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堂的思政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艺术课堂的思政艺术

王刚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课堂思政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课堂的思政教育,更是一门微妙的艺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反过来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又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艺术形式+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也遵循了这一规律。高等美术院校在思想政治课堂实践中,依照自己的院校特色,进行了艺术形式的实践探讨。通过实践发现,很多艺术形式,如音乐和美术在意识形态上、理论上、情感上、育人上都与思想理论政治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课堂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后,研究者深刻挖掘了两者之间的育人共性及契合点,以意识形态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探求课堂创新。艺术形式和思政课所包含的共性使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可能。艺术类院校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资源库,有着大量的可开发的育人资源。研究者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寻找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能提高他们的极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也能实现艺术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共同育人。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艺术类院校的大量艺术资源,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资源尤其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艺术资源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匹配的艺术资源,将艺术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去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音乐、歌剧、美术作品等都是非常生动的艺术形式,将它们与思政课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易于其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成效。如在讲标志设计的时候,可以举例我们的国徽,讲述国徽背后的故事。高等校园美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理论知识的教学、艺术鉴赏教学和审美运用教学。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优秀历史文化、重大决策、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结合实际事迹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育理论观念和知识,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有心的感受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多数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抱着极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对课程思政却缺乏兴趣,如果仍然抱着传统方式去开展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就会失去参与兴趣。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亲自参与到教学中,并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完成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开展,往往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这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面对网络时代碎片化传播,往往对严肃性的理论教育敬而远之,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降低。对于学生而言,课程思政教育应当有启发性,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境,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去认可思政教育,积极学习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单一化与非互动性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自然也就无法使学生充满兴趣学习

在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理论性较强,多数教师很容易将思政教育变成说教,导致学生的反感,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打乱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节奏,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参与感。如采用合作式教学,师生之前共同就公共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探究,强化师生的互动性,发挥学生探究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承担引导职责。此外,沉浸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手段,坚持思政贯穿教学始终,着重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艺术院校要积极创建线上平台,提升教书育人效果。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设教师网络思政讲堂,运用贴近大学生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积极运用校园网、微信、微博、App等,为教师搭建网络学习、备课、答疑平台,辅助教育教学工作。而线上教学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磨合与沟通,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流程设计,设置线上学习、教学群互动答疑、重点梳理、艺术专业延伸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围绕当下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增加与当前流行的思政主题性创作,加深青年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担当意识。在线上的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主体性作品鼓励学生向英雄学习,将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融入对于知识难点的钻研和学习中。与此同时,线上课程的开展可以将不同专业学科进行融合与延伸

艺术类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要在教学设计中找到本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充分融合、提升教学吸引力,充分发挥艺术思政育人功能。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方面要找到艺术学科背后的人文属性,把党的创新理论、专业发展新变化、国际国内对本行业人才的新要求渗透进到课程教学中,确保知识内容充实丰富,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样,便能构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艺术类课程思政逻辑体系。把艺术课程思政元素融到课堂教学中,关键要坚持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融合共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运用系统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组织,采取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演出等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课堂内容呈现得鲜活生动、学生乐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舞蹈专业,艺术课程将教学、思政、岗位三位一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塑魂传承精神。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教学的同时将剧目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讲授给学生,教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课堂思政,润物无声,完成了从模仿作品“形”到领会作品“意”的思维切换,使具象与抽象、微观与宏观、知识与能力、艺养与德育有机联系和统一起来。课程要通过舞蹈剧目中所蕴含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教学内容与舞蹈表演岗位对接,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同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对接就业岗位进行针对教学,增加学生行业竞争力,最终达到“涵养精神,文化自信,传承传统,化育品质”的育人目的。课程思政理念,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使各门学科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发力、共同推进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作为各专业课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把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无缝对接,水乳交融。课程思政不能与贴德育完全画上等号,主要是充分寻找艺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文化内涵、道德价值、文化内涵、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综上,当代的学科建设呈现为跨学科状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此视域下可以构建出多层次、多维度且能够交互的协同体系。从课程内容和性质上看,思政课程呈现出方向性的显性引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上宏观地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课程思政则具有隐性的特征,即通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从微观层面激发受教育主体的价值观潜能。二者形成了“显性+隐性”的互动协同教育模式。从教学方式的角度看,思政课程采用“知识传播—受教育者接受”的单维模式,受教育者知识接受的诸多细节难以覆盖全面;而课程思政使用的是多维模式,思政元素以碎片化的样态传播至受教育者,使他们在接受思政元素时处于无意识状态,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受教育者的内心体验。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思政教育更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步推进,宏观层面明确方向,微观层面以跨学科的视角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