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3
/ 2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宁利晓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西街学校  4671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基础概念和认知模式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量感至关重要。量感是指对数量、长度、重量等概念的直观认知和敏感度,是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应成为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引言

量感是指对数量和度量的直觉感受,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能力之一。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还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数学学习的发展。当前许多学生在量感方面存在欠缺,表现为对数量和度量的理解能力不足,缺乏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意义

量感是指学生对数量和度量的直觉感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之一。通过直观感受数量和度量,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量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凭借直觉做出初步估计和判断,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学生能够通过直觉感受数量和度量时,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和积极,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和意义,从而更加乐于投入学习。通过不断练习和体验,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数量和度量的直觉感受,从而增强对数学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并敢于面对数学上的挑战。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现状

(一)缺乏直观性教学材料和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赖于传统的黑板和教材,缺乏足够的实物或模型来辅助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感知来形成对量的初步认识。在没有实物或模型辅助的情况下,学生依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和抽象的符号来理解量的概念,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在缺乏直观性教学的情况下,课堂往往变得枯燥无味,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对量感的培养,也会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对于基础较弱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量的概念理解不透彻;而对于基础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对量的需求是不同的,他们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境下运用量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只是按照教材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

三、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一)通过实际操作让比较不同量的大小

通过实际操作比较不同量的大小,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感知量的多少,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重量亲自进行操作,体会到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老师可以准备小石子或者砝码,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重量,并通过天平进行称量,观察天平两端的高低变化。学生可以逐渐明白重量的概念,感受到较重和较轻的区别,从而形成对重量大小的直观认识。比较不同容器中液体的多少也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方式,准备容器如杯子、瓶子等,然后倒入不同量的水,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水的高度,或者用容器的刻度标尺测量液体的体积。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到不同液体量的差异,理解容器中液体量的大小关系。这样的实际操作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起对量的感知和认知。通过比较量的大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逐步形成对数量的敏感性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观察物体数量的变化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变化对应着量的变化情况,是培养学生数学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一种常见的方式是让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增减对应的量的变化情况,比如增加或减少物体数量时容器中液体的高度或体积的变化情况。老师可以借助易于理解的例子,向容器中一个接一个地加入小石子或水果,让学生观察容器中液体的高度或体积的变化。通过观察物体数量的变化对应的量的变化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数量的增减是如何影响量的变化的。也可以设计图形变化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图形中点、线、面的数量变化对整个图形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数量与量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理解能力。

(三)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通过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量的具体数值,帮助他们建立对长度、体积等概念的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老师可以准备不同长度的物体或者图形,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下实际的长度数值。在实际测量中,学生可以通过对物体或图形的长度进行具体操作,理解长度的概念,加深对长度的认识,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借助各种适宜的容器和液体,让学生使用量筒对液体的体积进行测量,观察并记录下实际的体积数值。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不同液体的容量差异,理解体积的概念,并学会使用量筒进行准确的液体量的测量。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四)设计游戏和竞赛感受和理解量的概念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竞赛的活动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量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准备不同重量或数量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进行快速估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自己的估计值。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可以在竞争中感受和理解重量和数量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估算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设计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拼图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有趣的游戏和竞赛,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理解量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实践性教学、启发式问题、视觉化教学等多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量感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持续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垚清.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的探究[J].教师,2022,(35):57-59.

[2]连仁玲.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分析[J].考试周刊,2022,(50):67-71.

[3]余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学量感生成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50):77-81.

[4]王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22,(35):85-87.

[5]王晓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2,(0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