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0
/ 2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现状研究

张琪悦、沈金春

官渡区曙光小学 650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更迭,教育的目标不再只着重于学生成绩的发展,而是要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大短板,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存在更为普遍,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每一门学科的学习中,都有学困生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进度与质量。

本文选取三个不同学困生案例,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对象存在的一些现象和实际问题,找出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哪些。试图探索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希望引起老师和家长对学困生更多的关注,为解决小学学困生问题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学困生;现状研究;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定义

通俗来说,“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导致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学界,“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律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个别教师或同学的歧视,会让他们感到自卑和压力,容易被他人忽略轻视,甚至遭遇嘲笑,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和践踏,有些出现“破罐子破摔”的错误心理。对于“学困生”,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概念界定,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学困生会被称为差生、后进生或者学业不良生等。目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主要通过学业成绩来表现,通常以几门主要学科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考试成绩(不及格)为标准。从量化指标上来说,通常是指学习成绩(期中+期末)多次排名在15%-20%以下。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个孩子的全部,但是根据学者的研究,成绩的好坏与孩子的习惯、自制力等都有直接的关联,为了研究方便,所以本研究也采用了这一观点。

(二)三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三年级是小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性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把握好这一时期,才能让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高年级的学习生活。进入三年级,新增了英语、科学和信息课程,学习科目的增多,让部分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开始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我翻看了学生一、二年级的考试成绩,发现一些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还是中上水平,但是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就有下滑的趋势。综合考虑,此次研究选择了X同学、Y同学和Z同学作为研究对象。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问:你能听懂吗?你觉得老师喜欢你吗?你和同学相处的融洽吗?·····三名同学的回答存在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他们都不是天生的学困生,他们也在辛苦的挣扎着,透露出想要走出学困的无奈和渴望。X同学由于智力的缺陷及学习能力弱导致了暂时性的学习困难,无法更好的去参与知识与生活技能的学习,交往能力差,经常遭受同学的无视;Y同学则是收到外因的影响,刚入学时自身学习能力好,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由于突然的外界因素影响,打乱了本来的生活节奏和常态,产生一定的逆反和以不学习来引起关注的错误心理,伴随着动机偏差及不良学习习惯产生,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导致学习困难。Z同学是很多小学学困生的典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低,自我控制力差,得不到快乐的学习情感体验,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学对他只是换个场所生活。整体来看,三名同学的成绩都有产生起伏变化,他们的学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他们为何会沦为学困生呢?不难看出,都是由后天的各种因素促使的,学习氛围不强、缺乏学习动机、自我控制力薄弱、精神方面的关怀缺失等。以下笔者将对造成小学生学困的成因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

三、学困生成因分析:学困生并不是天生的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正如天才不是天生的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沦为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学困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他们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和忽视,家长的指责和同学们的白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有失败的经验,排除智力、生理的因素,学困生是由于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累计成挫折感、自卑感,而外界又无法给予他适当的关注与疏导,最终导致其学习动机、兴趣、行为等的缺失,从而形成了学习困难。正如那句话说的一样,没有天生的成功,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人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分化,绝大部分是后天引致的,人生那五颜六色的画卷是一笔一笔慢慢描绘的。

(一)精神关怀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对于孩子,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中,尤其突出。有这种观念的家长往往把对孩子的教育视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这样的家长,他们只会用物质需求的满足来衡量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灵的发展。家长的这种不重视和错误观念,导致学生不能在一个正常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时间长了,他们的心理会出现畸形发展,从而造成心理和行为障碍,产生学困。研究对象中有两名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怀,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一些逆反和厌学心理。Y同学最开始出现学困的原因正是因为学习环境的改变,家长的不关心引起的,慢慢的致使其丧失学习的兴趣,心理发生扭曲,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下降。家长片面的教育观念和有偏差的家教行为必然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致其学困。

除此之外,学困生的困并不只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困难,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难以处理也会让其产生学困。三位同学在访谈中都曾表露出遭受过教师的冷暴力,不受老师喜爱,老师偏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等。经调查,确实存在以上现象,试问,教师的这种不平等对待难道不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吗?心灵得不到慰藉的孩子又怎能毫无担忧的专注于学习?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总是消极负面的,不愿意看到学生除学习之外的闪光点。正是教师冷漠不关心、不公平对待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死板不改变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催化了学困生的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学生不信任自己的老师,那么他们的学习成绩就可想而知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会使学生得到好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展现教师魅力,营造良好的师生情谊。

(二)自制力的缺失

除了外界的各种因素影响,学生自身因素是导致他们成为学困生的直接原因,我们发现,学困生都有一些类似的不良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正确,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向导。大部分学生就像Z同学这一类的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信和坚韧的意志,没有求知的欲望。随着学习任务和知识强度的增加,他们本身自制力就比较差,没有攻克困难的勇气却开始出现畏难心理。在课堂上发呆、睡觉、注意力分散,听课效果不佳,课后完成作业不积极,这些都是学困生基本的行为表现。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导致学习困难。当然,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局限性,思想不成熟,他们一直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关心和老师不喜欢自己,所以选择做些不良的行为进行无声的反抗,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学习困难,殊不知这是多么错误的表现。

四、结论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的,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学困生群体的壮大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联系十分紧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需要并且能够学习,所有的教师都能教出好的学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满足学生独特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面向全体的教育。然而,社会出现以下普遍现象:老师的良苦用心和苦苦规劝得不到理解,学生就像“教不会的牛”;而学生则认为老师不喜己,总欢自是对自己冷言冷语,不平等不尊重自己。除此之外,家长认为自己忙于生计而顾不上孩子的学习正常不过,迫于生存的无奈只能把孩子完全扔给学校,不关注孩子成长过程只注重于考试成绩,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压在孩子和老师身上,这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和困扰。在他们心里,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理解,没有人关心他是否快乐,只会用考试单上的分数来评判自己,他们是痛苦的。学困生问题的解决不容忽视,学困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转变他们,也非一口之功,这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开心,让自己舒心。小学是学生各种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们要把握好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困生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既要对他们严格有要求,更要使他们感到内心温暖,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实快乐的度过小学时光,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