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不同动物来源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为流感环境样本监测工作选择更适宜的检测用红细胞。方法选取2009-2016年我国禽流感环境监测中分离到的不同亚型的禽流感毒株,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选用5种动物红细胞(鸡、火鸡、豚鼠、马和绵羊)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动物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及类型,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病毒血凝素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14种亚型的28株禽流感病毒。结果显示所有毒株均能与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其余红细胞均出现不能与某些毒株产生凝集的现象;其中1株H9N2(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鸡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1株H1N1(A/环境/山东/76972/2014)和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马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和2株H13N8(A/环境/青海湖/166/2012和A/环境/青海湖/13/2012)毒株与绵羊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在火鸡、鸡和豚鼠红细胞表面可检测到两种类型唾液酸受体α2,3和α2,6,但两种受体表达比例不同;马和绵羊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只检测到表达α2,3。序列分析提示病毒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替换可能是影响病毒红细胞结合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在红细胞凝集试验中敏感性最好。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其受体表达及类型会显著影响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凝集反应,同时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变化也会影响病毒与不同红细胞的结合。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红细胞 受体 受体结合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21年我国禽流感相关环境中低致病性H3、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特征。方法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监测点,开展禽流感相关环境样本的采集、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深度测序和致病性相关分子位点的分析,确定其中常见的H3、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和不同样本类型中的分布及病毒变异特征。结果共采集388 645份样本。低致病性H3(0.56‰)和H6亚型(0.53‰)的分离阳性率高于H4亚型(0.09‰);H4亚型病毒在活禽市场的分离阳性率高于其他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和H6亚型病毒在污水样本的分离阳性率高于其他样本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H4和H6亚型病毒南方地区分离阳性率高于北方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月份是病毒最为活跃的时间。致病性相关分子位点的分析显示,H3、H4和H6亚型病毒结合禽流感病毒受体,与致病性增强相关的某些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结论低致病性禽流感H3、H4和H6亚型病毒在活禽市场和污水中具有较高的分离阳性率,3种亚型病毒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季节性,基因特征仍表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低致病性 环境 分布 基因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季节性流感疫苗免疫血清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方法9株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株来自江苏、河北、山东、云南、湖南、福建和天津等省份的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通过深度测序分析其血凝素特性。于2019年10月在云南省安宁市接种2019-2020年度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儿童(2~5岁)、成人(24~57岁)和老年人(60~84岁)中各招募30名志愿者,采集其接种疫苗前和接种1个月后血清。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评估免疫前后血清对2015年以来分离的4株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结果9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同源性较一致,但与甲型流感病毒[A(H1N1)pdm09](以下简称“疫苗株”)的血凝素重链和轻链氨基酸基因的差异分别为90~101个和24~30个氨基酸。疫苗株抗血清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为2 560,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以及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抗血清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均为640。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儿童、成人和老年组人群针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40者占比分别为90.0%、70.0%和73.3%;而对4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仅为46.7%、36.7%和33.3%~43.3%。结论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不能对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产生有效的交叉保护作用。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流感疫苗 抗体 交叉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分离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抗原和基因特性。方法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对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的2 958株A(H1N1)pdm09流感病毒进行抗原分析,对其中的279株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选取流行优势分支的代表株与免疫疫苗后的人血清进行抗原分析。结果检测的2 861株(97%,2 861/2 958)A(H1N1)pdm09流感病毒与疫苗株A/Michigan/45/2015抗原性类似,测序毒株的HA基因均属于6B.1分支,其中269株(96%,269/279)属于6B.1A分支,与疫苗株相比具有S74R、S164T、I295V氨基酸位点的共同变异,6B.1A分支中存在多个有共同氨基酸位点变异的小分支,并且具有S183P氨基酸位点变异的毒株占测序毒株的51%。用免疫疫苗后的人血清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能抑制绝大部分的流行代表株。结论2018—2019流感监测年度中国大陆流行的A(H1N1)pdm09流感病毒与同期的疫苗株抗原性匹配,但HA基因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 标签: A(H1N1)pdm09流感病毒 抗原性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肃省发现的2例人感染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EAS-H1N1)的抗原性和基因特性,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甘肃省2021年2月以来发现的2例人感染EAS-H1N1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组对比分析,并使用Mega7.0等软件分析其基因组特征。结果2例人感染EAS-H1N1病例,均有相关环境暴露史,获得2株毒株:A/Gansu-Xifeng/1143/2021和A/Gansu-Xifeng/1194/2021。2株毒株的HA、NA基因均来自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与河北、天津的人感染EAS-H1N1病毒和山东的貂体内分离的EAS-H1N1病毒亲缘关系较近;2株毒株的HA受体结合位点均发生E190D、D225E突变,NA蛋白均未发生H274Y和N294S突变。结论甘肃省人感染EAS-H1N1病毒基因组发生了部分重要分子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增强,并具备潜在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加强EAS-H1N1基因特征研究分析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监测病毒变异突变并对疫情进行科学防控。

  • 标签: 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 抗原性 神经氨酸酶 基因特性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疾病传染性强,严重危害了公共健康。本文从冠状病毒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及其实验室检测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检验科和检测机构开展工作提供相关依据。

  • 标签: 冠状病毒属 基因组,病毒 毒力 临床实验室技术
  • 作者: 刘佳 赵杭燕 黄瑾瑾 叶盛 汪伟 傅君芬 裘妃 付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手术室护理部,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医务科,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杭州 31005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护理部,杭州 310051,
  • 简介:摘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的疫情防控是目前国家各行各业的首要、紧急任务。该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接触传播。儿童呼吸道异物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急诊,高发年龄为1~3岁,常常引起气道梗阻,窒息,肺炎等并发症,部分可迅速危及生命。耳鼻咽喉科处理原则是急诊行直接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异物取出术。因手术操作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须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术中患儿反应性咳嗽等可产生大量飞沫或气溶胶,结合手术操作的特点,总结了2019-nCoV防控期间呼吸道异物急症手术诊疗建议,供儿童耳鼻咽喉科同仁参考。由于疫情变化,以及对病毒的认知的变化,后期可能做相关调整。

  • 标签: 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呼吸道异物 急诊 手术 防护 儿童 麻醉 护理。
  • 作者: 谢鸿博 刘佳 韩星雨 姚淋尹 魏永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 100011,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11,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 100011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011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引起的疾病,患者可伴有严重的嗅觉功能减退,甚至部分以嗅觉丧失为首发症状。2019-nCoV通过刺突蛋白(S蛋白)与机体细胞表面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进行识别并侵入细胞,并最终引起嗅觉障碍。人类嗅上皮中表达ACE2的非神经元细胞可能是2019-nCoV感染的直接目标,病毒侵入细胞后会抑制相邻嗅感觉神经元中气味的感知。本文通过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性嗅觉障碍的临床特点和相关机制,阐述2019-nCoV感染与嗅觉障碍的相关性,分析病毒感染影响嗅觉功能以及嗅觉自愈的可能原因。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影像学检查可对疑似患者进行筛查、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并有利于科学地抗击疫情。人工智能(AI)技术有望克服影像学中人工阅片工作量大、主观性强、缺乏量化标准等不足,是COVID-19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阐述AI辅助胸部X线和CT在COVID-19诊治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数据标注、图像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人工智能 医学图像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生化检验指标联合血常规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来院检查的3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中的观察组。另纳入同期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对比2组受检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显著较低,淋巴细胞计数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白蛋白水平显著较低,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数显著较高(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病毒性肝炎患者同健康体检者相比,血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差异显著,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早期预防、治疗及病情监测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有助于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病毒性肝炎 早期筛查 血常规检验 生化检验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