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及半乳糖凝集素9(Gal-9)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初诊ALL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ALL患者Tim-3、Gal-9 mRNA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ALL患者总生存(OS)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ALL患者在初诊时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47比0.45±0.05,9.79±0.58比0.9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t=63.24,P<0.05)。不同年龄,法、美、英(FAB)协作组分型,危险度分级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患者间Tim-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FAB协作组分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NOTCH1基因是否突变患者间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组,Tim-3高表达组(≥2.86)OS较低表达组(<2.86)差(P=0.048);Gal-9高表达组(≥9.79)OS较低表达组(<9.79)差(P=0.031);Tim-3、Gal-9均高表达组OS较二者均低表达组和任意一项低表达组均差(均P<0.05);Tim-3高表达、Gal-9低表达组与Tim-3低表达、Gal-9高表达组之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4×109/L、BCR-ABL基因突变、中枢神经系统侵犯、Tim-3高表达、Gal-9高表达为影响初治AL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im-3表达水平与Gal-9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8,P<0.01)。结论Tim-3及其配体Gal-9高表达为初治AL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Tim-3、Gal-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初治ALL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半乳糖凝集素9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P<0.05)。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 标签: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 休克 淋巴细胞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肾小管损伤指标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T2DM患者1 030例,比较UACR正常组(<30 mg/g)、微量白蛋白尿组(30~300 mg/g)与大量白蛋白尿组(>300 mg/g)的尿RBP和β2-MG水平;UACR正常患者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eGFR下降组(<90 ml·min-1·1.73m-2)和eGFR正常组(≥90 ml·min-1·1.73m-2),比较其尿RBP和β2-MG差别。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RBP和β2-MG的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UACR的升高,3组尿RBP与β2-MG依次升高,尿RBP与β2-MG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分别为3.8%、8.5%、39.0%(P<0.001)和12.9%、26.7%、46.8%(P<0.001)。(2)在788例UACR正常者中有12.2%患者 eGFR<90 ml·min-1·1.73m-2;β2-MG高于正常范围的比例在eGFR下降组中高于eGFR正常组(29.2% 比 10.7%,P<0.001)。分别以尿RBP和β2-MG的自然对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RBP与UACR(β =0.000 5,P<0.001)、肌酐(β=0.006,P<0.001)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β=0.050,P=0.001)独立相关,尿β2-MG与UACR(β =0.000 4,P<0.001)、肌酐(β=0.011,P<0.001)、收缩压(β=0.005,P=0.031)和空腹血糖(β=0.027,P=0.046)独立相关。结论尿RBP与β2-MG在T2DM患者与尿蛋白及肾功能相关,在UACR和eGFR出现异常之前就可出现异常,对UACR和eGFR正常的患者应早期筛查,并积极控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肾功能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β2-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技术建立一种无需抗体富集直接检测血清M蛋白的方法,并评估其检测效能。方法方法学建立。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申请M蛋白鉴定检测的患者检验后剩余血清标本712份。用TCEP还原剂处理IgG、IgA纯品获得免疫球蛋白轻链,初步确定检测方法。收集20名健康体检人群检验后剩余血清标本,确定κ和λ轻链离子峰质荷比范围。设置8个平行管和8个批次进行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评价;选取23例M蛋白阳性标本进行10倍、100倍和200倍稀释,采用所建MALDI-TOF MS方法检测M蛋白,评价灵敏度;采用IFE、SPE和MALDI-TOF MS 3种方法同时检测M蛋白,计算MALDI-TOF MS方法与IFE和SPE的符合率。结果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均为100%;对23份M蛋白阳性标本的原倍、10倍、100倍和200倍稀释标本进行测定,MALDI-TOF MS对M蛋白的检测限为0.06~0.18 g/L;在712份标本中,以IFE为金标准,SPE与MALDI-TOF MS总的符合率分别为85.9%和92.3%,SPE与MALDI-TOF MS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2.8%和99.7%;在M蛋白的不同型别中,MALDI-TOF-MS在IgA、IgD、IgM、游离轻链型和双克隆组中对M蛋白的检出率为100%,而SPE对IgM、IgA和游离轻链型标本的检出率分别只有66.7%、58%和19.5%;IgG组有1份阳性标本MALDI-TOF MS未检出。对23份M蛋白阳性标本进行原倍、10倍、100倍和200倍稀释后,10倍稀释时MALDI-TOF MS的检出率为100%,IFE为96%;100倍和200倍稀释时,IFE的检出率分别为MALDI-TOF MS的28%和23%。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血清M蛋白的MALDI-TOF MS检测方法,该法检测通量高、速度快,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符合率。

  • 标签: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蛋白 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蛋白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 简介: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 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 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眼病
  • 简介:摘要: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涉及多种疾病类型,包括免疫缺陷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等。诊断方面,临床表现观察及体格检查是首要手段,辅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是主要方式,针对不同疾病选择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免疫疗法通过免疫球蛋白治疗和细胞治疗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手术治疗则在某些情况下必要,如脾切除术和骨髓移植。预防与管理也十分重要,包括疫苗接种和生活方式管理。综合多学科治疗模式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对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同时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支持。这一综合治疗策略有望提高儿童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免疫系统 诊治手段 疗效评估
  • 作者: 张瑞 吴祁生 李金明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北京市临床检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730,北京陆道培医院病理和检验医学科,北京 100176
  • 简介:摘要分子检测在血液肿瘤诊断分型、预后判断、药物疗效预测、微小残留病监测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一些临床实验室正在开展血液肿瘤相关的分子检测。在临床检测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应当重视血液肿瘤相关分子检测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其中具备临床医学知识的实验室试剂与方法研发人员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人员的培养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标签: 血液肿瘤 基因 突变 分子诊断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微环境中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对骨肉瘤SOSP-960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原代培养获得骨肉瘤来源的CAF及癌旁组织正常成纤维细胞(NF),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F和NF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的表达。收集CAF、NF的培养液,制备为相应条件培养液。将SOSP-9607细胞分为对照组、NF处理组、CAF处理组,分别应用新制备的未经处理的培养液及CAF、NF条件培养液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SOSP-9607细胞各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SOSP-9607细胞组cyclin D1表达水平。结果CAF中α-SMA和FAP阳性率分别为(86±5)%和(74±8)%,NF中分别为(15±3)%和(10±1)%,CAF与NF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t=14.30,P<0.01)。MTT法检测显示,CAF处理组SOSP-9607细胞培养24 h后能够促进细胞增殖;96 h后490 nm处吸光度值达到1.83±0.26,NF处理组为1.40±0.17,对照组为1.3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P<0.05)。CAF处理组SOSP-9607细胞培养48 h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至1.57±0.13,NF处理组为1.05±0.15,对照组为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P<0.05),同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结论CAF能够促进骨肉瘤SOSP-9607细胞增殖,并促进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骨肉瘤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蛋白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肺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经肺组织病理确诊为成人PLC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症状、影像特点、肺功能和治疗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PLCH患者10例,包括男7例和女3例,中位发病年龄33岁,主要症状为咳嗽(8/10)和胸闷(4/10),CT表现包括结节影(4/10)、囊腔影(4/10)和团块影(1/10)。7例完成肺功能检查,其中2例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均正常,2例小气道功能障碍,1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2例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1例患者放弃治疗,9例患者戒一手烟和避免二手烟暴露,其中4例给予化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单纯使用口服泼尼松片治疗。平均随访3年,失访1例,7例病情改善,1例病情恶化。同时,复习24篇文献,总结805例成人PL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成人PLCH发病高峰在28~43岁,症状无特异,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但亦可出现罕见团块影,肺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受损时提示肺部病变严重。治疗上戒烟联合糖皮质激素和(或)化疗可改善多数PLCH患者的预后和延缓疾病进展。

  • 标签: 肺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成人 临床特征 影像特点 治疗转归
  • 作者: 孙淑红 于凤英 关洪玉 刘瑞军 张瑞 杨小虎
  • 学科: 建筑科学 > 建筑技术科学
  • 创建时间:2023-11-30
  • 出处:《中国科技信息》 2023年第15期
  • 机构:孙淑红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农牧局              内蒙古赤峰    024400  于凤英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农牧局              内蒙古赤峰    024500  关洪玉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畜牧水产工作站      内蒙古通辽    028000  刘瑞军  张瑞 杨小虎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 简介:【摘要】本试验选取3000只1日龄商品代AA肉仔鸡,在饲料中添加饲料酵母,研究其对提高肉仔鸡增重和免疫力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即试验1、2、3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1500只,试验组每组500只,其中每个试验组又设5个重复。饲料酵母添加量为: 试验1组4%,试验2组5%,试验3组6%,试验期为42天;对照组按常规饲养,自由饮水、采食。试验中对各组鸡新城疫抗体滴度、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吞噬指数、肠道微生物菌落变化以及鸡的增重、成活率、料肉比等指标进行了检测。

  • 标签: 饲料酵母 肉仔鸡 增重 免疫力
  • 简介:[摘 要]原发性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快且隐匿,死亡率高。文章阐释了国内外关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的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 原发性肝细胞癌 影像学诊断 综述
  • 简介:摘要为探讨疫苗候选抗原—结核分枝杆菌肝素结合血凝素(HBHA)通过黏膜接种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应。动物实验均使用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30只小鼠接受不同的免疫接种策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SAT-6)滴鼻组、HBHA滴鼻组、BCG初免PBS对照组、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17A(IL-17A)等细胞因子水平;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RQ);肺三级淋巴结构的形成,及与其形成相关的趋化因子的检测;脾Th1、Th17细胞比例比较,从而分析免疫效应。BCG初免PBS对照组和BCG初免HBHA加强组(每组各30只小鼠),用BCG滴鼻模拟感染。在感染后预设的时间点做肺组织菌落计数,以评估细菌清除效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分析采用LSD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免疫后的小鼠血浆细胞因子IL-17A水平和肺IL-17A mRNA相对表达量,在BCG初免HBHA加强组[(14.76±4.73)pg/mL,RQ 为(12.27±6.71)]中最高,比对照组[(5.57±2.95)pg/mL,RQ为(1.30±0.97)]明显升高(t=4.213,P<0.001;t=5.984,P<0.001),也显著高于BCG初免PBS对照组[(6.81±2.18)pg/mL,RQ 为(1.44±1.16)](t=3.646 P=0.001;t=6.185 P<0.001)。脾脏Th17细胞比例,与BCG初免PBS对照组(0.38±0.38)%比较,BCG初免HBHA加强组(1.02±0.34)%显著增高(t=-0.280,P=0.048),该组在肺部诱导形成了三级淋巴结构,并在感染的早期降低了肺细菌负荷。综上,HBHA通过黏膜递送可有效增强BCG接种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候选疫苗组分。

  • 标签: 结核 疫苗 白细胞介素17 肝素结合血凝素 Th17细胞 三级淋巴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6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01例行意向性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53例(38.2%),女性248例(61.8%),年龄(62.0±10.5)岁(范围:30~88岁)。53例(22.2%)患者术前伴有黄疸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R0或R1切除。采用X-tile软件以不同淋巴结清扫数目作为截断值,分组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不同截断值与预后的关系,寻找最佳截断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401例胆囊癌患者中,135例(33.6%)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中N1期98例(24.4%),N2期37例(9.2%)。共清扫2 794枚淋巴结,每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M(QR)]为6(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1)枚,阳性淋巴结比例为0(0.20)。X-til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数目12枚和15枚为两个界值,据此将全部患者按淋巴结清扫数目分为1~11枚、12~15枚、≥16枚三组,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2%、74.5%、12.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胆囊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不同T分期分析结果显示,T1b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1~7枚组患者预后优于≥8枚组(χ2=4.610,P<0.05);T2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7枚组患者预后优于1~6枚组(χ2=4.287,P<0.05);T3+T4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12~15枚组患者预后优于1~11枚组(χ2=5.007,P<0.05)及≥16枚组(χ2=10.158,P<0.01)。结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胆囊癌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T1b期患者推荐清扫<8枚淋巴结;T2期患者清扫>6枚淋巴结能改善患者预后;T3期以上患者推荐清扫12~15枚淋巴结,清扫≥16枚淋巴结不能改善预后。

  • 标签: 胆囊肿瘤 淋巴转移 淋巴结清扫数目 预后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400 mg口服、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未积极治疗,继续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手、双足、腹部水肿疼痛,皮疹逐渐累及全身,胸、背部部分皮肤可见溃烂,全身散在多发斑丘疹伴溃烂、渗液、瘙痒、疼痛。嗜酸粒细胞计数2.7×109/L。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皮疹,考虑为伊马替尼所致。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会诊,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建议停药,后续使用应监测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医师暂停伊马替尼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皮疹好转,伊马替尼减量后继续维持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嗜酸粒细胞增多 皮肤疾病 药物监测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后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及建立有效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160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71例;年龄(57.41±10.35)岁,年龄范围29~81岁。观察指标:(1)患者随访的结果,术后生存情况;(2)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3)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及验证。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常规随访,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CA19-9、上腹部B超、CT或MRI检查。随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观察终点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即为手术日期到随访截止日期,或因肿瘤复发及转移致死亡的日期。随访截至2019年8月1日。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纳入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将160例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模型组(n=112)及验证组(n=48),模型组用于生存列线图的建立,验证组用于其预测能力的评估,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列线图模型对ICC患者术后生存预测的准确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160例ICC术后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0例,死亡原因均为肿瘤复发转移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60例,生存时间20个月(2~111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3%、30.0%、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19-9、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细胞类型、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卫星灶及切缘状态是ICC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HR=1.78,1.97,2.91,1.89,3.06,2.86,2.07,1.94,2.24,1.95,2.68,2.00,95%CI:1.12~2.85,1.22~3.16,1.85~4.56,1.26~2.85,1.38~6.82,1.31~6.25,1.37~3.14,1.07~3.51,1.24~4.06,1.26~3.01,1.28~5.60,1.11~3.5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2.37,2.06,5.52,5.72,95%CI:1.39~4.38,1.44~3.91,1.25~3.40,1.24~24.49,2.31~14.17,P<0.05)。列线图的建立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为0.71 (95%CI:0.64~0.79),验证组C-index值为0.71(95%CI:0.61~0.81)。结论基于肝内胆管结石、肿瘤数目、肝脏切除范围、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细胞类型等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

  • 标签: 胆管肿瘤 预后 列线图 肝内胆管癌 生存预测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对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选取了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的8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其分为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和免疫功能指标(如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等)的变化,我们发现替麦考酚酯联合泼尼松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功能,并有效调节其免疫功能。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这一治疗方案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讨论了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和前景。本研究结果为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替麦考酚酯 泼尼松 狼疮性肾炎 肾功能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个体化营养护理联合行为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癌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89例食管癌患者(均进行化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5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9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营养护理联合行为干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淀粉酶(S-Amy)、尿液淀粉酶(U-Amy)、血清白蛋白(Alb)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w后,观察组患者S-Amy、U-Amy、Alb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K、CD4+、CD8+T、CD4+/CD8+、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数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两组患者癌性疲乏评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8天、第12天观察组癌性疲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护理联合行为干预,能够明显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患者癌性疲乏。

  • 标签: 食管癌 个体化营养护理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癌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