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对临床压力损伤患者实施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围绕压力损伤患者展开,由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展开一系列护理。结果:有效护理落实后,患者的临床情况好转明显,进一步降低了其并发症风险,生活质量随之改善,各指标评分较高。结论:在压力损伤患者的护理中,伤口造口护理小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可确保护理的专业、合理性、科学,旨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其预后,应引起重视。

  • 标签: 伤口造口护理小组 压力性损伤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综合护理在提高尿结石患者疾病认知及降低碎石术后复发中的效果。方法:抽选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尿结石患者为本次实验对象,按就诊顺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34)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34)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术后复发。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术后复发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提高尿结石患者疾病认知及降低碎石术后复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对尿结石的认知水平,降低结石复发

  • 标签: 综合护理 尿结石 疾病认知 碎石术后复发率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例外伤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闭合损伤13例,开放损伤2例。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损伤部位,采用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器官损伤分级(AAST-OIS),根据患者病情及损伤范围等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其中术前诊断10例,术中诊断5例;AAST-OISⅠ级1例,Ⅱ级6例,Ⅲ级5例,Ⅳ级2例,Ⅴ级1例。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单纯修补1例,十二指肠造瘘引流术1例,十二指肠修补、胃部分切除、Billroth Ⅱ胃空肠吻合术5例,十二指肠修补、胆道减压、十二指肠减压术6例,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2例。治愈15例,无死亡病例。3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Clavien系统分级分别为Ⅲb级、Ⅱ级、Ⅱ级;1例出现十二指肠狭窄,系腹腔重度感染患者,术后6个月行胃部切除+BillrothⅡ胃空肠吻合术后痊愈,2例术后出现十二指肠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2月,1例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的患者,治愈后在门诊随访6个月后因迁移至外地而失访,14例随访6~24个月。提示,对于怀疑十二指肠损伤的腹部急诊外伤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探查。治疗时应综合考虑肠壁损伤部位、范围等因素后选择合理的术式,术后及时应用肠内营养、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充分腹腔引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十二指肠疾病 创伤和损伤 诊断 外科手术 肠道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霉素B相关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期间应用两霉素B且用药前后肝功能检查结果记录完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进行肝损伤分型与诊断,计算两霉素B致肝损伤发生,并将患者按年龄(≤45、>45岁),入院前3个月内有无肝损伤/肝病史,所用两霉素B剂型(非脂质体、脂质体)、最大日剂量(<30、≥30 mg)、最大日剂量/体重(<0.5、≥0.5 mg/kg),是否阶梯加量用药、疗程(≤21、>21 d)、累积剂量(<600、≥600 mg)、累积剂量/体重(<10、≥10 mg/kg),是否联用保肝药物,以及是否联用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各分为2组,分别比较上述11项临床特征不同的2组患者应用两霉素B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霉素B致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前者效应值为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后者效应值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及其95%CI和R2值。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2例,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13~92岁;体重(65.0±12.3)kg。42例患者中,>45岁者26例;既往有肝损伤/肝病史者15例;应用两霉素B者30例,应用两霉素B脂质体者10例,2种剂型均应用者2例;两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最大日剂量/体重<0.5 mg/kg者25例,≥30 mg、≥0.5 mg/kg者17例;阶梯加量用药者28例,初始剂量即为最大日剂量者14例;累积剂量<600 mg、累积剂量/体重<10 mg/kg者24例,≥600 mg、≥10 mg/kg者18例;联用保肝药物者29例;联用其他有肝毒性的药物者33例。应用两霉素B后,42例患者TBil、AL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0.019;P=0.017),诊断为两霉素B相关肝损伤者7例,肝损伤发生为1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γ-GT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29,95%CI:1.037~3.970,P=0.039);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累积剂量≥600 mg是用药后TBi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59,95%CI:0.28~0.90,P=0.001;标准化回归系数:1.61,95%CI:0.14~3.07,P=0.033;R2=0.524),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ALP和γ-G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85,95%CI:0.25~1.45,P=0.006,R2=0.205;标准化系数:0.89,95%CI:0.29~1.50,P=0.005,R2=0.206)。结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两霉素B致肝损伤的发生为16.7%。两霉素B最大日剂量≥30 mg、累积剂量≥600 mg是用药后TBil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前3个月内肝损伤/肝病史是用药后ALP和γ-G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两性霉素B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RIPK1/RIPK3/MLKL介导的程序坏死途径,探讨细胞FLICE样抑制蛋白(cellular FLICE-like inhibitory protein, cFL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缺氧4 h/复氧12 h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模型,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3 h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模型,使用CCK-8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力,使用DAPI/PI双染色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坏死变化,使用STRING数据库预测cFLIP的蛋白互相作用网络,使用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使用Western Blot检测cFLIPL、cFLIPS、p-RIPK1、p-RIPK3以及p-MLKL的蛋白表达或活化水平。结果在心肌细胞H/R损伤和心肌组织I/R损伤过程中,cFLIPL和cFLIPS的蛋白表达均被显著下调,而程序坏死的相关蛋白RIPK1、RIPK3以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上升。上调cFLIP的蛋白表达可明显地减轻心肌细胞H/R损伤降低H/R诱导的细胞坏死并缩小I/R导致的心肌梗死面积。STRING数据库结果显示cFLIP与RIPK1和RIPK3存在直接蛋白相互作用,在心肌细胞H/R损伤模型和心肌组织I/R模型中过表达cFLIP均可显著抑制了RIPK1、RIPK3以及MLKL的磷酸化水平。结论过表达cFLIP可显著抑制RIPK1/RIPK3/MLKL介导程序坏死发生,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程序性坏死 细胞FLICE样抑制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制运动联合作业疗法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80例(2022年1月至3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作业疗法)和观察组(作业疗法+强制运动),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I评分、上肢FMA评分及上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强制运动、作业疗法联合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颅脑损伤 上肢功能障碍 作业疗法 强制性运动
  • 简介:摘要:当前,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逐渐加快,对每一个职场人来说,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着压力。而现在这种压力变得越来越年轻化,已经没有办法让人在呼市了,成为了比较热门的公共卫生课题。职业压力的增加在。职业压力的身高不仅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有可能会对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比如说会发生对工作厌倦,厌倦,缺勤,离职等情况。基于此,本文以当前压力比较大的医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内科医生的职业压力和医患关系的现状,探讨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内科的医生提高工作黏性。

  • 标签: 职业压力 医患关系 就业心理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逐渐的扩大化。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工程造价是必不可分的一部分,施工企业要想长远稳定的发展,其工程造价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之所以要管理工程造价,就是为了确保有更符合的造价,并能够进行造价控制,让建筑施工企业获取更好的经营结果。本文对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措施做出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建筑施工 工程造价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燃料成本的逐年增加,燃煤电厂常采用掺烧高硫劣质煤作为有效降低燃料成本的重要途径。当掺烧高硫劣质煤时,锅炉水冷壁本身就容易发生高温腐蚀,加之对锅炉燃烧器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使得锅炉主燃区常处在缺氧状态,较强的还原性氛围进一步加剧了高温腐蚀的发生。通过燃煤发电厂锅炉水冷壁高温腐蚀燃烧试验,围绕试验边界的确定、试验测点的布置、对机组负荷的控制设置等试验展开分析。

  • 标签: 锅炉 燃烧 高温腐蚀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健康教育应用于皮肤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106 例皮肤病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 n=53 ,强化健康教育)和对照组( n=53 ,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研究组护理依从和护理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健康教育在皮肤病患者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护理有效率和患者依从,值得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皮肤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锅炉的压力容器必须在长时间的高温高压环境中运行,一旦压力容器出现裂纹很容易导致爆炸,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需要重视压力容器检验工作。要对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过程中的常见裂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研究提高压力容器检验质量的相关措施,才能够保证压力容器的安全,防止压力容器因为裂纹问题而发生爆炸事故。

  • 标签: 压力容器 检测工作 常见裂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系统康复治疗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上肢骨关节损伤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实施系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上肢骨关节损伤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强其上肢运动功能,并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 标签: 系统性康复治疗 上肢骨关节损伤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男性阴茎皮肤和附属腺淋球菌感染皮损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纳入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且既往未接受过相关治疗的男性阴茎皮肤和附属腺淋球菌感染患者。使用SIEMENS ACUSON X300实时超声显像仪检测阴茎体表淋球菌感染皮损,探头频率7.5~15 MHz。高频超声影像表现为管状液暗区者仅予头孢曲松1 g单剂肌内注射;椭圆形液暗区者,切开引流同时予头孢曲松1 g肌内注射,每天1次,共5 d;低回声区、混合回声区者予头孢曲松1 g肌内注射,每天1次,共5 d,治疗后1个月结节仍不消退者,局部切除结节。治疗后1个月复诊并观察疗效。结果共收集32例男性阴茎皮肤和附属腺淋球菌感染患者,年龄(28.54 ± 3.27)岁,均有非婚接触史,非婚接触至症状出现时间为(4.45 ± 1.03)d,病程(8.64 ± 1.87)d。皮损均单发,位于尿道外口16例(50.00%),龟头7例(21.88%),包皮系带旁5例(15.62%),阴茎缝4例(12.50%)。皮损表现:窦道样损害16例(50.00%),脓肿9例(28.13%),结节7例(21.87%),皮损处均有触痛。高频超声检查:16例(50.00%)表现为管状液暗区,7例(21.88%)为椭圆形液暗区,5例(15.62%)为低回声区,4例(12.50%)为混合回声区。16例(50.00%)淋球菌感染累及尿道海绵体,5例(15.62%)累及阴茎海绵体,11例(34.38%)累及阴茎皮下。经治疗,32例均痊愈。结论高频超声可用于男性阴茎皮肤和附属腺淋球菌感染患者的皮损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标签: 淋病 淋病奈瑟球菌 附属腺 高频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剖宫产术后早期皮肤接触护理在足月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3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 32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后早期皮肤接触护理组的足月儿首次母乳喂养时间早于常规护理组[MD=-28.86,95%CI(-32.16,-25.57),P<0.000 01],母乳喂养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MD=2.12,95%CI(0.89,3.35),P=0.000 7],生后1个月[RR=1.14,95%CI(1.03,1.26),P=0.01]及生后6周~6个月[RR=1.20,95%CI(1.11,1.29),P<0.000 01]的母乳喂养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剖宫产后早期皮肤接触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护理方式,不会对新生儿的体温产生不良影响[MD=0.09,95%CI(-0.11,0.28),P=0.39]。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实施皮肤接触护理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母乳喂养情况,缩短首次母乳喂养时间,提高母乳喂养评分,提高生后1个月及6周~6个月的母乳喂养

  • 标签: 母乳喂养 剖宫产 早期皮肤接触护理 足月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态和动态盆底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压力尿失禁(SUI)患者尿道形态及功能的价值。方法前瞻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诊断的28例女性SUI患者作为SUI组,同期选取年龄匹配的女性健康志愿者45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静态和动态盆底MRI和DTI。在静态MRI上测量尿道中段内、外括约肌厚度和功能尿道长度(FUL),在动态最大力排相上测量FUL并计算静动态FUL差值,观察静动态MRI上是否存在膀胱颈漏斗征及尿道开放征。对DT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尿道括约肌复合体肌纤维束图像,观察图像并测量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中央纵行肌肌纤维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及3个特征值(λ1,λ2,λ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UI组与对照组间静态和动态MRI测量值、DTI参数的差异,采用χ²检验比较2组MRI征象的差异。结果SUI组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静态及动态FUL均小于对照组(t=-3.95、-5.72、-8.41,P均<0.001);SUI组静动态FUL差值大于对照组(t=4.41,P<0.001);SUI组静动态膀胱颈漏斗征及动态尿道开放征出现高于对照组(χ²=23.09、22.25、26.59,P均<0.001)。SUI组尿道中段环形括约肌FA值小于对照组(t=-3.48,P=0.001),ADC、λ2、λ3值大于对照组(t=3.19、2.15、2.06,P=0.002、0.038、0.046);2组间尿道中段纵行肌DTI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态和动态MRI及DTI能够客观评估SUI患者尿道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尿道中段外括约肌厚度变薄,FUL缩短及环形括约肌纤维束微结构被破坏是SUI患者尿道的主要变化。

  • 标签: 尿失禁,压力性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尿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静脉输液护理当中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降低静脉输液风险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18年8月,选择在此期间我院的所有护理工作者作为调查对象,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18年1月开始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并且对于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前后(2018年1月前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落实护理安全管理以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养提升,而且静脉输液风险的发生给大大降低,与护理安全管理之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过程当中,将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其中能够有效的帮助相关护理人员对自身的素养和理论技术进行提升,改善护理过程当中患者的满意度,对于护理人员进行锻炼,可以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发生,也能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风险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本文将主要研究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临床疗效,从而提升临床治疗尿毒症的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66 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将其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各 33 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液灌流开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 结果: 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6.9%,远高于对照组 69.7%,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P< 00.5)。 结论: 对于 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为主,具有明显的治疗价值和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自身状况,不良反应低,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

  • 标签: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尿毒症 皮肤瘙痒 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