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众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且科学技术也为我国的制药工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生物制药技术的进步,其以高效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使制药方式从传统的模式种中脱离出来。我国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制药工艺的进步,在制药工艺中生物制药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如今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制药工艺和研究都离不开生物制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近几年,因为生物制药的种种优势,更是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生物制药,对我国制药产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生物制药 制药工艺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固体制剂制药工艺是当前时期常用的制药工艺,其制药工艺技术与药物的生产质量具有直接关系,药物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制药工艺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以我国当前固体制剂制药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对固体制剂制药工艺展开了研究。

  • 标签: 固体制剂制药 制药工艺 技术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光伏发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光伏阵列、并网逆变器及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并网逆变器是其中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光伏阵列输出的直流电能转化为交流电能,并接入电网。本论文的目的是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综合性能与可靠性。

  • 标签: 光伏发电 并网逆变器 设计研究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移植物保留率的调控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巨噬细胞作为在组织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炎症细胞,被证实在脂肪移植术后早期大量存在于脂肪移植物中,且与脂肪移植物的转归具有密切联系。该文从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及其在自体脂肪移植中的作用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完善移植脂肪成活理论及提高脂肪移植物的成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巨噬细胞 脂肪组织 移植,自体 炎症
  • 简介:摘要尽管自体脂肪移植在全乳房再造及辅助性乳房再造中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用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肿瘤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该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不同乳腺癌手术方式、脂肪移植时机、肿瘤病理分型、不同药物治疗等因素,对自体脂肪移植后的乳腺癌复发风险的影响。文献综述结果表明,乳腺癌术后自体脂肪移植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乳房再造 移植,自体 自体脂肪移植 脂肪组织 肿瘤复发,局部 乳腺癌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世界上几种价值理论。提出了劳动纯度决定量价值的观点.用数推导出价值的两种关系.提出两种价值:一种是整个价值;一种是部分价值.提出了两种关系:相等关系;不相等关系。谈论了量价值的取值范围。用资产的借、贷分析了价值的关系,最后提出了价值关系的15种情况。

  • 标签: 劳动纯度 量价值 相等关系 不相等关系
  • 作者: 孙志彬 周钢 陈思洁 王禹能 王豫 李发成 蒋海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1000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10008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 10008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形体雕塑与脂肪移植中心 100144,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耳整形一中心 100144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和深度学习模型在吸脂操作数据预测分析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至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行吸脂手术患者,使用基于光学追踪系统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操作记录系统,采集高年资整形外科医生吸脂手术初始250~400 s的操作数据,包括运动学和力学数据。经预处理后将采集数据分成一个吸脂往复循环为一组的数据。分别使用ARIMA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处理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建立吸脂操作预测模型。用Matlab 2017软件产生随机数随机抽取30对共计60组吸脂循环数据,计算每对数据的动态时间规整(DTW)值作为检验标准,然后分别计算基于ARIMA模型与深度学习模型的各30组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DTW值,与检验标准对比,对2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应用Matlab 20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入组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9岁,平均36.6岁。吸脂部位分别为腹部、大腿、腰部。共获得16 800组吸脂循环数据。模型检验标准DTW值为0.048±0.028。ARIMA模型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DTW值为0.660±0.577,与检验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学习模型得出的DTW值为0.052±0.030,与检验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ARIMA模型,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吸脂操作数据,能更好地适应不同情况的数据,并且具有更好的实时性。

  • 标签: 脂肪切除术 预测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脂肪抽吸术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脂肪移植用于乳房整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形体雕塑与脂肪移植中心行自体脂肪移植乳房整形的病例资料。采用吸脂机低负压(-60 kPa)吸脂,生理盐水清洗后棉垫吸附法或轻柔离心法处理脂肪,以直径为2.5 mm的钝头注脂针于乳房受区行多层次注射。术后从常规乳腺检查和超声检查、第三方医师对患者手术前、后照片及患者对乳房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评分等方面评估手术效果,各项分数区间均为0~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效果越好。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放疗与未放疗组间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胸围差值及医师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纳入449例女性共829侧乳房,患者年龄(37.6±9.4)岁,体质量指数(21.4±2.8) kg/m2,其中乳房发育不良372例,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42例,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畸形8例,假体隆乳术后27例。449例中有37例术前使用了Brava,包括25例乳房发育不良和12例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乳房发育不良患者行自体脂肪移植隆乳需要(2.0±0.7)次,单侧乳房每次移植量为(244.4±58.1) ml;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乳房再造需移植脂肪(2.9±1.1)次,单侧乳房每次移植量为(223.2±62.4) ml;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畸形矫正需移植脂肪(1.5±0.5)次,单侧乳房每次移植量为(204.0±29.5) ml;假体隆乳术后患者假体取出后行自体脂肪移植隆乳需(2.2±0.8)次,单侧乳房每次移植量为(250.2±30.4) ml。术后随访(14.0±6.8)个月,34例患者乳腺超声发现直径0.1~0.3 cm的囊性结节及良性钙化,5例患者出现可触及结节,3例出现乳房内感染,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53例双侧乳房发育不良患者术后胸围较术前增加了(4.8±1.0) cm(P<0.01);27例双侧假体隆乳术后患者假体取出、自体脂肪移植隆乳后胸围较术前仅减小了(1.2±1.7) cm(P<0.01)。各组术后第三方医师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医师评分增幅最大,比术前增加了(15.4±4.9)分(P<0.01),且此组中放疗患者术后评分增加了(19.3±2.3)分,高于未放疗者的(13.4±5.5)分(P<0.01)。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乳房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最低,分别为(84.6±2.9)分与(84.7±3.2)分;而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畸形矫正的患者两项评分均最高,分别为(88.8±4.0)分与(90.6±3.7)分。结论自体脂肪移植可用于因各种原因需行乳房整形的患者,安全且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脂肪组织 自体移植物 乳房成形术 脂肪抽吸 脂肪移植术
  • 简介:摘要一般情况下吸脂手术是安全的美容手术,但也可能引发凶险甚至致死性并发症。该文基于文献回顾梳理了吸脂手术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原因、诊断、危险因素等相关知识,并结合个人经验对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脂肪抽吸术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吸脂辅以低能量双极射频BodyTite在合并松弛上臂吸脂术的应用效果、术后满意度及并发症。方法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十八科纳入66例女性患者,年龄22~53(28.3±6.9)岁,体质指数(23.8±3.4) kg/m2。先对设计术区进行吸脂处理,然后用BodyTite设备进行射频紧肤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疗效。结果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上臂吸脂(288.6±95.6) ml,单侧上臂射频能量(4.2±1.1) kJ,手术时间(75.1±18.7) min。术后6个月,随访42例,患者自我评估满意39例,占92.8%,第三方评估满意37例,占88.1%。除1例出现皮肤水疱外,其余患者无血肿、血清肿及感染。结论两步法双极射频BodyTite治疗合并皮肤松弛的上臂脂肪堆积,手术风险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皮肤 松弛 上臂 双极射频 吸脂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在医学生吸脂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选择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读的无吸脂术手术基础的医学研究生30名(男18名,女12名,年龄22~30岁),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名。传统培训组,接受教师授课后,受训者在仿真人体模型上训练操作,教师在一旁通过讲解示范对受训者进行动作纠正;模拟训练系统组,接受教师授课后,受训者在仿真人体模型上操作训练,通过模拟训练系统的实时反馈对受训者进行动作纠正。培训开始前和培训结束后分别要求2组受训者在模拟训练系统上进行吸脂术模拟操作测试,记录2组的吸脂针阻力、吸脂针加速度和手术均匀程度,分别比较2组受训者培训前、后的差异。使用R 3.5软件和Python 3.7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后,传统培训组受训者的手术区域分布较训练前更居中:训练前、后手术区域分布偏度分别为-0.22(-0.38,-0.14)和-0.07(-0.24,0.02)(V=20,P=0.022);峰度分别为2.32(2.09,2.58)和1.96(1.90,2.00)(V=112,P=0.002)。训练后,模拟训练系统组受训者的侧向阻力超阈值次数较训练前显著减少[7.0(3.5,13.5)次vs. 0(0,0)次(V=111.5,P=0.004)],加速度超阈值次数亦显著减少[7.0(5.0,17.5)次vs. 3.0(2.0,12.5)次(V=102,P=0.002)];手术覆盖角度显著提高[131.18°(117.71°,137.88°) vs. 169.89°(162.96°,180.00°) (V=0,P<0.001)];手术区域分布更居中、更均匀[偏度-0.17(-0.33,0.03) vs. -0.01(-0.13,0.06)(V=21,P=0.026),峰度2.35(2.08,2.50) vs. 1.94(1.83,2.00)(V=118,P<0.001)]。模拟训练系统组与传统培训组比较,在侧向阻力超阈值次数[(-7.5±7.4)次vs. (-1.4±9.0)次(t=111.5、P=0.026)]、加速度超阈值次数[-3(-6.5, -2.0)次vs. -1.0(-4.0,2.0)次(W=156.5、P=0.035)]、手术覆盖角度[(-40.24±18.88)° vs. (-11.10±25.54)°(t=3.553、P<0.001)] 3个指标的提升上,显著优于后者。结论脂肪抽吸术模拟训练系统是脂肪抽吸术有效的模拟训练方式,能有效提升受训者技能水平。

  • 标签: 脂肪切除术 模拟培训 教育
  • 简介:摘要2019年6月5日,1例36岁女性患者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吸脂和脂肪填充术,术后8 h发生停乳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脓毒性休克。由于发现较早和及时抢救治疗,并转往北京协和医院,经急诊科、整形外科、ICU等多科室联合治疗,虽然患者病情凶险而反复,但最终得以成功救治,痊愈出院。作者对患者抢救和治疗的经过作了详细回顾,并对此类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脂肪切除术 自体移植物 皮下脂肪 停乳链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房假体取出即刻行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形体雕塑与脂肪移植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6例行假体取出即刻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2±8.3)岁。通过腋窝切口、乳房外侧与胸壁交界处放射状切口或乳房下皱襞切口取出假体,假体取出后未行包膜切除或切开。用直径2.5 mm三孔品字形钝头吸脂针低负压(-60 kPa)吸脂,4 ℃生理盐水清洗后,用棉垫法浓缩脂肪,以直径2.5 mm的单孔钝头注脂针行脂肪移植。术后定期随访,从并发症、乳房大小、患者满意度及第三方医生评价(总分均为4~20分)等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左侧乳房取出的假体体积为(216.2±54.6) ml,右侧为(217.9±53.1) ml。左侧乳房每次移植脂肪为(256.8±55.8) ml,右侧为(258.1±55.7) ml。术后随访(13.5±5.7)个月,B超显示2例(7.7%)患者出现小结节,但乳房触诊未触及,未发现其他并发症。术后胸围较术前减少(1.1±0.8) cm,减小不到一个罩杯。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6.8±2.0)分,医生评分为(16.4±1.6)分。结论对于因各种原因需要取出乳房假体的患者,在假体取出后即刻行自体脂肪移植隆乳术,可以安全而有效地恢复乳房体积。

  • 标签: 自体移植物 脂肪组织 乳房植入物 凝胶硅 隆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光学追踪系统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针运动记录系统在吸脂术中对吸脂针运动数据的检测效果,并分析检测数据与吸脂效率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符合入选标准的脂肪抽吸手术患者。分别由A、B 2位术者抽吸患者吸脂区域的左侧和右侧,通过基于光学追踪系统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操作记录系统,采集术者250~400 s的操作轨迹数据和力数据,测量试验时间内吸出的脂肪量,分析比较2位术者吸脂针运动的幅度、频率、前进阻力,计算并对比吸脂效率。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9岁,平均37岁。吸脂部位分别为腹部、大腿、腰部。术者A的吸脂针运动幅度和前进阻力分别为(11.43±1.23) cm和(9.35±2.24) N,高于术者B的(10.00±2.33) cm和(8.20±3.05) 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0、P=0.013,t=2.328、P= 0.033)。术者A吸脂针运动的频率为(2.14±0.19) Hz,术者B为(2.19±0.55) Hz,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6、P=0.719)。术者A的吸脂效率为(19.20±9.36) ml/min,术者B为(15.27±8.05) ml/min,A比B高3.93 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6、P=0.002)。结论基于光学追踪和力传感技术的吸脂针运动记录系统,可以很好地记录和分析吸脂术术者的操作轨迹和阻力,并发现吸脂针的运动幅度和前进阻力较大时,吸脂效率更高。

  • 标签: 脂肪切除术 生物医学工程 吸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