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急救护理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27
/ 2

整体性急救护理在重症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赵旭波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目的 对重症患者采取整体性急救护理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从本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挑选70例展开研究,开始前将他们随机分至实验组与控制组,对控制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实验组施行整体性急救护理,之后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评分要明显优于控制组,包括Braden压疮评分、跌倒坠床风险和导管滑脱评分;抢救成功率方面,实验组为97.14%,控制组为91.43%,同样是实验组优于控制组;急救时间方面,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急救时间分别为(21.09±1.72)min与(34.52±2.07)min,实验组在急救中所用时间更短;生活质量评分主要涉及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关系与情绪状态,最终评分显示实验组要优于控制组。结论 整体性急救护理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重症患者;整体性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生活质量

引言:重症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采取有效的抢救方式和护理措施有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促使其早日康复。但从实际的护理工作来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一般,不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将对整体性急救护理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旨在提高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本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接受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挑选70例展开研究,开始前将他们随机分至实验组与控制组,各组均35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和女性的例数分别为30例、5例,年龄为34~76岁,平均年龄为(55.52±1.73)岁。控制组中男性和女性的例数分别为28例、7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年龄为(54.27±1.8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可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重症医学科的收治标准,并且临床资料完整,无合并语言沟通障碍、精神类疾病。

1.2方法。对控制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体征监测、协助检查等。对实验组施行整体急救护理:第一,有效落实各项准备工作,如患者入院之后应及时对他们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做好床位和器械准备工作。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情况,将其分为重症与危急两种类型。基于此,对重症患者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明确其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通过落实这项工作有助于完善急救准备。倘若发现重症患者存在出血状况,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并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补液操作,防止患者病情恶化。第二,为了防止患者发生感染情况,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入院后,需要将其及时送至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如信息确认,以防出现护理疏漏问题。急救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一旦发现其呼吸不畅,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实施针对性吸氧操作。同时要构建完善的静脉通道,满足患者病情需求。第三,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各个科室的联系,以便及时应对急救期间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需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了解他们的病情和心理状况,针对部分患者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的情况,应及时予以疏导,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再者,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报医生进行处理。[1]

1.3 观察指标。首先,观察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Braden压疮评分、跌倒坠床风险和导管滑脱评分;其次,观察两组的抢救成功例数与失败例数,然后以“成功例数/总例数=抢救成功率”计算得出结果;再者,观察两组的急救时间;最后,观察两组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关系与情绪状态,由此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将获取的研究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s)表示持续性定性资料,用t进行检验;以【n(%)】表示抢救成功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Braden压疮评分、跌倒坠床风险和导管滑脱评分不难看出,实验组的各项指标评分明显低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导管滑脱评分    跌倒坠床风险    Braden压疮评分

控制组     35      15.65±1.18     14.77±1.19      16.91±1.52

实验组     35      10.31±0.76     10.83±0.95      10.61±1.23

t                    21.645          11.283             25.152

P                    <0.05          <0.05             <0.05

2.2 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从抢救成功率来看,实验组抢救成功例数为34例,抢救失败例数为1例;控制组抢救成功例数为32例,抢救失败例数为3例。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分别是97.14%和91.43%,由此可见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控制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急救时间比较。从急救时间来看,实验组急救时间为(21.09±1.72)min,而控制组急救时间为(34.52±2.07)min,经比较得知实验组急救时间更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关系与情绪状况不难看出,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控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控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情绪状态     社会关系     躯体功能     生理功能

控制组   35     54.31±6.13  55.27±1.15  56.62±3.03  53.03±1.78

实验组   35     62.12±5.52  74.32±1.06  73.23±2.34  72.52±1.31

t                 5.127        41.253        25.161       34.158         

P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采用整体性急救护理的实验组在各项临床指标上要低于控制组,由此可见这种护理方法对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具有显著效果,如降低重症患者的跌倒坠床风险、导管滑脱评分等。同时,施行整体性急救护理有助于患者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从抢救成功率与急救时间来看,实验组同样优于控制组。究其原因,通过运用整体性急救护理可以确保急救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以往被动急救转为主动急救,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缩短急救时间。最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整体性急救护理由于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使得整个护理工作变得更为细致、到位,大大提高了护理水平,从而帮助重症患者有效改善身体状况。

结束语:基于上述内容可知,使用整体性急救护理方法有助于缩短重症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茹芳, 龙嘉雯, 尚晨阳. 在急诊危重症患者中落实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3, 40 (03): 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