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及半乳糖凝集素9(Gal-9)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初诊ALL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ALL患者Tim-3、Gal-9 mRNA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ALL患者总生存(OS)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ALL患者在初诊时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47比0.45±0.05,9.79±0.58比0.9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t=63.24,P<0.05)。不同年龄,法、美、英(FAB)协作组分型,危险度分级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患者间Tim-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FAB协作组分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NOTCH1基因是否突变患者间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组,Tim-3高表达组(≥2.86)OS较低表达组(<2.86)差(P=0.048);Gal-9高表达组(≥9.79)OS较低表达组(<9.79)差(P=0.031);Tim-3、Gal-9均高表达组OS较二者均低表达组和任意一项低表达组均差(均P<0.05);Tim-3高表达、Gal-9低表达组与Tim-3低表达、Gal-9高表达组之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4×109/L、BCR-ABL基因突变、中枢神经系统侵犯、Tim-3高表达、Gal-9高表达为影响初治AL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im-3表达水平与Gal-9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8,P<0.01)。结论Tim-3及其配体Gal-9高表达为初治AL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Tim-3、Gal-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初治ALL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半乳糖凝集素9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SGK2)在肝癌组织与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介导肝细胞癌(HCC)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传导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配对的HCC及正常组织20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GK2 mRNA表达情况。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人肝癌细胞系Huh-7、SMMC-7721以及正常人肝细胞系L02中SGK2蛋白水平。应用SGK2 siRNA转染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Huh-7,然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上述转染成功细胞系中GSK-3β、β-cateni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配对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相比,所有20个HCC样品中SGK2 mRNA表达上调。在两种人肝癌细胞系(Huh-7和SMMC-7721)中SGK2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肝细胞系(P < 0.01)。在人HCC细胞系SMMC-7721和Huh-7中,SGK2表达下调抑制了未磷酸化GSK-3β表达。另外,在HCC细胞系中SGK2表达下调通过阻止β-catenin蛋白酶体降解来降低β-catenin的去磷酸化。结论SGK2在HCC中过表达并介导HCC细胞中GSK-3β/β-catenin信号传导。

  • 标签: 癌,肝细胞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糖原合成酶激酶-3 β-连环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3(MCM3)在人胃癌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CGA, CCLE, HPA等公共数据库分析MCM3的mRNA及蛋白在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6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MCM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使用STRING数据库分析MCM3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结果MCM3的mRNA及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且其高表达与胃癌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在胃癌组织中,MCM3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具有相关性(R=0.61,P<0.01),并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论MCM3在胃癌中通过与PCNA相互作用而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诊断及治疗靶点。

  • 标签: 胃癌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3 增殖 生物靶点 增殖细胞核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T淋巴细胞淋巴瘤(T-LBL)继发伴TP53、RUNX1突变的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ASCT治疗T-LBL继发伴TP53、RUNX1突变的t-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0岁。2020年6月因确诊前体T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瘤8年余、发热2周入院。经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和白血病基因检查,明确诊断为伴TP53、RUNX1突变t-AML。患者T-LBL继发t-AML确诊后,予阿扎胞苷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化疗,截至2022年1月,该患者尚在治疗中,但一直处于未缓解状态。结论ASCT可能增加t-AML的患病风险,阿扎胞苷治疗t-AML优于传统化疗方案。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丝氨酸水解酶家族1(FSH1)蛋白在犬小孢子菌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方法以前期构建的犬小孢子菌FSH1质粒及载体pCAMBIA-LR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模板,PCR扩增FSH1基因及EGFP基因;同时利用SnaBI/KpnI对pCAMBIA-LRP-EGFP质粒双酶切获得载体DNA,将扩增的EGFP基因克隆至酶切好的载体DNA中获得EGFP表达载体;将扩增的FSH1基因及EGFP基因克隆至酶切好的载体DNA中获得融合载体Ptrcp-FSH1-EGFP-Ttrcp。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用重组质粒转化犬小孢子菌,使融合基因FSH1-EGFP在真菌通用启动子(Ptrpc)和终止子(Ttrpc)调控下在犬小孢子菌中整合型表达,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细胞定位。结果成功构建根癌农杆菌转化系统及犬小孢子菌EGFP表达载体;融合基因FSH1-EGFP在犬小孢子菌中获得整合型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FSH1-EGFP融合蛋白的荧光信号呈颗粒状或团块状集中于犬小孢子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结论FSH1-EGFP融合蛋白成功定位于犬小孢子菌的细胞质及细胞核中,为进一步明确犬小孢子菌FSH1基因的功能及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小孢子菌属 丝氨酸蛋白酶类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犬小孢子菌 FSH1 亚细胞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绝经后女性生育周期(RLD)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1年5至12月在中国7个地区招募的共11 055名自然绝经后女性,按RLD分为4组,并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减少偏倚,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分层分析观察各RLD组出现UACR≥30 mg/g的比值比(OR),中介效应分析量化RLD在UACR对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影响。结果RLD 18~31年、32~34年、35~36年、37~50年组,分别有2 373、2 888、2 472、3 322人。RLD最短(18~31年)组的年龄偏大(P<0.001)、CVD发生率(P=0.025)和UACR水平最高(P<0.001)。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最短RLD(18~31年)相比,RLD最长(37~50年)的女性发生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8%(OR=0.72,95%CI 0.64~0.82,P<0.001)。RLD每延长1年,出现UACR≥30 mg/g的风险降低2%(OR=0.98,95%CI 0.97~0.99,P<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体重正常(P=0.003)或超重(P=0.001)、无CVD病史(P=0.001)以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P=0.004)的女性中,RLD与UACR的相关性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3.0%的尿白蛋白对发生CVD的影响是通过RLD介导的(P=0.048)。结论在中国人群自然绝经后的女性中,长RLD(37~50年)与较低的UACR相关。

  • 标签: 雌激素类 心血管疾病 生育周期 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糖尿病人群中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GI)和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纳入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招募的既往无CKD病史的7 407名非糖尿病受试者,依据基线HGI三分位切点分为低、中、高3个组。随访截止时比较不同水平HGI组CKD发生率。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基线HGI水平是否和CKD事件相关,并检验CKD风险随HGI三分位变化的趋势。结果受试者年龄(56.4±7.5)岁,其中女性4 933名(66.6%),平均随访时间3.23年。随访期间共有107例(1.4%)新发CKD事件。从低HGI组到高HGI组,CKD发病率逐渐升高[分别为1.1%(28/2 473)、1.2%(31/2 564)、2.0%(48/2 370),P=0.016]。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以低HGI组为参考,高HGI组CKD发生风险增加了68.5%(HR=1.685,95%CI:1.023~2.774)。CKD风险随HGI三分位水平增加而增加(趋势P值为0.028)。结论高HGI与非糖尿病患者CKD发生风险相关,HGI或可用于识别CKD高危人群。

  • 标签: 血红蛋白A,糖基化 肾小球滤过率 前瞻性研究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 慢性肾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GI)对糖尿病诊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REACTION)研究北京分中心的基线数据,选取2012年1至8月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苹果园社区资料完整的9 705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负荷后2 h血糖以及血脂。利用空腹血糖和HbA1c绘制散点图并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将每名受试者的FPG代入方程即得到个人的预测HbA1c值,计算HGI,HGI=实测HbA1c-预测HbA1c。最终纳入8 480名≥40岁无糖尿病史受试者。依据HGI水平三分位切点将最终纳入分析的8 480名受试者分为低HGI、中HGI、高HGI组3组,分别依据HbA1c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诊断糖尿病,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间的糖尿病检出率,Cohen′s kappa系数评价2种标准的诊断一致性。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itc回归分析法分析HGI的影响因素。结果低HGI组(HGI<-0.197 3)2 841例,中HGI组(-0.197 3≤HGI<0.135 9)2 979例,高HGI组(HGI≥0.135 9)2 660例。单独以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共有905例(10.7%)被诊断为糖尿病,其中高HGI组受试者占比高达74.8%(677/905),远高于中HGI组[15.5%(140/905)]和低HGI组[9.7%(88/9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A1c和OGTT的诊断一致性较差(κ=0.488),HGI是影响两者诊断一致性的主要因素。以HGI三分位分组作为因变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女性性别、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负荷后2 h血糖和服用调脂药物是高HGI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以HbA1c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可能会导致高HGI表型个体过度诊断,而对低HGI表型则诊断不足。

  • 标签: 糖尿病 诊断 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增殖性狼疮肾炎(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PLN)患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肾功能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经肾活检明确的PLN患者资料,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进展至血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肾功能进展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采用Cox回归分析及广义相加模型平滑曲线拟合等方式探讨Hb与肾功能进展的相关性。结果纳入PLN患者87例,年龄(34.97±11.95)岁,女性79例(90.80%),中位随访19.0(6.5,43.5)个月,其中15例(17.24%)出现肾功能进展。与肾功能稳定组相比,肾功能进展组患者Hb水平相对较低(t=3.887,P<0.001),基线血肌酐(Z=-2.466,P=0.003)、血尿酸(t=-2.154,P=0.034)水平较高。肾组织病理分型中,肾功能进展组患者狼疮肾炎IV型比例,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比例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高Hb水平是PLN患者出现血肌酐倍增/ESRD的独立保护因素(HR=0.893,95%CI 0.836~0.954,P=0.001),Hb每升高1个单位(g/L),出现血肌酐倍增/ESRD的风险下降10.7%。广义相加模型平滑曲线拟合结果表明Hb水平与血肌酐倍增/ESRD发生风险的变化趋势呈线性相关(对数似然比检验,P=0.1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提示将Hb水平控制在77 g/L以上,PLN患者中出现血肌酐倍增/ESRD的风险相对较低(曲线下面积为0.788,临界点为77 g/L,敏感度为0.600,特异度为0.903)。结论Hb与PLN患者肾功能进展密切相关,提高对PLN患者Hb水平的关注和处理对改善肾脏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狼疮肾炎 血红蛋白类 肾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患儿男,1个月21 d。因“皮肤、巩膜黄染36 d,发现血小板减少半天”入院。全身皮肤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出生时躯干及四肢可见散在分布粟粒大至黄豆大暗褐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未见紫癜样皮疹。血常规提示血小板51×109/L,MRI提示肝脾肿大,两肺多结节影,临床初步诊断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遂取背部皮肤活检。镜下观察,真皮层内见大量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CD68、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CD1α、Langerin、BRAF V600E、CD45、CD30阴性及S-100蛋白散在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提示ALK基因断裂。病理诊断为ALK阳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公路路面的透层和层施工技术是公路工程中重要的施工环节。透层是指位于基层和面层之间的一层材料,它主要起到调节基层与面层应力、防止水分渗透和提高路面整体均匀性的作用。透层的施工技术涉及到材料的选择、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层是指位于面层和基层之间的一层粘结层,它在公路路面中起到连接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阻止水分渗透和减缓面层的老化破损。层的施工技术包括黏接剂的选用、黏接层厚度和均匀性的控制等。由于透层和层在公路路面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其施工技术需要严格把控和合理安排。

  • 标签: 公路路面 透层 黏层施工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19~79岁成年人中血铅和血硒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关联。方法调查对象来自第一轮中国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2017-2018年),共纳入10 153名19~79岁的成年人。采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中铅和硒的水平、血清hs-CRP水平,将hs-CRP>3.0 mg/L定义为hs-CRP升高。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分析血铅和血硒与血清hs-CRP升高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果调查对象的年龄为(48.91±15.38)岁,其中男性5 054名(61.47%),hs-CRP升高者1 181名(11.29%)。广义线性模型的结果显示,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血铅水平处于最低四分位数(Q1)者相比较,第二(Q2)、第三(Q3)和最高四分位数(Q4)者hs-CRP升高的OR值(95%CI)分别为1.14(0.94~1.37)、1.25(1.04~1.52)和1.38(1.13~1.68);与血硒水平处于Q1组者相比较,Q2、Q3和Q4组者hs-CRP升高的OR值(95%CI)分别为0.86(0.72~1.04)、0.91(0.76~1.11)和0.75(0.61~0.92)。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未发现血铅和血硒对血清hs-CRP升高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结论血铅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正向关联,血硒水平与血清hs-CRP升高存在负向关联,未发现血铅和血硒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标签: 血铅 血硒 超敏C反应蛋白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5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组,n=25),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n=25),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88.00%(22/25)高于对照组患者52.00%(13/25),(p<0.05);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脱发、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血小板降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12.00%(3/25)与对照组患者16.00%(4/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大B细胞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组织学分析、免疫荧光染色、电生理检测和感觉运动功能评价等实验方法,探讨3D打印水凝胶支架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促进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有效性。方法将10%的GelMA水凝胶和106 U的BMSCs悬液配置成的生物墨水,通过3D打印平台组建仿生脊髓支架,置入培养基中并在37 ℃的CO2培养箱环境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大体观察BMSC在支架中的分布;利用CAM/PI染色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干细胞在支架中的存活,测定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将支架植入大鼠背部皮下组织,利用HE染色测定皮下组织以检测支架的免疫原性;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半切模型,移植支架进行治疗,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评估脊髓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和轴突的再生情况;采用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价;机械疼痛评分进行感觉功能评价;表面电极检测法评价电生理恢复效果。结果支架内部呈现网状疏松结构,长梭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内外均匀分布;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制备的支架在打印24 h后细胞存活率达到96%;皮下移植支架28 d后,免疫排斥反应轻微,免疫原性低;脊髓移植支架28 d后,通过HE染色观察到,与损伤组相比,治疗组的再生脊髓组织明显增多,其中广泛分布着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再生细胞部分为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与损伤组对比,支架治疗组损伤部位的再生神经元和轴突明显增多。BBB评分中,支架治疗组第一周10分,损伤组仅1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治疗组第4周为17分,损伤组仅恢复至4分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斜板支撑角度恢复至40°,而损伤组仅恢复至22°;治疗组的疼痛阈值降至18.5分,与损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电生理的潜伏期恢复效果同假手术组,优于损伤组。结论3D打印水凝胶支架具有疏松网状结构适宜细胞存活增殖、生物性良好、细胞毒性低、免疫原性低等优良特性,促进损伤局部的神经元再生并伸出轴突,从而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运功功能、感觉功能和神经电信号传导速率的恢复。

  • 标签: 组织工程 干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间质干细胞 组织学技术
  • 简介:摘要抗接触蛋白1 IgG4抗体相关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临床表现独特,患者发病年龄偏高,进展迅速,肢体无力明显,伴显著的感觉性共济失调,对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反应差,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早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明显但不伴有波形离散。在此报道1例抗接触蛋白1 IgG4抗体阳性CIDP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

  • 标签: 接触蛋白1 朗飞结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 简介: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炎症性皮肤病伴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皮肤科收治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82例资料,将其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0例;分析和比较其发生细菌感染与血清PCT、hs-CR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PCT、hs-CRP水平测得值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治疗后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hs-CRP水平测得值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s-CRP水平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CT水平测得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血清hsCRPR水平测得值低于治疗前(P〈0.05),发生细菌感染与血清PCT、hs-CRP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结论:炎症性皮肤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在皮肤病早期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较低。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高敏C-反应蛋白 炎症性皮肤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 PCP)合并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ICU的PCP合并AR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HIV感染PCP组和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特点、基础疾病等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等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129例PCP合并ARF患者中,HIV感染者75例,非HIV感染免疫抑制者54例。HIV感染PCP组仅10.7%(8/75)的患者既往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两组患者均未行PCP预防用药。HIV感染PCP组患者入ICU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为(18.7±6.0)分,高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的(13.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P<0.001);两组患者均存在明显低蛋白血症。HIV感染PCP组96.0%(72/75)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84.0%(63/75)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50/μL;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的占比为57.4%(31/54)。HIV感染PCP组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05(0.02,0.12),低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的0.96(0.64,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6,P<0.001)。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在ICU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0(7.0,14.0) d和18.0(11.8,32.5) d,分别长于HIV感染PCP患者的7.0(4.0,9.0) d和13.0(7.0,2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8、-2.73,均P<0.050);HIV感染PCP组的病死率为57.3%(43/75),高于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组的38.9%(2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APACHEⅡ评分是HIV感染PC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1.006、1.015、1.736,均P<0.050],氧合指数、LDH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影响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0、1.008、0.989,均P<0.050)。结论PCP患者合并ARF后病情重,病死率高。LDH、CRP和APACHEⅡ评分为HIV感染PCP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氧合指数、LDH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影响非HIV感染免疫抑制PC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HIV感染 免疫减弱宿主 非HIV感染 肺孢子菌肺炎 急性呼吸衰竭
  • 简介:高速公路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应力混凝土T梁以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在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建设和使用的质量,必须提高梁体施工的重要性,加强对T梁施工工序的控制。预应力张拉和管道灌浆作为T梁施工的关键工序,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标签: 预应力 后张 管道压浆
  • 简介:摘要超分子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在本质上是一种纤维。超分子复合物与增强体之间由于化学键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超分子聚合物/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有许多重要的性能,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复合物的常用性能。将四重氢键进行组装得到超分子聚合物,再将得到的聚合物引入到环氧树脂基当中,用它作为增韧剂来提高固化物的抗冲击强度。通过对复合材料进行机械性能的测试可以发现性能越多,应用范围也就越大。

  • 标签: 超分子聚合物 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复合物的性质
  • 简介:新一代S40的出现,为原本以稳重和安全见长的沃尔沃品牌融入了更多的新鲜的、年轻化的活力因子。

  • 标签: S40 沃尔沃 因子 活力 长安 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