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日照市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朝阳市中心医院应用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治疗的21例PD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31.0~82.0岁,中位年龄63.0岁。分析胰颈直线切割闭合成功率、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胰瘘风险评分、住院时间等。结果21例患者中开腹PD 3例,腹腔镜PD 18例,均顺利完成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胰肠吻合,成功率100.0%。在胰腺残端寻找胰管并插入引流管的成功率为100.0%(21/21),其中有3例(14.3%)在残胰断端可见明显的胰管断端。3例开腹PD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20.0、245.0、260.0 min,胰肠吻合时间为12.0、13.0、12.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450.0、600.0 ml,住院时间为14.0、15.0、21.0 d。18例腹腔镜PD患者手术时间为(295.9±14.5)min,胰肠吻合时间为(22.3±1.5)min,术中出血量为(180.0±40.0)ml,住院时间(范围)为8.0~16.0 d,中位数10.5 d。21例患者胰瘘风险评分为(4.7±1.5)分。3例(14.3%)发生术后急性胰腺炎,4例(19.0%)发生胃排空延迟,保守治疗后痊愈。21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院内感染,无B、C级术后胰瘘,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胰颈直线切割闭合后连续单层胰肠吻合具有质量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具有预防临床相关术后胰瘘及胰肠吻合口出血的潜质,值得谨慎推广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胰腺直线切割闭合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胰分离式Roux-en-Y消化道重建(RYR)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胃排空延迟(DG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朝阳市中心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D治疗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RYR组(n=88)和传统单肠袢消化道重建(CLR)组(n=115)。对比两组患者DGE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探究PD术后临床相关DGE(CR-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3例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79例,年龄(61.6±10.2)岁,DEG总体发生率为27.6%(56/203)。RYR组CR-DGE发生率显著低于CLR组[13.6%(12/88)比26.1%(30/115),P=0.030]。年龄>65岁(OR=2.966,95%CI:1.269~6.930,P=0.012)、临床相关胰瘘(OR=3.041,95%CI:1.122~8.238,P=0.029)、腹腔积液及感染(OR=10.000,95%CI:2.552~39.184,P=0.001)、CLR(OR=3.206,95%CI:1.162~8.842,P=0.024)是PD术后CR-DGE的独立危险因素。CR-DGE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年龄>65岁、术后出现临床相关胰瘘、腹腔积液及感染的患者,应警惕CR-DGE的发生,早期给予临床干预。RYR可以降低PD术后CR-DGE的发生率。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胃排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SMV)切除重建时围静脉阻断期管理策略及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朝阳市中心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PD的137例胰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3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1.8岁。将联合PSMV切除重建的42例纳入血管重建组(采用围静脉阻断期管理策略),无血管侵犯的9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37例患者PD均顺利完成。血管重建组PSMV阻断时间15~120 min,中位数30 min。血管重建组手术时间380(330,465)min、术中出血量725(500,1 000)ml、术后住院时间21.0(16.0,28.0)d,均高于对照组305(280,340)min、400(300,500)ml、18.0(14.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重建组再手术率4.8%(2/42)、围手术期死亡率2.4%(1/42),对照组分别为2.1%(2/95)、1.0%(1/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重建组胰瘘、腹腔积液及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胃排空延迟、胆瘘、切口感染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MV切除重建可明显增加PD术后胰瘘、腹腔积液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科学系统的围静脉阻断期管理策略对于促进术后顺利恢复,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静脉切除 静脉重建 液体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处理胆囊床在T1b期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的应用及在不同期手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2011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21例T1b期胆囊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冰冻病理确诊的患者纳入同期手术组,术后确诊补做手术及外院切除胆囊后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补充手术患者纳入二期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等差异并统计两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及总体生存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胆囊癌根治术,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26~70(49.0±13.5)岁,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同期手术组纳入15例,二期手术组纳入6例。同期手术组出血量少于二期手术[(101.3±35.5)ml比(177.0±44.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生存率、生存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56.5%,总体生存时间(79.0±9.3)个月。结论射频消融处理胆囊床在T1b期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安全和有效。对于术中难以明确诊断的T1b期胆囊癌,二期手术可获得与同期手术相同的疗效。

  • 标签: 胆囊肿瘤 射频消融 T1b期 胆囊床
  • 简介:摘要射频消融(RFA)是治疗肝尾叶癌的常用手段。右背侧入路是经皮穿刺的常用路径。右膈下动脉(RIPA)及其分支位于膈肌的后部和下部,右背侧入路与其走行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一例62岁女性患者,其诊断为肝尾状突肝细胞癌,行右背侧入路经皮RFA,术中发生大出血,通过对膈肌穿刺处行RFA获得止血。提示右背侧入路经皮RFA具有RIPA穿刺损伤并发大出血的潜在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FA)在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LAH)中的辅助性应用策略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5家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间32例RFA辅助L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32~77岁,中位年龄52岁。肝细胞癌18例,其中,单发病灶16例,两个病灶2例,肿瘤最大直径(5.6±1.2)cm;转移性肝癌12例,其中,单发病灶8例,两个病灶3例,三个病灶1例,肿瘤最大直径(4.7±1.6)cm;原发性肝胆管结石2例。右半肝切除术23例,左半肝切除术9例。无中转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手术时间(310.0±22.0)min,左半肝切除术(285.0±25.0)min。术中出血(330.0±28.0)ml。无患者术中输注人血红细胞悬液。患者术后发生反应性胸腔积液6例,胆汁瘘3例,伤口感染1例,断面积液1例,均在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术后腹腔出血和肝功能不全。术后住院时间(9.5±3.2)d。随访1~42个月,中位随访20个月。随访期间,3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7例(56.7%)出现肿瘤复发,无断面肿瘤复发,无死亡。结论RFA在LAH中具有多方面的辅助性作用,包括预防和治疗游离肝脏时肝癌破裂、处理肝断面细小血管出血、保证和巩固安全边界。

  • 标签: 腹腔镜 半肝切除术 解剖性 射频消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射频消融为主要手段治疗肝细胞癌获得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及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射频消融为主要手段治疗的255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生存期将患者分为生存5年及以上组和5年以下组,比较两组年龄、肿瘤最大径及数目、射频消融次数等临床指标,采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255例肝细胞癌的总生存期为0.5~15.5年,中位总生存期为4.3年;生存5年及以上患者115例(45.1%);5年以下140例(54.9%)。全组1、3、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7%、61.2%、44.8%和34.8%。两组在性别、年龄、伴随症状、肝病原因、甲胎蛋白、治疗方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hild-Pugh分级、合并肝硬化、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数量和射频消融次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Child-Pugh B级、肿瘤最大径>5.0 cm、肿瘤多发是影响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射频消融5次以上是影响远期生存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中等体积肝细胞癌和孤立性巨大肝细胞癌,以射频消融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序贯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及数量、射频消融次数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长期生存 预后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