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镇静管理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80例,年龄≥18岁,ASA分级Ⅲ或Ⅳ级,NYHA分级Ⅱ-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视觉分析脑电图指导镇静管理组(A组)和BIS指导镇静管理组(B组)。A组通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麻醉深度于C或D级;B组通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维持BIS值40~60。记录CPB期间丙泊酚用量及中总用量、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和动脉血气指标。术后第1-7天采用CAM-ICU量表评定术后谵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中知晓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谵妄发生率较低(P<0.05),动脉血气指标、丙泊酚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气管拔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中知晓发生。结论基于视觉分析脑电图的镇静管理有助于降低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苏醒谵妄 心肺转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动静脉置管的安全护理。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2例,均行相同手术治疗且术后动脉脉置管,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安全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动静脉置管患儿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动静脉置管 安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MG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6月至2017年10月期间527例行胸腺扩大切除的MG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242例,女285例;年龄5~77岁,平均(52.6±13.7)岁。病程12天~18年。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2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肠激惹症、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各1例。改良OssermanⅠ型272例,Ⅱa型72例,Ⅱb型78例,Ⅲ型81例,Ⅳ型24例。所有患者肌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胸部CT检查明确诊断。总结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均为胸腺瘤合并MG,其中Osserman Ⅲ型MG 2例、Ⅳ型MG 1例。术后肌无力危象15例,其中Osserman Ⅱb型2例、Ⅲ型11例、Ⅳ型2例,气管切开7例。血浆置换70例,并发低渗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各2例。术后病理诊断胸腺增生293例(55.60%)、胸腺瘤207例(39.28%)、胸腺囊肿24例(4.55%)和胸腺萎缩3例( 0.57%)。随访378例,平均随访(85.9±58.5)月;MG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和恶化患者分别为135例(35.71%)、192例(50.79%)、41例(10.85%)和10例(2.65%)。完全缓解率OssermanⅠ>Ⅱa>Ⅳ>Ⅱb>Ⅲ型,恶化率Osserman Ⅲ>Ⅳ>Ⅰ型。OssermanⅠ型外科治疗无效18例,术前病程>5~10年;恶化1例,为应用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的眼肌型MG患者,遗留胸腺左叶未切除,6年后发展为重度全身型,再次手术切除遗留的左叶胸腺,证实左叶胸腺代偿性肥大增生。恶化患者中死亡6例,均为胸腺瘤合并MG,其中Osserman Ⅲ型5例、Ⅳ型1例;死亡原因为肌无力危象3例,快速停服溴吡斯的明3个月后突发呼吸骤停猝死2例,胆碱能危象1例。结论规范的胸腺扩大切除是治疗MG的有效方法,眼肌型MG尽早手术可有效降低其全身性转化风险。OssermanⅡb型以上MG易发生肌无力危象,围手术期采取综合处理措施有助于降低MG相关风险。重症术后远期可反复发生肌无力危象,须规律用药,并采取MG综合治疗措施。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胸腺扩大切除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中冰冻切片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价值。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PTMC患者中选取185例,以数字随机表达分为两组,观察组92例,对照组93例,诊断时,对照组选择石蜡切片法,观察组选择中冰冻病理法,对比组间诊断的效果。结果:组间诊断的准确性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但数据对比(P>0.05)。结论:以中冰冻切片法对PTMC实施诊断,虽有漏诊、误诊情况出现,但相较与石蜡切片法,诊断速度快,有利于实施和调整手术的方案,值得推行。

  • 标签: 准确性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冰冻病理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踝固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分别采取后踝固定及单纯外固定治疗。结果踝关节功能Phillips标准评定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疗效优49例,良好11例,一般4例,差9例;对照组患者手术疗效38例,良好8例,一般7例,差20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8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2.6%(P<0.05)。结论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效果显著好于单纯外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后踝固定 外固定 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切除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一种少见但具有生命危险的并发症。如果未及时识别和充分治疗,可能会因脑水肿或脑出血而导致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文章主要对颈动脉内膜切除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脑血管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复杂性肾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是泌尿外科医师的一大挑战。随着血管外科技术和影像学的进展,自体肾移植技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而近年来机器人技术的临床应用,则进一步促进了工作台手术联合自体肾移植的临床发展,给复杂性肾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就工作台手术联合自体肾移植治疗复杂性肾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肾肿瘤 肾移植 移植,自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治疗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5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5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枕大池扩大重建进行治疗,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后颅窝减压+软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枕大池扩大重建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年。回顾性收集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观察术前与术后随访时脊髓空洞的影像学变化,应用芝加哥Chiari疗效量表(CCOS)评估患者的预后(11~16分为预后良好),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脊髓空洞节段分布患者间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脊髓空洞缩小率(75.5%)高于对照组(65.5%),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对比男性、年龄≤45岁对比>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对比在寰椎水平以下的患者术后随访时的预后良好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式基础上加行神经内镜辅助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理想,并且女性、年龄≤45岁、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在枕骨大孔水平与寰椎水平间患者的预后良好率相对更高。

  • 标签: Chiari畸形Ⅰ型 神经内镜 第四脑室流出道探查松解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显微内镜下减压(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月UBE与MED治疗LSS的所有研究。获取文献的作者、发表年份、研究设计、受试者特征、样本大小、手术方案、年龄、性别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早期、末次随访时的腰部、下肢VAS评分、ODI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其中6篇为英文文献,1篇为中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5篇为病例对照研究。UBE组纳入251例患者,显微镜组纳入224例患者。相较于MED组,UBE组住院时间更短(MD=-2.28, 95% CI: -3.42~-1.14, P<0.001),术后早期腰痛VAS评分更低(MD=-0.80, 95%CI:-1.44~-0.1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末次随访时的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早期和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硬脑膜扩张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MED,UBE治疗LSS术后早期腰痛缓解及住院时间更佳,但在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椎管狭窄 内镜手术 Meta分析 显微内镜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门齿距气管隆突距离(length of incisors to carina, LIC)及气管隆突距气管导管尖端距离(length of carina to the tip of the tracheal catheter, LCT)的变化。方法记录86例AS行PSO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身高、颈椎活动度(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CROM)、全脊柱最大Cobb角(global kyphosis, GK)以及颌眉角(chin-brow vertical angle, CBVA);分别在术前及术后于正中仰卧位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 FOB)通过气管导管测量患者的LIC和LCT。结果与术前比较,86例患者术后身高明显增高,术后GK、CBVA明显减小(P<0.05);患者术后C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术后LIC、LCT均较术前增长(P<0.05)。结论A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手术后,气管导管尖端在气管内向声门方向移位,可适当延长气管插管深度。

  • 标签: 气管导管 移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