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发生于左下颌的牙源性硬化性癌。患者女,54岁。左下后牙疼痛不适3个月伴下唇麻木1个月。临床表现为下颌膨隆明显。镜下观察见条索或小巢团状的肿瘤细胞浸润于密集硬化的基质中,可见神经周侵犯。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角蛋白(CK)5/6、p63、CD56、CD99阳性,Ki-67阳性指数多在10%或以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表现为EWSR1基因重排阴性。术后随访30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褪黑素在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 T2DOP)大鼠组织中的药物存留情况及对T2DOP大鼠微结构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95只,其中6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T2DOP大鼠模型,2个月后通过检测大鼠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确定造模成功45只。随机选取30只造模成功和30只正常SD大鼠行褪黑素分布实验,分别将两组大鼠再根据注射褪黑素的浓度分成造模高浓度(50 mg/kg)组、造模低浓度(10 mg/kg)组、正常高浓度(50 mg/kg)组和正常低浓度(10 mg/kg)组,每组15只;按取材的时间点(5、15、30、60、120 min)再分成5组,每组3只。对每组大鼠组织进行预处理,而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组织中褪黑素的药物浓度。另取15只造模成功大鼠,根据是否注射褪黑素及其浓度分为单纯造模组、高浓度(50 mg/kg)褪黑素组和低浓度(10 mg/kg)褪黑素组,每组5只,再取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正常大鼠组),处理8周后运用Micro-CT检测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药物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在腹腔注射褪黑素后各组大鼠组织中均有药物存留,均在给药30 min后药物浓度达到最高,120 min后显著降低。其中正常高浓度组与正常低浓度组相比,在5个时间点两组药物浓度无明显差异;造模高浓度组与造模低浓度组相比,在5个时间点两组药物浓度亦无统计学差异。而造模高浓度组在5、15、30、60、120 min 5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分别为(7.613±2.568)ng/ml、(13.983±2.262)ng/ml、(18.816±1.291)ng/ml、(6.172±1.962)ng/ml、(1.112±0.566)ng/ml,均高于正常高浓度组各时间点的药物浓度。Micro-CT结果显示褪黑素治疗8周后,高浓度组的骨密度[(205.72±28.41)g/cm3]明显低于低浓度组[(223.63±35.41)g/cm3],但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组[(158.31±31.86)g/cm3],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源性褪黑素在组织中存在药物分布,且T2DOP大鼠的药物吸收率更高,同时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在组织中的药物分布无差异,均可以改善T2DOP大鼠的微结构。

  • 标签: 大鼠 糖尿病 2型 骨质疏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改良外伤大瓣减压术的效果。方法 从在我院确诊并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 选择 200 例纳入研究,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病情分析后,制定出两种治疗方案,将其实施的方式、费用及 各自利弊 等都告知患者 和(或)家属 ,最后根据患者 和(或)家属的意愿 确定 最终 治疗方案。其中,有 100 例患者选择标准外伤大瓣减压术为 对照组 ,剩余的 100 例患者选择改良外伤大瓣减压术为 研究组 ,对比疗效。结果 研究组 患者经治疗后的神经功能( Garcia )、运动功能( FMA )评分均明显优于 对照组 ( p<0.05 ),并且治疗中 研究组 发生并发生的几率较低,而 对照组 在这一指标上明显高于 研究组 ( p<0.05 )。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需要尽量减少手术 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尽可能保留和恢复神经功能 ,改良外伤大瓣减压术正是对这一因素进行了充分考虑,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减少并发症的诱发因素,并有利于患者的术后 康复 。

  • 标签: 大骨瓣减压术 改良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将开颅去瓣减压术,应用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抽选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6名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选择开颅去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记录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患者手术后的NIHSS评分有明显降低,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本次研究中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患者并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有三名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感染的情况。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治疗中,开颅去瓣减压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降低NIHSS评分,该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望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到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但需要更多的病例和长期随访来验证手术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综合而言,开颅去瓣减压术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方法,具有可推广价值。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大面积脑梗塞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带袢钛板治疗第一腕掌关节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提供一种手术治疗方式。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联合大多角切除及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的方法治疗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8例,术后采用手部功能评价指标,第一腕掌关节直观模拟疼痛标尺法及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X线前后位片第一掌基底,舟骨远关节面间距,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本组8例患者中6例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握力(22.1±1.5)较术前(11.9±1.2)显著提高,P<0.05;术后捏力(3.4±0.2)较术前(1.9±0.1)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术后第一掌与舟骨之间间隙高度维持理想。结论对于第一腕掌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摘除大多角,周围关节囊韧带填塞修复后应用自制带袢钛板弹性固定第一、二掌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关节炎 治疗结果 第一腕掌关节 自制带袢钛板 弹性固定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 AMCI )的治疗中应用标准去大瓣减压加内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研究资料的选择设立合理的条件,包括入院时间、排除条件等,经过认真筛选,共有 100 例患者符合条件,从 1-100 对其进行编号,然后将编号为奇数的患者设立为对照组,实施标准去大瓣减压术( Standar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 SDC )治疗,编号为偶数的患者设立为结合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内减压术治疗,分析效果。结果 对术前二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昏迷指数( GCS )进行观察和评价,均无明显差异( p>0.05 ),而经过 7d 治疗后,结合组这两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结合组的死亡率和随访半年的患者预后情况( GOS 评分)也明显比对照组更理想( p<0.05 )。此外,在并发症方面,结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SDC 加内减压术可以迅速的对患者颅脑内外进行充分减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并显著减少脑梗死的面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 大骨瓣减压术 内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Lando®人工真皮并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手足部肌腱外露伴骨折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郑州仁济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收治的手足部肌腱外露伴骨折的35例患者(手部23例,足部12例)。一期先行骨折复位,彻底清创和止血后,使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进行创面床准备。二期行Lando®人工真皮移植,待创面完全血管化后,揭除硅胶膜,移植自体皮。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植皮成活情况和远期外观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人工真皮覆盖术后10~15 d拆除负压装置,支架血管化良好,完全覆盖裸露的肌腱。自体皮移植术后除1例因未及时引流而导致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再次植皮创面愈合,其余患者移植的自体皮片基本存活。术后6~12个月随访发现,移植区无破溃,皮肤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无明显瘢痕和挛缩形成,未发生肌腱粘连,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Lando®人工真皮并结合自体皮移植修复手足部肌腱外露创面,可直接覆盖外露骨肌腱,术后移植区外观恢复平整,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骨折 骨外露 肌腱外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AEG-1)和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在骨肉瘤组织和软骨瘤组织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大庆市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20年11月资料完整的21例软骨瘤和71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EG-1和PKM2的表达水平,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肉瘤组织中AEG-1阳性表达率60.56%(43/71),明显高于软骨瘤组织AEG-1阳性表达率19.05%(4/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8,P<0.01),AEG-1表达水平与骨肉瘤恩内金分期(Eneeking分期)、肺转移明显相关(χ2=4.461、6.277,P<0.05)。骨肉瘤组织中PKM2阳性表达率66.20%(47/71),明显高于软骨瘤组织PKM2阳性表达率28.57%(6/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95,P<0.01),PKM2表达水平与骨肉瘤Eneeking分期、肺转移和软组织浸润明显相关(χ2=6.552、5.253、5.591,P<0.05)。结论AEG-1和PKM2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AEG-1和PKM2可能与骨肉瘤的恶性程度、疾病的进程以及骨肉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 标签: 骨软骨瘤 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电磁扰动系数与颅内压(ICP)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对患者实施去瓣减压术(DC)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治疗的43例AIS患者,术后均行24 h持续动态监测有创ICP和电磁扰动系数1~5 d,并根据第1天的ICP平均值将患者分为ICP正常(<15 mmHg)组、ICP轻度增高(15~22 mmHg)组、ICP中重度增高(>22 mmHg)组,根据是否实施DC将患者分为实施DC组和未实施DC组。比较不同ICP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患者电磁扰动系数与IC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电磁扰动系数对ICP中重度增高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采用ROC曲线分析ICP和电磁扰动系数对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预测价值。结果43例患者中ICP正常组8例,ICP轻度增高组13例,ICP中重度增高组22例。3组患者间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实施DC者所占比例和电磁扰动系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的电磁扰动系数与IC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699,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患者的电磁扰动系数诊断ICP中重度增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0(95%CI:0.690~1.000,P=0.000),最佳截断值为1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基线ASPECT评分、电磁扰动系数、ICP为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ICP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AUC为0.851(95%CI:0.728~0.973,P=0.000),最佳截断值为18.5 mmHg;电磁扰动系数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AUC为0.764(95%CI:0.609~0.919,P=0.004),最佳截断值为137.5。结论电磁扰动系数与ICP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均可作为预测AIS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后实施DC的参考指标。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机械开通术 电磁扰动系数 颅内压 去骨瓣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