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取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为研究组。同期选取60例采用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發病至置鞘成功时间及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残疾及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Sol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联合多模式血管再通术能够显著降低NIHSS评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Sofitaire支架动脉取栓术 多模式血管再通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中,以丙泊酚药物实施静脉麻醉对其神经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10-2020.10来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颅脑外伤患者,以随机数表法作为依据,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以维库溴铵、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实施麻醉,实验组以维库溴铵、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实施麻醉,分析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NSE、GFAP与Tau水平分别为(29.39±1.22)μg/L、(0.19±0.02)ng/L、(3.43±0.40)ng/L,显著低于常规组(34.47±1.58)μg/L、(0.30±0.04)ng/L、(4.28±0.62)ng/L,T=16.2949、15.7496、7.3765(P<0.05);实验组IL-6、TNF-α及CRP分别为(53.42±1.81)pg/mL、(1.24±0.05)mg/mL、(1683.68±41.54)mg/mL,显著低于常规组(58.11±2.45)pg/mL、(1.43±0.10)mg/mL、(1907.58±40.92)mg/mL,T=9.8587、10.8815、24.5869(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后,以静脉注射丙泊酚药物,可有效降低NSE、GFAP与Tau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实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目的,建议推广。

  • 标签: 颅脑外伤 静脉麻醉 丙泊酚 神经功能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围术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恢复良好率(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55.00%)(P<0.05)。结论: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应用于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值得加强推广。

  • 标签: 基底核区 高血压性 脑出血 神经内镜 开颅手术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分析39例颅内动脉瘤麻醉资料,术中以静吸结合的方法,采用合适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施行控制性降压等措施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术中监测ECG、MAP、HR、NIBP、SpO2和PETCO2等。结果:麻醉及降压效果理想,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结论:选用合适的麻醉及控制性药物,术中注意血压骤升,控制性降压等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麻醉,手术,控制性降压,处理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长期预后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21年09月~2023年01月期间),依据治疗方案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对照组行动脉溶栓治疗,研究组行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并对比临床疗效,长期预后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经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6.67%,治疗有效率为96.67%,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评分为(0.92±0.77)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长期预后效果显著,可推广实施。 

  • 标签:   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支架机械取栓 再通率 mR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麻醉处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试验与分析我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资料,所选患者均接受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与相应的麻醉措施处理,评估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情况。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插管,麻醉处理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麻醉诱导前、开颅时与术毕缝合头皮时,患者的HR各是(87.2±10.3)次/min、(86.8±8.0)次/min和(87.0±7.2)次/min,MAP各是(125.0±15.1)mmHg、(121.9±10.3)mmHg和(122.3±8.7)mmHg,不同时点的指标值比较差异均不大,统计学不成立(P>0.05)。结论: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创伤较大,对麻醉效果有较高的要求,合理控制麻醉剂量、给药时间,对于保障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清除血肿清除术 麻醉处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急诊脑外伤手术应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共收治了67例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从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60例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管拔管时间、意识清醒时间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异,P大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给予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患者清醒快,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脑外伤手术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0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0%),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2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与术前相比,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动脉重度狭窄 认知功能减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  【摘要】目的 对比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7例,按照发病至入院时间分别进行静脉溶栓(发病时间<6 h,静脉溶栓组)、动脉溶栓(发病时间6~24 h,动脉溶栓组)及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发病时间>24 h,基底动脉取栓组),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后其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动脉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基底动脉取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采用基底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基底动脉取栓 支架植入术 
  • 简介: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2种不同麻醉方法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纳入本院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0例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信封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n=40,观察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芬太尼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安置头架前、安置头架后、钻孔时四个时间段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加理想,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不大,整体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右美托咪定+芬太尼对行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进行麻醉,能够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并且患者在术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清醒,患者的疼痛度也较低,整体的麻醉操作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推廣。 

  • 标签:   麻醉方法 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50例为脑出血病人,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25,接受开颅手术治疗)、B(n=25,接受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两组,并对比治疗效果,研究起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结果 B组较A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用时更短,NI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GCS评分更高,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清除率两组差异较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窥镜下微创技手术在处理脑出血时能够达到与传统开颅手术高度相似的血肿清除率,而且还能够降低了手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出血量,以及显著减少了治疗所需时间与术后并发症,治疗安全更高,因此具有重要推广应用的意义。

  • 标签: 神经内窥镜 微创手术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患者中运用深度麻醉以及浅度麻醉对脑保护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本院实施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56例设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为观察组(n=28)以及对照组(n=28),对照组患者接受浅度麻醉,观察组患者接受深度麻醉,对比不同麻醉程度下组间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硬脑膜打开时(T2)、动脉瘤夹闭时(T3)和手术结束后(T4)各时间点下的心率、丙酚血浆靶控浓度差异。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在T0、T1、T2、T3和T4时间段下的心率与对照组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在T0、T1、T2、T3和T4时间段下的异丙酚靶控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采取深度麻醉能够获得良好的脑保护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动脉瘤夹闭术 麻醉深度 脑保护 心率 异丙酚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 Enterprise支架輔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和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3 月至 2020 年 12 月经 Enterprise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 91 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可能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应处理措施。结果 91例患者共计治疗 122 个颅内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 74 例,未破裂动脉瘤 23 例,复发者4例,其中动脉瘤多发者14例。采用单支架的为76例,14例采用两枚支架释放,一例采用四枚支架释放。采用支架后释放的93例,半释放7,先释放5例。术中出血3例,予积极填塞,1例术后第三天死亡,1例术后一月后再出血死亡。术后出血2例,经对症处理患者痊愈出院。5例并发血栓形成,1例支架取栓后死亡,1例未予处理,致残1例,3例动脉予替罗非班溶栓。弹簧圈并发症2例,1例解选,1例提前解脱,正确处理后患者无异常。4例支架移位,1例因支架不能有效覆盖瘤颈而重新放置一枚支架,2例支架尚能覆盖瘤颈,未予处理,另1例支架移位采用冰淇淋技术栓塞。 结论 应用Enterprise 支架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动脉瘤辅助栓塞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Enterprise 支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62例脑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复合麻醉)与观察组(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比麻醉效果。结果 T0和T4时刻,两组HR和MAP未见明显差异(P>0.05);T1、T2和T3时刻,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拔管时间、苏醒时间、OAA/S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

  • 标签: 脑肿瘤 复合麻醉 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估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介入血管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6例,随访1~6个月。对术前及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预后及DSA图像质量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6例患者中73例(58%)采用全身麻醉,53例(42%)接受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组中平均在ICU住院时间较局麻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VS3.2 d,P<0.05)。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全身麻醉组(1/73,1.4%)较局部麻醉组(4/53,7.5%)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变量及多变量的分析中,全麻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较局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32,P<0.05),但全麻组的DSA图像质量、临床预后较局麻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06,P<0.05)最终脑梗塞的面积较局麻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5,P<0.05)。结论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中采用全身麻醉与局部麻醉的安全性相似,但在临床预后及DSA图像质量上全身麻醉更具优势。该研究属于回顾性分析,需通过大规模多中心实验来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动脉内治疗 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同轴双导管技术在后循环颅内支架植入術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收治的21例后循环颅内段狭窄患者,对其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经单导管输送失败后,改用同轴双导管技术,单导管成功者记为对照组,双导管成功者记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单导管技术支架输送成功率为33.3%,同轴双导管技术后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循环颅内段狭窄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同轴双导管技术可以提高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且安全可靠,可行性强。 

  • 标签:   同轴双导管技术 后循环颅内支架 植入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就盐酸羟考酮联合丙泊酚用于颅脑创伤急诊手术的麻醉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行颅脑创伤急诊手术的患者,麻醉时联合应用盐酸羟考酮、丙泊酚。结果:相应麻醉方案落实后,患者的自主呼吸、苏醒等时间均较短,VAS评分呈显著降低趋势,进一步促进了预后效果的改善。结论:在颅脑急诊手术麻醉中,盐酸羟考酮与丙泊酚的联合应用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丙泊酚 颅脑创伤急诊手术 麻醉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听神经瘤患者, 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术, 对照组使用常规开颅手术,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面神经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面神经功能优秀率分别为96.67%、3.33%、53.33%, 均优于对照组的73.33%、26.67%、2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听神经瘤的切除过程中使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治疗的效果显著, 在保持手术肿瘤切除程度的前提下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升面神经功能保留有积极性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听神经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外科切除 治疗效果 术后并发症 面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血肿急诊开颅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对我院56例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静吸麻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变化:41例术毕自主呼吸恢复,咳嗽反射存在,拔除气管导管;13例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无咳嗽反射带管回病房;2例术毕自主呼吸未恢复送ICU接呼吸机。循环变化:几乎所有病例,全麻诱导后血压较麻醉前有明显降低,但持续时间较短。撬开颅骨或打开硬脑膜后35例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补液、输血后恢复正常。术中无1例死亡。结论静吸麻醉适用于所有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血压平稳,对维持颅内压稳定避免加重病情尤为重要。

  • 标签: 颅内血肿急诊手术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性脑肿瘤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收治囊性脑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接受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实验组接受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中,4例大部分切除,36例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率9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16例大部分切除,24例全部切除,全部切除率60.0%。实验组肿瘤全切除率9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0.0%(P<0.05)。实验组40例患者中36例未复发,4例复发,复发率10.0%。常规组40例患者中28例未复发,12例复发,复发率30.0%。实验组肿瘤复发率10.0%,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0.0%(P<0.05).结论:囊性脑肿瘤治疗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效果更好,并复发率较低,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显微手术 神经内镜 囊性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