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宫颈癌根治及放疗术后出现右侧髂静脉狭窄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腘静脉入路行血管腔内治疗,术中髂总静脉破裂,于髂静脉植入覆膜支架及裸支架。术后经口服抗凝药物及下肢压力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效果良好。本病例对盆腔放疗后髂静脉狭窄腔内治疗并发破裂患者的处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血管腔内治疗 髂静脉破裂 静脉血栓
  • 作者: 张楠楠 段彦龙 王卉 张宁宁 杨菁 张梦 李楠 黄爽 张楠 金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 儿童肿瘤中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肿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检验科,燕郊 065201,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影像中心,北京100045
  • 简介:摘要患儿男,5岁3个月,主因双髋关节疼痛40 d,间断头痛、复视24 d就诊。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仅有颅脑及脊髓的异常。脑脊液(CSF)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生化检查: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增高。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予抗细菌、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进一步完善CSF免疫分型示成熟B细胞淋巴瘤表型,全身其他部位未见肿瘤浸润,最终诊断为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按CNCL-2017-成熟B细胞淋巴瘤方案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现已完成全部化疗,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仍在随访中。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儿童PCNSL的认识与重视。

  • 标签: 儿童 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 CS)不同加速因子(acceleration factor, AF)对腰椎MRI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招募32例受检者(男12例,女20例),年龄(45.28±14.11)岁。行3.0 T MR结合敏感度编码(sensitivity encoding, SENSE)以及CS的腰椎矢状位T1WI、T2WI和轴位T2WI序列扫描,采用的AF分别为无加速、SENSE AF=2、CS AF=2、3、4、5。两观察者在矢状位T1WI、T2WI和轴位T2WI划定感兴趣区测量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 SI)和噪声强度(standard deviation, SD),并计算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分法主观评分。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Kappa检验分析两观察者测量数据和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对各序列不同组间图像的SNR、CNR和主观评分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两观察者测量数据和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ICC:0.878~0.997,Kappa:0.763~0.948)。单因素ANOVA检验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不同AF间SNR、CNR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当CS=4时,矢状位T1WI椎体和间盘的SNR、矢状位T2WI椎体和间盘的SNR、CNR和主观评分较常规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CS=3时,轴位T2WI椎体SNR较常规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MRI扫描时间随着AF的增加逐渐降低,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临床推荐AF分别以3、3、2行腰椎矢状位T1WI、T2WI和轴位T2WI序列扫描。

  • 标签: 腰椎 磁共振成像 压缩感知 二维 运动伪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淋巴瘤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5例淋巴瘤合并PJ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经过。结果5例患儿中,男性3例,女性2例;中位发病年龄7岁;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于化疗后5~18个月出现发热,咳嗽;2例可见典型的"马赛克"征,未合并气胸及胸腔积液,未合并其他病原学感染;5例均有低氧血症;以二代测序(NGS)确诊4例。全部患者均CD4/CD8减低,中位CD4+ T细胞200个/μl。未规律预防应用甲氧苄啶-磺胺甲基恶唑(TMP-SMZ)3例,治疗过程中全部机械辅助通气,均予TMP-SMZ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卡泊芬净、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5例PJP均治愈,无感染反复。结论淋巴瘤患儿因化疗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为PJP的易感人群,且病情进展迅速。当遇到发热、气促、肺部症状重而体征轻的患儿时,需警惕PJP;NGS可协助诊断,应积极予以TMP-SMZ治疗及预防,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淋巴瘤 儿童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大承气汤加味及肠内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予以常规饮食,提供肠内营养液预适应;观察组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加用大承气汤加味。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含量、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出现腹胀和腹泻者各3例,腹泻和恶心呕吐各1例,胃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8/50),观察组出现腹胀和腹泻者各1例,胃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0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分别为(26.12 ± 5.32)、(25.49 ± 4.49)、(32.63 ± 4.31) h,对照组分别为(32.24 ± 6.41)、(46.74 ± 6.14)、(49.51 ± 6.28) 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195、19.754、15.671,P<0.01)。术前观察组血浆MTL、血清GAS分别为(346.54 ± 18.58)、(123.44 ± 6.19) ng/L,术后分别为(247.24 ± 11.40)、(85.46 ± 5.1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7.793、250.990,P<0.01)。术前对照组血浆MTL、血清GAS分别为(344.63 ± 16.65)、(122.53 ± 6.35) ng/L,术后分别为(205.84 ± 10.21)、(64.79 ± 5.2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2.390、367.823,P<0.01)。术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9.129、19.950,P<0.01)。结论大承气汤加味及肠内营养液预适应有助于减少胃癌术后各种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快速康复,其可能与促进MTL、GAS的分泌相关。

  • 标签: 大承气汤 肠内营养 预适应 胃肿瘤 胃肠道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重症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9年2—9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重症患者,采用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相关资料,以是否发生压力性损伤为因变量,对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风险分层和预测效果检验。结果重症患者329例,发生压力性损伤48例;对11个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血乳酸、体温、ICU住院日数、Braden评分、意识状态、年龄、升压药物治疗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可疑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575~3.694,χ2值为6.800、30.510、6.344,P<0.05或0.01);可疑影响因素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ICU 24 h内体温、Braden评分、意识状态、年龄及ICU住院时间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建立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构建模型有统计学意义且拟合度好,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2%;根据模型进行风险分层,高危组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371,P<0.01);临床验证预测效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8。结论构建的预测模型是重症患者临床特征的客观指标科学组合有统计学意义;有预测重症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对重症患者风险分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压力性损伤 预测模型 结构化评估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平足蛋白(PDPN)是一种小分子Ⅰ型跨膜黏蛋白样糖蛋白,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等细胞表面,参与胚胎发育、免疫应答、炎症和癌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C型凝集素样受体2(CLEC2)主要表达于血小板上,作为其唯一配体的PDPN可与CLEC2相互作用,在调控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关于PDPN与脓毒症的研究,系统阐述PDPN参与脓毒症的可能机制以及针对PDPN治疗脓毒症的一些潜在措施,为深入研究PDPN和脓毒症的关系以及探索脓毒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平足蛋白 C型凝集素样受体2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人群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颈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健康医学部体检的大连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2 740例,其中男1 583例,女1 157例,收集该人群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颈动脉超声等数据,计算体质量指数和LAP值。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硬化组(IMT ≥ 1.0 mm)和颈动脉正常组(IMT<1.0 mm),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LAP预测颈动脉硬化的界值。结果男、女颈动脉硬化组在年龄、腰围、LAP、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臀围、腰围、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患高血压、是否患糖尿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女性LAP每增加一个四分位间距会增加颈动脉硬化的患病风险1.316倍(OR = 1.316,95%CI 1.063~1.629,P = 0.012);而对于男性,在校正上述因素以后,LAP对颈动脉硬化患病风险的独立影响消失;在女性,LAP预测颈动脉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达到0.713,显著高于体质量指数(AUC为0.614)和腰围(AUC为0.65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男性人群中三个指标对颈动脉硬化的预测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计算的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LAP截断值:男性为32.13 cm·mmol/L,女性为33.70 cm·mmol/L。结论LAP是女性人群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对于颈动脉硬化的预测能力高于体质量指数和腰围,LAP ≥ 33.70 cm·mmol/L可作为筛查女性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最佳界值。

  • 标签: 颈动脉硬化 肥胖 脂质蓄积指数
  • 简介:摘要DNA损伤是衰老相关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可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凋亡,加快个体衰老速度、增加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本文将从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两个层面阐述其与衰老之间的研究进展,并综述其与衰老常见相关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早衰综合征的关系,为抗衰老研究和临床干预衰老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衰老 分子机制 DNA损伤 衰老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急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例HBV基因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620例,通过巢式PCR扩增获得全长HBV基因组,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HBV基因型,结合基础资料分析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在620例急性乙肝病例中,成功分型519例(83.71%,519/620),包括A型(0.19%,1/519)、B型(27.17%,141/519)、C型(62.04%,322/519)、D型(9.06%,47/519)、I型(0.77%,4/519)和CD重组型(0.77%,4/519);2个主要的基因亚型为B2(95.03%,134/141)和C2(72.67%,234/322)。基因型在我国7个地区分布不同,C型在东北(94.55%,52/55)、华北(93.85%,61/65)、华东(78.87%,56/71)和华南地区(58.14%,50/86)的比例较高,B型在华中(58.07%,36/62)和西南(52.94%,45/85)地区的比例较高,西北地区的D型(48.42%,46/95)比例较高;共有515例成功获得血清型,包括adr(57.48%,296/515)、adw(30.87%,159/515)、ayr(0.19%,1/515)、ayw(11.46%,59/515)。B型以adw血清型(92.14%,129/140)为主,C型以adr血清型(91.88%,294/320)为主,D型均为ayw血清型;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5-2017年我国急性乙肝基因型以B、C和D型为主,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C型为主;华中、西南地区B、C型均有,B型为主,D型多分布于西北地区;急性乙肝基因型与血清型存在相关性,B型以adw血清型为主,C型以adr血清型为主,D型均为ayw血清型;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急性乙肝基因型分布无差异。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JACC:CardioOncology)于2021年12月1日出版了第12期,汇集了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健康生活方式、影像学诊断、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等诸多前沿热点。本文对本期《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做简要介绍。

  • 标签: 肿瘤心脏病学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 简介:摘要《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肿瘤心脏病学》(JACC:CardioOncology)分别于2022年3月1日及2022年6月1日出版了第13期和第14期。这两期重点关注了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及生物学联系、肿瘤患者的体力活动及心脏康复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内容精彩纷呈,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 标签: 肿瘤心脏病学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膳食纤维摄入情况、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的现状;分析该人群膳食纤维摄入与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该前瞻性调查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3 d饮食日记调查苏州三家三甲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随访患者出院6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并分析心衰患者膳食纤维摄入情况与患者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调查的122例心衰患者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7.9%;膳食纤维摄入量为8.1(5.8~10.9)g/d,低于推荐摄入量(25~30)g/d;与膳食纤维摄入量<6 g/d的患者相比,摄入量≥6 g/d的患者,出院后6个月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43),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HR=0.422;95% CI=0.189~0.942;P=0.035)。结论该研究调查的心衰患者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膳食纤维摄入量与心衰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及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相关。综上,心衰患者在饮食管理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期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心力衰竭,充血性 膳食纤维 心脏无事件生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心脏外科术后谵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5月28日。收集关于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谵妄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包括10 731例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1 901例,对照组8 830例,涉及14项相关危险因素。经Meta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OR=3.39)、脑血管病史(OR=2.00)、糖尿病史(OR=1.88)、认知障碍史(OR=3.88)、抑郁史(OR=3.65)、房颤史(OR=2.90)、术前迷你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MSE)≤27分(OR=3.96)、手术时间延长(OR=1.29)、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 h(OR=3.44)、术后心功能不全(OR=2.56)、睡眠质量差(OR=4.43)。结论年龄≥65岁、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认知障碍史、抑郁史、房颤史、MMSE≤27分、手术时间延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4 h、术后心功能不全、睡眠质量差是成人心脏外科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控制上述因素可有效降低心脏术后谵妄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谵妄 心脏手术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和经静脉全身化学药物治疗(IVC)单眼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分别于保定市儿童医院眼科和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T2期RB患儿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22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均为单眼。根据接受的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IAC方案组和IVC方案组,分别为26、14只眼。肿瘤侵犯视神经、脉络膜、巩膜、前房和虹膜时,行眼球摘除手术。观察分析保眼率、肿瘤眼外转移率、实体肿瘤控制率、与治疗相关并发症以及眼球摘除后病理高危因素。组间保眼率、实体肿瘤控制率比较行χ2检验。结果IAC方案组、IVC方案组患儿保眼率分别为88.5% (23/26)、50.0% (7/14);实体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4.6% (22/26)、42.9% (6/14 )。两组患儿保眼率、实体肿瘤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8、7.56,P<0.05)。与IVC方案组比较,IAC方案组患儿全身并发症更少,眼部和眼周并发症较轻。IAC方案组26例、IVC方案组14例中,最终行眼球摘除分别为3、7例。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存在病理高危因素者分别为2、3例。随访期间,IAC方案组2例均发生肿瘤眼外转移;IVC方案组3例均未出现肿瘤眼外转移。结论与IVC比较,IAC对单眼cT2期RB具有肿瘤控制率高、保眼率高、并发症少且轻的优势,但仍存在肿瘤复发。

  • 标签: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视网膜母细胞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皮肤苔藓淀粉样变(cutaneous lichen amyloidosis,CLA)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MEN2A)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对7个无血缘关系的MEN2A-CLA家系共51名成员进行家系调查、生化和RET基因等检测及相关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基因检测发现28例MEN2A患者存在RET基因变异(C634G/F/R/S/W或C611Y),与临床诊断完全符合,平均诊断年龄为(41.1 ± 18.3)岁,其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CLA的发病率分别为89.3%、28.6%、7.1%和28.6%。基因型-表型分析发现C611Y与C634G/F/R/S/W的嗜铬细胞瘤和CLA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8例伴CLA病例的临床表现为肩胛区皮肤反复瘙痒,病损皮肤干燥增厚、棕色色素沉着伴鳞屑、片状丘疹和苔藓样改变;其CLA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4 ± 4.6)岁,与其CLA和MEN2A的平均诊断年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1)。结论MEN2A-CLA可能是MEN2A的早期临床表现,且大多存在RET-C634变异。提高对MEN2A-CLA的认识,结合家系和RET变异筛查,有利于MEN2A相关内分泌疾病的早期规范诊治和预后。

  • 标签: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 甲状腺髓样癌 嗜铬细胞瘤 皮肤苔藓淀粉样变 RET原癌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拟行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2例胰腺癌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6.0±10.2)岁。术前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AS)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病理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2例新辅助化疗联合PD-1单抗治疗的患者中,11例(50%)患者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及钩突部。疗效评价中有1例患者影像学评估达到完全缓解(4.5%,1/22),9例达到部分缓解(40.9%,9/22),11例达到疾病稳定(50.0%,11/22)。所有患者均行R0切除。术后pTNM分期中91%(20/22)患者为IA~IIB期,pT2患者占31.8%(7/22),N0患者占63.6%(14/22)。1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13例(54.2%,13/22)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RFS)和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6.4和12.8个月。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未达到。术后病理TNM分期IIA~III期(HR=3.63,95%CI:1.18~11.20,P=0.025)、术后病理T2~3分期(HR=2.02,95%CI:1.01~5.05,P=0.049)与RFS相关。术后病理TNM分期IIA~III期(HR=2.39,95%CI:1.04~5.50,P=0.041)和术后病理T2~3分期(HR=2.53,95%CI:1.26~5.09,P=0.009)与TTP相关。结论AS联合PD-1单抗在交界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有效率。

  • 标签: 胰腺肿瘤 交界可切除 免疫治疗 新辅助治疗 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H3 K27M突变的儿童弥漫性中线胶质瘤(DMG)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DMG伴H3 K27M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10例患儿中,病变位于丘脑4例,脑干4例,脊髓2例,其中行开颅肿瘤切除术7例,脊髓肿瘤切除术2例,颅内病变活组织检查术1例。4例术后行放疗联合化疗,1例行单纯放疗,5例未行放疗或化疗。以肿瘤切除率>90%为近全切除,50%~90%为部分切除。术后随访至2020年7月或患儿死亡,随访患儿肿瘤有无进展、生存时间以及死亡原因。结果10例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8.9(4.9~9.9)岁,颅内占位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脑神经麻痹;脊髓占位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肢体无力。肿瘤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5例,活组织检查术1例。患儿术后症状改善6例,无改变4例;无一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在术后放疗期间出现脑积水。10例患儿的肿瘤病理学结果均为DMG伴H3 K27M突变(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级Ⅳ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阳性比例为9/9,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比例为10/10,突变型异柠檬酸脱氢酶1阳性比例为0/9,Ki-67≥40%的比例为8/10。10例患儿术后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23个月。至末次随访,2例患儿存活,8例患儿因肿瘤进展死亡,生存时间为1~23个月。结论初步观察发现,伴H3 K27M突变的儿童DMG临床表现多样,可选择手术、术后放疗和(或)化疗治疗,患儿的生存预后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儿童 分子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术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收治的15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HRMR-VWI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15例患者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1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通过临床随访明确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基底动脉有无再狭窄。结果15例患者术前的HRMR-VWI检查结果提示,动脉粥样斑块位于基底动脉背侧9例,腹侧2例,左侧壁7例,右侧壁6例。4例患者存在易损斑块表现。2例患者的动脉斑块毗邻左侧小脑前下动脉,5例位于基底动脉下段及双侧椎动脉汇合处。术中无一例发生基底动脉穿孔和下游血管栓塞。术后30 d内,1例患者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患者均无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1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范围为5.0~9.0个月),无卒中及死亡事件,末次随访时mRS的中位数为1分(范围为0~1分)。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其中1例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再狭窄(狭窄率为50%),其余7例行影像学复查未发现靶血管存在≥50%的再狭窄。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HRMR-VWI可用于评估动脉狭窄处的斑块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增加其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性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极为罕见,颅内发病者国内未检索到相关报道。本文回顾性报道1例先天性颅内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患儿,以"母孕36周B超发现颅内占位病变,出生后头颅左侧额顶部存在肿物"就诊。行左侧额颞开颅,病变颅骨及硬脑膜内外肿瘤切除术。目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凝血指标监测未见异常。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