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腕部"H"型深、浅静脉联合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8月,共收治手部严重挤压伤伴掌浅弓缺损16例,均为手掌部严重创伤,伴有皮肤、掌骨、肌腱、神经及掌浅弓的损伤,创面以远手指组织无血运,手掌部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10.0 cm×7.0 cm。设计应用腕部"H"型深、浅静脉联合移植修复动脉弓缺损,对其中7例软组织缺损者同时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覆盖创面,5例行腹部皮瓣覆盖,4例行游离植皮术。出院后通过微信和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16例患者手指血运良好,皮瓣完全成活。其中受区创面15例一期愈合,1例游离植皮坏死,遗留创面经过换药后愈合;供区出现1例剥离皮肤坏死,行游离植皮后皮片成活,余供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25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肢受区手部功能:优9例,良5例,差2例。结论腕部"H"型深、浅静脉具有解剖位置相对恒定、表浅、取材方便等优点,利用其修复掌浅弓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掌浅弓 血管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大隐静脉(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前臂严重脱套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外科共应用带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前臂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6岁,平均37岁。均为前臂掌背侧完全脱套伤,合并尺、桡骨骨折3例,尺、桡动脉损伤2例,手指血运障碍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6 cm×18 cm~32 cm×25 cm。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覆盖前臂部分创面,皮瓣面积12 cm×5 cm~33 cm×6 cm,穿支与桡动脉吻合,GSV桥接吻合头静脉远、近端,重点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前臂其余创面4例联合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1例联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将上肢脱套皮肤修薄成中厚皮覆盖大腿皮瓣供区,打包加压包扎。术后采用门诊、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复查皮瓣成活情况、伤肢远端肿胀程度、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等,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小腿皮瓣远、近端表皮坏死,换药4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4~8周手部肿胀消退,皮纹明显,患手拇、手指周径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增大。随访8~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弹性、颜色良好,质地饱满,皮瓣无色素沉着,小腿皮瓣供区为线形瘢痕,供区足部及伤肢手部无肿胀,手指伸、屈良好,手关节活动度正常,手指感觉均恢复至S4,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感觉恢复S3 2例,S2 3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属优3例,良2例。结论带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前臂严重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的理想皮瓣。

  • 标签: 脱套伤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 大隐静脉 移植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 重点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之后对于检验免疫功能的意义与价值。方法 把我院接收到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间范围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总计有188例患儿作为研究组参与到本次实验中。随机选择同时期内健康患儿18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指标数据。结果 研究组患儿IgA、IgM、IgG等免疫蛋白和C3、C4补体、CRP水平均水平相对较低,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之后,经过检测发现其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都有所下降,可以作为临床指标应用,满足医疗检测与应用的要求。

  • 标签: 小儿肺炎支原体 感染 免疫功能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单核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5例NSCL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分选单核细胞,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单核细胞中IL-22R1、IL-20R1和IL-20R2 mRNA表达。应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的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Fas配体(FasL)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颗粒酶A、颗粒酶B和颗粒酶H水平变化。NSC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A549细胞共培养,观察IL-24刺激后单核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观察使用氯甲基酮Z-AAD-CMK抑制颗粒酶B后单核细胞杀伤功能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结果单核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单核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表达在健康对照和NSCLC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单核细胞FasL、TRAIL水平及分泌颗粒酶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和非肿瘤部位(P<0.05),IL-24刺激不影响FasL、TRAIL水平和颗粒酶A、颗粒酶H分泌(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单核细胞分泌颗粒酶B(P>0.05),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显著提升颗粒酶B分泌水平(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对单核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单核细胞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P<0.05),Z-AAD-CMK刺激可抑制高浓度IL-24介导的单核细胞杀伤功能提升(P<0.05)。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通过提升颗粒酶B分泌增强单核细胞的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单核细胞功能

  • 标签: IL-24 非小细胞肺癌 单核细胞 抗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L-24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28例NSCLC患者和17例健康对照者,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分选CD8+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CD8+T细胞中IL-24受体(IL-20R1、IL-20R2和IL-22R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不同浓度重组人IL-24(10 ng/ml和100 ng/ml)刺激纯化CD8+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变化。建立CD8+T细胞和NSCLC细胞系NCI-H1882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体外共培养系统,观察IL-24刺激后CD8+T细胞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以及IFN-γ和TNF-α的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LSD-t检验。结果CD8+T细胞中未检测到IL-22R1 mRNA表达,CD8+T细胞中IL-20R1和IL-20R2 mRNA相对表达量在健康对照者和NSCLC患者之间以及在非肿瘤部位和肿瘤部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部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和非肿瘤部位(P<0.05),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不影响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而高浓度IL-24(100 ng/ml)则显著提升NSCLC患者CD8+T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水平(P<0.05)。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高浓度IL-24(100 ng/ml)刺激NSCLC患者肿瘤部位CD8+T细胞后可诱导靶细胞死亡比例升高,以及IFN-γ和TNF-α表达升高,而低浓度IL-24(10 ng/ml)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无显著影响。间接接触共培养系统中,IL-24刺激对CD8+T细胞诱导的靶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均无显著影响。结论高浓度IL-24在体外可增强NSCLC患者CD8+T细胞的直接细胞杀伤功能,但在体内IL-24可能并不影响CD8+T细胞的功能

  • 标签: IL-24 非小细胞肺癌 CD8+T细胞 抗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