的整体能力,因此差异化教学分组依据更多的还是根据学生总体认知能力、情绪行为是否稳定以及学期目标来划分。运动课程按现阶段的分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的方式可行,能较好地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教师资源最大利用,且所有学生均参与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中,使运动表现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 特殊儿童 课程本位评估 差异化教学 运动课程

一、研究目的

1.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版)》确定评估项目,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得到特殊儿童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2. 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特殊儿童体质健康及运动能力现状,从而合理安排学生运动课程的差异化教学,科学有效的地实施个性化运动干预。

二、研究设计

1. 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为我校3-6年级37名在校学生。学生均为中重度智力落后,障碍类型包括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及智力残疾等。

2. 研究方法

(1)测试法

·身高(cm)、体重(kg)

·体脂百分比(%)

·肺活量(ml)

·50米跑(s)

·坐位体前屈(cm)

·1分钟原地纵跳(个):替代《标准》中1分钟跳绳

·1分钟仰卧起坐(个)

·快速蹲起60个/50个(s):替代《标准》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

·握力(N)

(2)行动研究法

实施通过体质健康测试制定出的运动课程差异化教学方案,找出问题,完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三、研究实施

1.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

通过预测试,确定每项测试的操作方法。正式测试中,每名受试者每项目均测试两次,取较好成绩为最终结果。

2.制定教学目标

收集整理受试学生本学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运动与保健学科长期目标,进行分类整理,归纳相同目标并择出个别化目标。依据个别化目标制定本学期教学目标,即短期目标内容,并在学期初进行前测。

3.学生教育安置

康复训练课将自然班级拆分,采取分组上课形式。根据学生年龄和整体能力水平,三、四年级一起分组,五、六年级一起分组。

运动与保健课按整体自然班级授课,一个班级中学生能力分为三层,同一节课中所学习和体验的项目基本相同,但不同层的学生所需达到的目标不同。

4.实施差异化教学

康复训练课以三、四年级为例,不同年级课程内容有些差异,一节课由2名老师共同参与,集体体能训练内容和强度基本相同,力量训练和技能技巧部分分别由2名老师负责两个年级学生在同一场地进行训练。

运动与保健课以四年级为例,除基本队列队形和常规练习外,包含更多的专项运动,如50米跑、接力跑、跳绳、篮球等。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特殊儿童体质健康状况

1.身体成分方面,8-14岁特殊儿童随着年龄段的增高呈现体重较身高比过重的情况,脂肪含量女性显著大于男性。

2.8-14岁特殊儿童男性心肺功能优于女性。

3.8-14岁特殊儿童男性骨骼肌功能优于女性。

(二)特殊儿童运动课程策略与方法

1. 康复训练

一、二年级学生各方面相对还不太稳定,所以不进行分组分层,采取自然班级授课形式。三年级以上,同班学生能力差异逐渐显著,在同一节课上教学内容差异大,教师兼顾困难,适合分层教学。同时,相邻年级学生年龄相仿,能力水平相近,可以在一起分组进行授课。

2. 运动与保健

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尚未建立,运动与保健课重点内容在队列队形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开发,学生集体活动占多数。二年级以上运动与保健课逐渐加入运动项目的学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运动能力的差异,课堂上采取相同活动不同难度的呈现形式。

(三)课程评估方式

1. 康复训练

每学期末确定下一学期课上训练项目,进行前测摸底,了解学生的现有能力。随后在每个月末进行本月目标测评、期末进行学期目标测评。

2. 运动与保健

根据每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在学期初进行摸底前测,了解学生现有能力并及时修改不合适的目标。每个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目标的测评,期末进行所有目标的测评。

五、问题与思考

(一)关于运动课程的评估方式

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反映了学生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骨骼肌功能能力,学生个别化差异大且身体能力不平衡,如有的在身体成分方面表现良好,但在骨骼肌功能表现较弱,难以综合考量该生的整体能力,因此在差异化教学分组依据上面,更多的还是根据学生总体认知能力、情绪行为是否稳定以及学期目标来划分。

(二)关于运动课程的差异化教学

运动课程差异化教学过程中,按现阶段的分组基础上进行差异教学的方式可行,能较好地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教师资源最大利用,且所有学生均参与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中,使运动表现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闫明, 刘明. 课程本位评估在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 绥化学院学报, 2012, 32(04): 162-164.

[2] 王颖. 美国特殊教育课程本位评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3(05): 79-83.

[3] 张旭, 张海丛. 课程本位测量及其在学习障碍评估与干预中的应用[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06): 56-62.

[4] 谢正立, 邓猛. 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本位评估的几点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 2017(18): 40-45.

[5] 乔秀梅, 宋京昱. 课程本位评估在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03): 54-58.

[6] 苏洁. 落实个别化教育理念,探索培智学校办学新路[J]. 现代特殊教育, 2020(17): 69-70.

[7] 陈玉红. 善待差异、按需施教,积极探索“适合+融合”的教育——走向回归:创新培智学校多向融合“走学”方式的实践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 2020(11): 61-63.

[8] 郝传萍, 翟海燕, 郑尉. 北京市培智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7): 36-41+79.

[9] 郭天祥. 培智学校低年级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运用[D]. 首都体育学院, 2017.

[10] 肖文琼. 培智学校分层教育中的误区解析[J]. 现代特殊教育, 2012(10): 3.

[11] 华国栋. 差异教学论[M]. 差异教学论, 2001.

[12] 应悦萱. 北京地区自闭症儿童动作熟练度发育情况的实验研究[J]. 中华少年, 2020(08): 212+214.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培智学校基于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分组课程实践》(课题批准号:EHA200424)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