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参数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逼尿肌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 标签: 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的影像尿动力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NNLUTD的患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功能障碍及解剖学畸形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所有患儿进行影像尿动力和尿常规检查,并依据影像尿动力结果分为4组:尿动力结果正常者(Normal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者(DO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DSD组)和逼尿肌活动低下者(DU组)。分析4组患儿临床症状、影像尿动力结果、尿路感染(UTI)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比例等。结果共1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103例、女70例,年龄(7.2±3.3)岁。Normal组46例(26.6%),DO组63例(36.4%),DSD组39例(22.5%)和DU组25例(14.5%)。DSD组和DU组VUR比例均高于Normal组和DO组[18例(46.2%)和11例(44.0%)比7例(15.2%)和14例(22.2%),均P<0.05],DO组VUR患儿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12例(32.4%)比2例(7.7%),P=0.020];DSD组和DU组UTI比例均高于DO组[16例(41.0%)和12例(48.0%)比12例(19.0%),均P<0.05],Normal组、DO组和DU组UTI患儿中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9例(45.0%)比4例(15.4%)、8例(30.8%)比4例(10.8%)和7例(87.5%)比5例(29.4%),均P<0.05]。DSD组最大逼尿肌压力高于Normal组、DO组和DU组[(95±47)比(43±18)、(56±18)和(12±9)cmH2O,均P<0.05,1 cmH2O=0.098 kPa];与Normal组和DO组两组相比,DSD组和DU组两组残余尿量均较多[(58±38)和(70±62)比(8±8)和(8±7)ml],两组低顺应性膀胱比例均较高[15例(38.5%)和11例(44.0%)比1例(2.2%)和10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O组、DSD组和DU组最大膀胱容量均低于Normal组[(178±61)、(184±81)和(194±93)比(256±92)ml,均P<0.05]。4组患儿之间尿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13例(28.3%)、41例(65.1%)、22例(56.4%)和11例(44.0%),P=0.001];4组患儿之间排尿困难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5例(10.9%)、18例(28.6%)、20例(51.3%)和15例(60.0%),P<0.001]。结论儿童NNLUTD 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尿动力特征。DSD和 DU患儿VUR和UTI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膀胱顺应性降低和残余尿量增多相关。影像尿动力检查为临床诊治难治性NNLUTD患儿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儿童 下尿路功能障碍,非神经源性 影像尿动力 症状 横断面研究
  • 作者: 张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1730)【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4-01不管是医院门诊还是住院的病人,接触到最多的就是血常规检查,血液作为人体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滴血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血常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当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等进行检查分析,也是诊断各项血液疾病的重要依据,且对于其他疾病的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医学检验当中也是最为常见的检查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血液细胞分析仪已经逐渐成为血常规分析的主要手段。1血常规的定义血常规是当前医学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化验检查方法之一,通常采用静脉血或者末梢血进行检测。血液采集后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结果异常时则需要检验人员进行血液推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最后出具准确的检测报告,以帮助进一步判断疾病,这便是血常规检查。2血常规的采集根据采血部位的不同,所取得的血常规检测样本有所不同。主要有真空静脉采血和指尖末梢血采集。一般成年人采用采静脉血方式,当患者局部有水肿或者炎症情况,不能够采取末梢血的方法采血,静脉血样则是最好的方式。婴幼儿采用指尖血或者耳垂部血液,部分无法使用静脉采血的患者也采集指尖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但是指尖血的影响因素较多,会造成结果不稳定,重复性不好,而静脉血相对而言,比较稳定。相关研究研究数据表明,和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以及重复性较差,血细胞略高,血小板较低,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的时候,应当使用静脉血,采血的时间通常在上午,但是有验血的需要,是可以随时进行采集的。白细胞的生理波动较大,造成上午较低,下午偏高,一天之内的变化差值较大,因此,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时间采集样本。此外,女性在经期,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都会下降,不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水平,应当避开这个时间段。其次,当服用抗病毒药物以及影响白细胞的药物,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白细胞的水平,检测结果根据用药情况而有所不同。同时,要避免在输液的过程中采血,因为输液会导致血液变的稀释,不能得到真实的水平,当必须进行采血检验的时候,应当避免在同侧静脉采血。在进行采血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动作熟练,静脉采血应当做到一针见血,压脉带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末梢毛细血管采血针刺要迅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检查老年大肠息肉的漏诊率。方法:本文选取我院老年大肠镜下息肉切除术300例,计算息肉漏诊率和漏诊率,分析临床资料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300例患者共发现854个息肉,其中87例155个息肉漏诊。息肉误诊率为29.0%(87/300),总误诊率为18.1%(155/854)。息肉漏诊率与息肉大小(P

  • 标签: []老年 大肠息肉 电子结肠镜 漏诊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CT检查的输尿管结石相关参数在预测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疗效中的临床价值,并构建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接受ESWL治疗的57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结石-体表距离(SSD)、结石位置、结石直径、结石HU值、结石处输尿管壁厚度(UWT)、肾积水分级等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参数与ESWL疗效的相关性;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参数对ESWL疗效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构建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ESWL一次治疗成功率与输尿管结石的结石直径(P=0.002)、结石CT值(P=0.002)和肾积水分级(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年龄(P=0.701)、性别(P=0.931)、SSD(P=0.080)、结石位置(P>0.050)和UWT(P=0.776)无显著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是影响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联合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两个参数构建的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预测模型为SFR。该模型SF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6%和72.0%。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的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是影响ESWL一次治疗成功的独立影响因素。联合结石CT值和肾积水分级两个参数构建的ESWL疗效预测模型SFR可以为ESWL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碎石术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拉-光动力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诊的尖锐湿疣病例93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单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组采用二氧化碳激光+艾拉光动力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愈率、复发率及副反应情况。结果①治愈率。治疗组治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率为55.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复发率。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0、4.17%、6.25%、0,对照组患者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24.44%、40.00%、28.89%、13.3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副反应。治疗组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光动力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尖锐湿疣 二氧化碳激光 艾拉-光动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镜检查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之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方式,观察组的患者采取的是早期胃镜检查方式,检查后对效果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21±0.34d、6.24±0.91 d、2.65±0.12d,各项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均高于对照组,数据资料分析可知,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发生几率是4.4%,对照组再出血发生几率是8.9%,数据资料分析可知,观察组优势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取早期胃镜检查方式,优势明显,能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消极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值得借鉴实施。

  • 标签: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段2017年10月-2018年9月。抽取以上时段内来我院进行宫颈癌筛查的11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传统涂片检查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对疑似病变患者实施病理学切片检查确诊,对比传统涂片检查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诊断符合率。结果传统涂片检查检出宫颈癌10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检出33例宫颈癌。检出率相比,传统涂片检查明显低于联合检查,P<0.05。对33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行病理切片诊断,确诊29例。传统涂片诊断符合率27.6%(8/29),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100%(29/29)。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用于宫颈癌筛查中,可有效提高宫颈癌诊断效果,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 宫颈癌筛查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研究时段: 2 01 7 年 10 月 -201 8 年 9 月 。抽取以上时段内来我院进行 宫颈癌筛查的 11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传统涂片检查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对疑似病变患者实施病理学切片检查确诊,对比传统涂片检查与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诊断符合率。 结果:传统涂片检查检出宫颈癌 10 例;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检出 33 例宫颈癌。检出率相比,传统涂片检查明显低于联合检查, P<0.05 。对 33 例疑似宫颈病变患者行病理切片诊断,确诊 29 例。传统涂片诊断符合率 27.6% ( 8/29 ),联合检查诊断符合率 100%(29/29) 。 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宫颈组织活检用于宫颈癌筛查中,可有效提高宫颈癌诊断效果,为临床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宫颈组织活检 宫颈癌筛查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