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与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24例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3~159个月,中位年龄47.5个月。24例病例中,单纯眶骨膜下脓肿12例,合并眶隔前脓肿2例,合并眶内脓肿2例,合并视神经炎7例,合并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1例。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其临床特点、脓液细菌学培养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24例病例均有发热史,伴鼻塞流涕9例;均存在患眼肿痛、眼球突出移位,伴视力下降7例。术中17例脓液送细菌培养,其中阳性1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鼻内镜手术,一次性手术成功23例,二次手术成功1例。术后随访5~64个月,除术前无残余视力的2例患儿遗留永久性视力丧失外,其余均实现临床治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儿童急性鼻窦炎眶颅并发症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对于并发视力下降、出现颅内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应及时进行经鼻内镜下鼻窦开放及眼眶脓肿引流术。

  • 标签: 儿童 鼻窦炎 眶并发症 颅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无注气悬吊腔镜技术在治疗肋骨分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探讨该手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行无注气悬吊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的单纯肋骨分叉畸形患儿,排除合并漏斗胸、鸡胸、Poland综合征等其他胸壁畸形和采取观察或支具保守治疗的病例。最终入组278例,男183例,女95例;年龄(5.7±2.5)岁。入组病例中单根叉状肋242例,多根叉状肋36例;右侧184例,左侧68例,双侧26例。总结分析叉状肋患儿的性别、年龄、畸形位置与分型、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全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肋骨分叉畸形按照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第5、第4、第3、第6。手术(64.5±16.1)min,术中出血(4.8±2.1)ml。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7~12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无注气悬吊腔镜技术在肋骨分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相较于开放手术,该手术损伤小、切口小而隐蔽,前胸无手术瘢痕。无注气悬吊腔镜辅助技术可以作为治疗肋骨分叉畸形手术的一种选择。

  • 标签: 叉状肋 悬吊技术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儿童CT辐射剂量的调查,了解儿童CT辐射剂量的现状,探讨儿童CT辐射剂量的诊断参考水平(DRL)。方法以2021年11月30日为起点,按时间倒叙回顾性收集全国儿科CT检查的辐射剂量报告。将所有CT扫描分为0~1个月、>1个月~4岁、>4~10岁、>10~14岁、>14~18岁5个年龄段;头颅平扫、鼻窦平扫、颞部平扫、颈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头颅增强、胸部增强、腹部增强9个检查项目。记录每次CT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其75%位数为DRL。将本次调查中头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的DRL与我国专家共识和欧洲DRL指南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间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医院,包括20家儿童专科医院、11家妇女儿童医院、2家综合医院的儿童CT检查19 135次,获得了5个年龄段、9个检查项目的45个亚组的CT辐射剂量DRL。本调查DRL结果显示,5个年龄组头颅平扫的CTDIvol为26.9~42.8 mGy,DLP为347~694 mGy·cm;胸部平扫的CTDIvol为3.5~8.0 mGy,DLP为54~293 mGy·cm;腹部平扫的CTDIvol为6.3~13.2 mGy,DLP为155~564 mGy·cm。我国专家共识的DRL基本相当于此次调查>4~10岁年龄组的DRL。与欧洲指南相比,头颅平扫辐射剂量差异不大,胸部平扫及腹部平扫低年龄组本次调查结果辐射剂量增高明显。结论本次调查显示了我国儿童CT常用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分布情况。部分项目辐射剂量水平与我国既往及国际相关组织发布的DRL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以指导儿童低剂量CT工作。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儿童 辐射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优化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增强CT(CECT)图像质量和提升血管壁测量精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32例进行低辐射剂量体部CECT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扫描管电压100 kVp,将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100%ASIR-V、DLIR重建为0.625 mm的薄层图像。主观评价由两名医师采用5分法评估整体图像噪声、血管壁的显示能力以及诊断信心指数。客观评价测量各组图像血管壁厚度,计算测量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同时计算对比噪声比。使用Friedman检验比较4组图像间主观评分的差异,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比较客观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整体噪声方面100%ASIR-V、DLIR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两组图像评分均高于FBP、50%ASIR-V(P均<0.05),血管壁显示能力与诊断信心指数DLIR优于其他图像(P均<0.05)。客观测量结果显示,DLIR图像管壁厚度标准差和CV小于其他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00%ASIR-V与DLIR间血管噪声值、肌肉噪声值、对比噪声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低于FBP和50%ASIR-V图像(P均<0.05)。与50%ASIR-V图像相比,DLIR图像的CV降低了22.9%,对比噪声比提升了46.8%。结论DLIR可改善大动脉炎患儿的CECT图像质量,提升血管壁的测量精度,使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成为可能。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Takayasu动脉炎 儿童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10月24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因胆肠吻合口狭窄在北京儿童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儿中,男6例,女18例,根据初次手术后有无出现胆肠吻合口漏分为胆漏组及无胆漏组。胆漏组6例,黄疸及持续肝功损害是其主要表现;无胆漏组18例,以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为特点。胆漏组初次术后出现症状中位时间为7.0个月(3~13个月),明显早于无胆漏组初次术后出现症状的中位时间59.0个月(6~1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漏组中位再手术间隔时间8.0个月(5~15个月),无胆漏组间隔时间为72.0个月(24~168个月)(P<0.05)。再次手术方式:胆漏组中4例重新进行肝总管空肠吻合,2例行吻合口扩大成形术,术中未见胆道结石;无胆漏组中3例再次行肝总管空肠吻合术,15例行吻合口扩大成形术,术中发现吻合口处或肝内胆管有明显结石。术后1例发生胆漏,2例1个月内再次发生胆道感染,余21例术后恢复顺利,长期随访发现仍有5例有肝内胆管结石。结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发生胆肠吻合口漏者早期即可出现胆道梗阻表现,应尽早再次手术治疗。

  • 标签: 吻合术,外科 病理性狭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胆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技术在儿童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例气道EBUS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和3例经EBUS检查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男2例、女2例)年龄为7.4~9.2岁。EBUS-TBNA患儿(例1)术前诊断发热、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术后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经EBUS探查患儿为原发性气道肿瘤,术前CT未见气管腔外浸润,经支气管镜介入切除气道内肿瘤后病理诊断黏液表皮样癌2例、支气管平滑肌瘤1例。病灶部位分别为右主支气管开口1例、主气道2例。EBUS下依次可显示气管壁最内层强回声区(水囊和黏膜层)、较低回声区(黏膜下平滑肌层)、强回声区(软骨内层)、低回声区(软骨层)、强回声区(软骨外缘层)。1例患儿(例3)病灶处气管壁黏膜下平滑肌层结构紊乱,软骨层部分中断,其余2例未见气管壁受累。4例患儿术后均无气胸、咯血等并发症。结论EBUS对儿童原因不明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和原发性气道肿瘤气管壁浸润程度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

  • 标签: 腔内超声检查 儿童 气管肿瘤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鼻神经胶质异位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3例儿童鼻神经胶质异位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9例,女童4例,月龄1~38个月,中位月龄5个月。全部患儿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对全部鼻外型及混合型病变均进行B超及MRI检查,对鼻内型病变进行鼻窦薄层低辐射CT及MRI检查。根据病变部位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的病变范围采取鼻外入路或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所有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下鼻神经胶质异位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主要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影像学结果、手术入路及随访结果。结果13例患儿病变分为鼻内型(8例)、鼻外型(3例)及混合型(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鼻腔阻塞(8例)和鼻背类圆形包块(5例)。病变部位包括鼻背(5例)、鼻腔外侧壁中鼻甲前端(5例)及嗅裂(3例)。手术入路包括鼻外入路(5例)和经鼻内镜(8例),全部患儿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3~65个月,全部病变未见复发。结论儿童鼻神经胶质异位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病变的部位、范围,并指导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彻底切除。

  • 标签: 儿童 神经胶质异位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3例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童30例,女童23例,月龄9~145个月,平均月龄35.6个月。全部患儿术前均行鼻窦薄层低辐射CT及MRI检查。所有患儿均接受全身麻醉下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术,根据病变部位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的病变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入路,对全部鼻骨深层、颅内硬膜外型以及疑似囊壁残留的鼻骨浅层病例均采用了内镜辅助下手术。对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法、并发症、复发及外观情况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53例患儿中,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鼻根类圆形包块21例(39.6%)、鼻梁针尖样瘘口13例(24.5%)、鼻梁类圆形包块9例(17.0%)等。病变部位包括鼻根22例(41.5%)、鼻梁中上段27例(50.9%)、鼻梁下段及鼻尖4例(7.5%)。病变深度包括鼻骨浅层24例(45.3%)、鼻骨深层19例(35.8%)、颅内硬膜外层10例(18.9%)。手术入路包括鼻根横形小切口22例(41.5%)、鼻正中小切口27例(50.9%)、开放式鼻整形入路4例(7.5%)。全部患儿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出现,均未行一期鼻背重建术。术后随访9~151个月(平均67.3个月),术后复发5例(9.4%),再次手术后治愈。全部患儿外鼻无畸形,外观满意。结论内镜辅助下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术具有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 标签: 儿童 鼻中线囊肿及瘘管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