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腹泻贴联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泻疗效。方法 将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脾虚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腹泻贴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3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主症积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85%(17/20)高于对照组6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前的主症积分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后的主症积分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脾虚泻患儿进行腹泻贴联合艾灸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泻贴 艾灸 小儿脾虚泻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腹泻贴联合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泻疗效。方法 将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脾虚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腹泻贴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思密达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治疗3d。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主症积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85%(17/20)高于对照组6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前的主症积分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后的主症积分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脾虚泻患儿进行腹泻贴联合艾灸治疗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泻贴 艾灸 小儿脾虚泻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发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期间儿童发热门诊就诊的312例急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热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发热A组(发热持续时间<12h)、发热B组(12h≤发热持续时间<24h)、发热C组(发热持续时间≥24h)。对三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RP值升高的人数比例及升高的幅度进行比较,以分析不同发热持续时间患儿的各个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相差不大,经SPSS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上升幅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值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有差别,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CRP值上升的比例增加,经SPSS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值的上升幅度未见明显增加,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来院就诊的急性发热患儿,为初步筛查是否为细菌感染,可以不考虑发热持续时间给予血常规及CRP检查,但CRP在出现症状12小时后检测更有意义。

  • 标签: []儿童 感染 发热 血常规 CRP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电针刺激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大鼠百会穴和大椎穴,观察海马组织头蛋白(Noggin)mRNA的表达,以及电针对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120只,采用改良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0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2只;再按照治疗时间的不同,将每组大鼠再细分为治疗后第1、2、4、6周四个亚组,每个亚组13只。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和大椎穴,电针输出电流1 mA,频率15 Hz连续波,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7次后休息2 d;模型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于治疗后第1、2、4、6周,每亚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进行BrdU注射,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利用Morris水迷宫神经行为学检测,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神经组织Noggin mRNA的表达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规律。结果电针组大鼠在第2、4、6周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大鼠(P<0.05或P<0.01);电针组海马组织Noggin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大鼠(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的BrdU阳性细胞多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且各组的BrdU阳性细胞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均有减少(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大鼠海马Noggin mRNA含量均与BrdU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r=0.561,P=0.000),且电针组的相关系数大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控海马Noggin mRNA的表达促进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海马组织神经发生,从而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 标签: 电针 慢性脑低灌注 神经发生 神经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120只,采用改良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造成慢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04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52只,电针组予以电针治疗,输出电流1 mA,频率15 Hz,连续波,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疗7次后休息2 d。模型组不予特殊处理。按照治疗时间的不同,将每组大鼠再细分为术后1、2、4、6周4个亚组,每个亚组13只。术后1、2、4、6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进行BrdU注射,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利用Morris水迷宫、BrdU+NeuN及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方法,分别观察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及记忆能力,探讨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规律。结果电针组大鼠在术后2、4、6周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术后2周,大鼠海马颗粒细胞层细胞出现BrdU+NeuN及BrdU+GFAP双阳性表达,电针组大鼠分化神经元的数量多于模型组( 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电针组术后4周的GFAP阳性细胞数少,术后6周的GFAP阳性细胞数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进而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标签: 电针 脑缺血 大鼠 神经干细胞 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