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领域的各国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文献出版年、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被引文献及研究热点,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可视化视图。结果分析收集的2 508篇文献,可呈现三类结果。(1)文献基础信息分析显示:①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672篇),其次是英国和加拿大,中国位居第四;②发文量前三的作者分别是Kanis JA、Cooper C和McCloskey EV;③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其次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文献高被引聚类分析显示,118篇高被引文献主要分为五大聚类,涉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药物依从性、管理共识及预防再骨折策略。(3)研究热点时间叠加视图显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治疗药物,当前研究热点主要为分子靶向药物、骨小梁评分和骨折联络服务。结论本研究分析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的研究活跃度日益增加,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要关注于分子靶向药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理念、新兴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和骨折防治管理模式。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临床管理 VOSviewer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9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前外侧入路组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龄(83.33±5.29)岁(范围76~96岁);后外侧入路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龄(81.87±5.00)岁(范围75~94岁)。术后评估手术指标、围手术期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采用Harri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1 d的血清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水平[(232.98±83.70)IU/L和(81.67±48.85)mg/L]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296.93±124.58)IU/L和(104.79±36.7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05;t=2.54,P=0.013)。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改善,术后12 h、24 h、48 h前外侧入路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前外侧入路组为(20.73±4.99)h,较后外侧入路组的(41.69±13.58)h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P<0.001)。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63.31±6.21)分和(75.76±4.91)分]和UCLA评分[(1.84±0.42)分和(3.69±0.76)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52.69±10.01)分和(71.33±3.66)分,(1.62±0.54)分和(3.16±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和UCL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有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4%(2/45);后外侧入路组有1例发生假体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前外侧入路对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是较理想的术式,具有切口短、软组织损伤小、隐性失血量低等优势,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改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老年人,80以上 股骨颈骨折 半关节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3个月后的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同时分析早期不良反应,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自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门诊和住院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60例,收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身高、体重、骨密度、既往脆性骨折史、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地舒单抗60 mg皮下注射治疗,同时给予钙剂、维生素D。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均采用NRS对疼痛进行评分,采用ODI对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3个月后,在不同年龄段、不同骨质疏松症程度、是否有脆性骨折史和是否有使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史的患者中,NRS评分以及ODI较治疗前均是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既往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患者较无骨折史患者的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较骨质疏松症患者NRS评分和ODI降低程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值与治疗前后NRS评分降低程度呈负相关(P=0.042)。260例患者中出现骨骼肌肉疼痛6例(2.3%),乏力5例(1.9%),皮疹4例(1.5%),泌尿系感染2例(0.7%),头晕2例(0.7%),发热2例(0.7%),低钙血症1例(0.4%),不良反应报告共22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8.5%。结论地舒单抗在中国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能早期改善疼痛症状以及功能障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特别对于严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较低、合并有脆性骨折史(主要是椎体骨折)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狄诺塞麦 骨质疏松,绝经后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作者: 刘功稳 徐又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骨伤科,苏州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质疏松中心,苏州 215004 苏州大学骨质疏松诊疗技术研究所,苏州 215004
  • 简介:摘要骨塑建(bone modeling)与骨重建(bone remodeling)是人体骨骼生理代谢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方式;两者都涉及骨形成与骨吸收,但两者具有很大差异。骨塑建包括成骨细胞形成的"成骨漂移"及破骨细胞形成的"破骨漂移",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互相独立而又内在协调,最终促使骨骼形态、结构发生改变;骨重建是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紧密偶联,最终完成"骨形成-骨吸收"动态平衡或失衡,多表现为骨矿物质量的正常维持或逐渐减少。既往文献认为引起骨塑建的成骨和破骨活动通常在骨发育成熟后即停止(或结束),而近些年有研究证实骨塑建可以贯穿人的一生,并非只活跃在婴幼儿时期;尤其在骨质疏松症范畴,部分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对骨塑建过程产生显著影响,这也提示促进骨塑建方法可能是提高骨量的另外一个有益途径。因此,在骨质疏松症防治领域,重视骨塑建的作用,将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预防、治疗产生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质疏松症直接相关,在骨质疏松症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数量不断增多,相应地骨折后再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指初次骨折后,由于骨骼的密度及质量没有改善,骨骼受到低能量外力作用再次发生新的骨折。再骨折发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骨折愈合、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心理预期及依从性等临床指标均有很多危害,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防治再骨折管理逐渐成为国内国外关注的热点。目前,在这一防治领域,临床医生、社区医生都存在认识程度不足、临床管理存在短板的问题,如再骨折防治管理规范不明确、各级各类医生分工不明确、提高患者依从性措施不明确。对此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后再骨折、再骨折防治管理等特点,提出和阐述再骨折防治管理核心要点,需明确防治管理的相应内容、固定团队、专有数据库或专有台账等,为进一步完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临床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2年内是再骨折的高风险时期,更是骨折二级预防的关键窗口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骨折后的时间间隔及骨折部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再骨折发生,因此传统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再骨折风险评估,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已有初步报道。随着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综合管理策略在再骨折管理中行之有效,可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确诊率、治疗率和药物依从性,降低再骨折风险。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不同模式的FLS项目,部分国家及地区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管理缺陷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再骨折风险仍然迫在眉睫。通过系统性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最新现状、影响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开展多学科协助的FLS以及重视早期、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三个方面梳理再骨折的防治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模式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70例;年龄76~98岁[(83.7±5.4)岁]。骨折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54例,股骨颈骨折40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或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44例围术期采用ERAS管理模式(加速康复组),50例围术期采用传统护理模式(传统康复组)。比较两组术后骨折部位、骨密度、致伤原因不同患者的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1,3,7 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日常自理能力(ADL)评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死亡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7.7±6.2)个月]。加速康复组术后不同骨折部位(股骨颈、股骨转子间)、骨密度(>-2.5 SD、≤-2.5 SD)、致伤原因(摔伤、交通伤、其他)患者的下床时间较传统康复组显著缩短(P<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3,7 d VAS[(3.4±0.9)分、(2.7±0.5)分、(1.7±0.6)分]较传统康复组[(4.3±1.1)分、(3.5±0.5)分、(2.7±0.9)分]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加速康复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传统康复组的28%(14/50)(P<0.01);两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肝肾功能减退、贫血、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ADL评分[(37.0±6.6)分、(70.1±8.4)分、(86.2±9.3)分]均较传统康复组[(26.5±10.4)分、(50.1±11.4)分、(70.7±9.0)分]显著提高(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80.9±8.6)分,较传统康复组的(71.1±9.2)分显著提高(P<0.01);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7±2.4)d,较传统康复组的(7.8±3.9)d显著缩短(P<0.01)。加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至末次随访时死亡2例[5%(2/44)],传统康复组术后3个月内死亡4例[8%(4/50)],两组病死率至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实施ERAS管理模式可缩短卧床时间,有效减轻术后疼痛,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髋骨折 老年人 加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中铁调素(HAMP)变化对成骨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铁调素敲降和过表达的慢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转染72 h。实验组分为4组:血管内皮细胞分为铁调素过表达组(HAMP+组)及其对照组(Cont+组),铁调素敲降组(HAMP-组)和其对照组(Cont-组)。间接共培养的成骨细胞分组同血管内皮细胞分组。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铁调素蛋白(HAMP)、外泌体表面标记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SG101)和CD63、成骨细胞蛋白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转录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检测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中,HAMP+组铁调素蛋白表达(1.21±0.02,t=5.80,P<0.05)高于对照Cont+组。HAMP-组铁调素HAMP-组蛋白表达(0.76±0.02,t=6.56,P<0.05)低于对照Cont-组。共培养后成骨细胞成骨蛋白ALP、OCN、RUNX2表达,在HAMP+组成骨细胞中(1.07±0.01、1.61±0.03、1.94±0.01,t=313.40、184.30、309.50,P<0.05)高于Cont+组;在HAMP-组中蛋白表达低于对照Cont-组(0.70±0.05、0.74±0.01、0.75±0.01,t=3.52、15.90、17.67,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内铁调素表达量改变会对成骨细胞产生影响,机制可由"铁调素-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途径驱动,提示了铁调素对骨代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铁调素 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骨代谢
  • 作者: 袁晔 方艺璇 刘功稳 高焱 沈光思 刘志鹏 朱柯雨 郑苗 毕擎 赵晨 徐又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15
  • 出处:《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骨科 31001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215004,苏州大学唐仲英医学研究院血液学研究中心 215123,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 215009,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215300,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21500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质疏松症临床中心 215004,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骨科 310014,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215004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质疏松症
  • 简介:摘要目的铁蓄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相关,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存在骨髓造血细胞自噬异常;本研究希望了解铁蓄积导致骨量下降与造血细胞自噬功能之间相关性,探索骨质疏松症新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雄性小鼠腹腔注射枸橼酸铁铵构建铁蓄积小鼠模型,ELISA检测血清铁蛋白和骨生成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micro-CT检测股骨骨密度,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和细胞凋亡,流式成像检测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自噬溶酶体形成;使用造血细胞条件性敲除Atg7基因小鼠Atg7flox/flox; Vav-Cre(本文以Atg7-/-表示)对Atg7-/-小鼠股骨进行micro-CT扫描、股骨和胫骨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两组比较后铁蓄积组显示:血清铁蛋白升高、血清骨生成指标P1NP表达减低、股骨骨密度下降(P<0.05),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异常升高(P<0.05)且伴随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5),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自噬溶酶体形成受抑制;在Atg7-/-小鼠中,骨髓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铁代谢活动增强,铁载体相关基因Lcn2、膜铁转运相关基因Tfr2,Slc40a1(Fpn1)、Steap3、线粒体亚铁血红素生成通路中酶的调控基因Cpox的mRNA表达均升高,Atg7-/-小鼠骨量下降(P<0.05)。结论铁蓄积导致骨量下降可能与骨髓造血细胞自噬功能抑制相关;骨髓造血细胞自噬异常与骨量下降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铁蓄积 骨量下降 造血细胞 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通过影响骨内H型血管对骨密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实验动物来自南京大学动物模式所),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卵巢组(OVX组)及切除卵巢注射去铁胺组(OVX+DFO组),10只/组。Sham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结扎双侧输卵管并完整切除双侧卵巢;OVX+DFO组切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DFO,隔日1次。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观察组间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H型血管的量,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结果3组小鼠骨密度分别为Sham组(0.18±0.01) g/cm3,OVX组(0.12±0.00) g/cm3,OVX+DFO组(0.16±0.01) g/cm3,OVX+DFO组较OVX组骨密度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90,P<0.01)。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为(11.47±0.79)%,Sham组为(26.05±2.05)%,OVX+DFO组为(18.44±3.26)%,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较Sham组明显减少,而OVX+DFO组得到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00,P<0.01)。骨小梁的数目Sham组为(2.81±0.13)个/mm,OVX组为(1.63±0.15)个/mm,OVX+DFO组为(2.36±0.43)个/mm,骨小梁数目OVX组较Sham组减少,而DFO干预后每毫米长度骨小梁数目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0,P<0.01)。骨小梁厚度OVX组为(0.05±0.01) mm,Sham组为(0.07±0.00) mm,OVX+DFO组为(0.06±0.00)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60,P<0.01)。骨小梁间隙OVX组为(0.29±0.03) mm,Sham组为(0.19±0.01) mm,OVX+DFO组为(0.24±0.04)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50,P<0.05)。骨小梁连接密度Sham组为(202.67±37.75)/mm3,OVX组为(97.85±8.62)/mm3,OVX+DFO组为(115.79±15.90)/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0,P<0.01)。3组小鼠的胫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各组骨标本干骺端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Sham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6.28±1.23)%,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8.72±0.85)%,OVX+DFO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17.25±2.14)%,可见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内H型血管明显减少,而DFO干预组骨内H型血管较OVX组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000,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小鼠模型中,H型血管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骨内H型血管从而改善骨密度。

  • 标签: 去铁胺 H型血管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 2016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30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99例;年龄52~91岁[(72.8±8.3)岁]。骨折节段:T5~T10 82椎,T11~L2 389椎,L3~L5 173椎。178例PKP术后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唑来膦酸组),252例PKP术后接受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骨密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两组再骨折发生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60个月[(27.3±4.6)个月]。术前及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2.3±1.5)SD、(-1.2±2.3)SD(P<0.05),基础治疗组分别为(-2.2±1.2)SD、(-2.1±1.1)SD(P>0.05)。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骨密度明显优于基础治疗组(P<0.05)。唑来膦酸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VAS分别为(8.6±0.8)分、(2.8±0.8)分、(2.1±0.8)分,基础治疗组分别为(8.5±1.1)分、(2.9±0.9)分、(3.0±2.3)分。唑来膦酸组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的ODI分别为48.7±5.3、24.0±2.9、22.3±3.3,基础治疗组分别为48.3±6.1、24.5±3.8、27.6±4.0。术后3 d及1年两组VAS与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VAS与ODI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术后2年唑来膦酸组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0.1%(18/178),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的16.7%(43/252)(P<0.05)。唑来膦酸组病死率为5.1%(9/178),基础治疗组为6.3%(16/252)(P>0.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KP术后联用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OVCF患者骨密度、减轻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并有效降低椎体再次骨折发生率。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折,压缩性 椎体成形术 唑来膦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背部自由设计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皮肤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收治肩背部皮肤软组织肿瘤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51~84岁,平均67.5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4例,基底细胞癌3例,隆突纤维肉瘤1例,黑色素瘤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并标记穿支血管备用。术中将皮肤肿瘤扩大切除,并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确保切缘和基底阴性。根据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并切取病灶缘的自由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肿瘤复发、皮瓣成活、皮瓣弹性及外观、创面瘢痕、肩关节活动等情况。结果9例患者完整切除肩背部肿瘤,创面面积3.0 cm×7.0 cm~8.0 cm×9.0 cm,切取的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面积为3.0 cm×10.0 cm~8.0 cm×12.0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与受区创面一期愈合。4例供区直接关闭,5例在小桨辅助下关闭。术后随访5~20个月,肿瘤无复发,皮瓣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瘢痕不明显,肩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肩背部血供来源广泛,皮肤穿支血管丰富,以此为基础设计自由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操作简单、切取方便,是修复肩背部皮肤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的一种理想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恶性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自由式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新概念,随着铁死亡研究的深入,对铁死亡与疾病的临床转归与诊疗的相关性有了许多新的认识。铁死亡区别于凋亡和自噬等细胞程序性死亡,铁死亡是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调控的铁依赖性可调节性细胞死亡,其发生过程需要铁的参与,铁死亡在肿瘤、神经退行性变等多种疾病过程中存在。2019年Nature、Cell等杂志连续发表铁死亡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机制研究,"铁死亡"日益被临床研究者所关注。因此,了解铁死亡的主要特征和调控机制,了解体内铁代谢过程对铁死亡发生的影响路径和节点,非常有益于理解临床疾病与铁死亡的相关性,有助于临床诊疗思维的启发和开拓。本文针对铁死亡及其与临床疾病关系等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以期对铁死亡这一新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标签: 铁死亡 临床疾病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并观察骨质疏松小鼠模型中骨内H型血管(CD31/EMCN染色双阳性)的表现,探讨骨密度与骨内H型血管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分为假手术组、切除卵巢组(ovariectomy,OVX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完整切除双侧卵巢。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无菌纱布包裹暂存于生理盐水中,以备Micro CT扫描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并剔除其表面软组织,经固定、脱钙、脱水及包埋等处理,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两组数据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Micro CT扫描,OVX组骨密度为(0.11±0.01)g/cm3,假手术组为(0.21±0.01)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OVX组骨小梁体积分数为11.52%±1.77%,假手术组为25.87%±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VX组骨小梁数目为(1.67±0.33)个/mm,假手术组为(2.95±0.8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OVX组骨小梁厚度为(0.06±0.01)mm,假手术组为(0.07±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OVX组骨小梁间隙为(0.29±0.15)mm,假手术组为(0.19±0.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两组间骨小梁数目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两组骨小梁参数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的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两组骨标本同一部位H型血管的显像面积,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9.14%±0.99%,而假手术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9.33%±1.22%,OVX小鼠胫骨干骺端H型血管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切除小鼠双侧卵巢模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模型中,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骨内H型血管的改变,这提示H型血管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标签: 骨质疏松 卵巢切除术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分层救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0例,女310例;年龄60~98岁[(79.3±6.3)岁]。依据患者病情,采用DORSSSP进行术前风险预测评估,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A组,208例)、中风险组(B组,157例)、高风险术后未转入外科ICU(SICU)组(C组,23例)、高风险术后转入SICU组(D组,52例)。对各组并发症、病死率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1)A、B、C、D组DORSSSP预测并发症例数分别为52例、60例、14例、31例,各组实际并发症例数分别为45例、55例、13例、16例,A、B、C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2)A、B、C、D组DORSSSP预测死亡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3例、2例、4例,各组实际死亡例数分别为0例、1例、2例、1例,A、B、C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病死率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RSSSP评分能较好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根据DORSSSP评分实施分层救治,将重症患者术后转入SICU治疗,能显著降低重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人 危险性评估 手术后并发症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