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复发倾向,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腹腔内脏器,以肝脏、脾脏多见。本文报道了1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确诊为肝PEComa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腔镜组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40.0±10.4)岁;开腹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44.5±12.6)岁;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156)min和(348±103.0)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4)d和(13.7±4.9)d,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肿瘤良恶性、肿瘤部位、肿瘤直径、Ki67指数、术后并发症(如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2~103个月,其中失访1例,腔镜组死亡2例,开腹组死亡1例。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0.8%与83.0%,开腹组则均为9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肝PEComa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5年OS及DFS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确诊的24例PEComa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手术后住院时间、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发病较多(79.2%),年龄(41.5±11.4)岁,肿瘤多位于右肝(50.0%),其中多数患者(76.7%)无明显临床症状;AFP、CEA、CA199指标均为阴性。CT多提示瘤体于平扫期呈现低密度,增强期强化,门静脉期与平衡期呈现强化减弱(66.7%);MRI多表现为肿瘤呈低T1WI信号与高T2WI信号(72.7%);B超多提示瘤区高回声团,其内点状血管影(52.9%);行腹腔镜手术者13例,术后住院时间(9.0±2.4)d,行传统开腹手术(下称开腹手术)者10例,术后住院时间(13.4±6.3)d,行微波消融术患者1例,术后住院时间3 d;术后病理结果均有HMB45阳性、Melan-A阳性。随访结果:21例患者正常生存,近期体检结果未提示肿瘤复发,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与3年出现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失访。结论肝PEComa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标志物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部分影像学检查结果呈现特异性,可联合其特点作为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手术仍为该病首选治疗方案,因微波消融术及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术后时间短,创伤小,推荐作为优先选择。

  • 标签: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Coma诊断 PEComa治疗
  • 简介:摘要腹腔内横纹肌肉瘤临床少见,该病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难度大,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2例腹腔内横纹肌肉瘤患者,分别为5岁男性患儿与80岁男性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手术治疗,结合术后不同方案的化疗。目前2例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其多发生在肢体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发生于肝、脾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一例肝、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伴自发性脾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们对该病的警惕。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5例胆囊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诊治方式及预后,发现胆囊黏液腺癌临床特点与胆囊恶性肿瘤极为相似,较难鉴别。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活检可在术前明确诊断。手术仍作为首选治疗方式,因腹腔镜手术较开腹优势明显,推荐优先采用。若肿瘤处于T2分期以下且无侵犯转移,其预后一般较好。

  • 标签: 胆囊黏液腺癌 诊治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