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焦作煤炭中央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例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生颈动脉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处理方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例患者采用术中单纯填塞压迫止血,术后2周出现颅内大出血后死亡。5例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破裂口均封堵成功但眼动脉闭塞;围手术期发生尿崩症1例,不完全动眼神经瘫痪1例;5例患者随访3~12个月,MRI检查显示肿瘤次全切4例,全切1例,均预后良好,无新增出血或缺血事件发生。结论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安全有效。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瘤 颈动脉破裂 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t=15.31,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缩窄,病理性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性观察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再通,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再通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通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再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特点。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因疑诊后交通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而发现存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30例患者(观察组),应用DSA技术测量并结合计算机模拟血流动力学采线方法定量分析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后交通动脉圆锥处血流动力学应力参数如总压力、剪切力等,以同期收治的后交通动脉正常的30例非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为[(80.1±8.4)°],明显高于观察组[(7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血流剪切力、总压力分别为(8.32±0.70) Pa、(85.61±6.04) 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3.95±0.28) Pa、(25.72±7.18) 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局部血流应力与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可能在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后交通动脉 动脉圆锥 血流动力学应力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腔内再通及复合再通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OICA)的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5例有症状的COICA患者,根据患者的闭塞节段及长度接受腔内再通手术治疗,复合手术仅在闭塞节段累及颈内动脉开口且腔内再通难以通过颈内动脉开口闭塞段时选择,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再通率和主要不良事件。结果35例患者中30例成功开通血管,其中复合手术开通3例、单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开通1例、单纯腔内再通26例;5例因无法到达远端真腔而放弃开通。开通成功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了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出现栓塞脑梗死,1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术后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2例再次闭塞,2例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余患者没有观察到血流动力学狭窄或再闭塞。结论在高度选择的病例中,对有症状的COICA患者进行再通治疗是一种安全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 闭塞 非急性期 腔内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20例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脑血管旋转造影数据建立数值模型,应用血流动力学系列软件计算手术前、后及计算机模拟狭窄部位完全修复后狭窄局部、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和管腔内总压力。术后复查DS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以残余狭窄率<30%(定义为"亚满意")为手术成功。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MCA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29.9±13.2)%、(86.6±10.0)%,t=15.31,P<0.05]。20例患者术后MCA狭窄部位和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25.1±4.6)Pa、(49.0±13.2)Pa,穿支根部:(1.1±0.2)Pa、(3.5±0.4)Pa,均P<0.05],而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的壁剪切力均较术前增高[近端:(7.2±3.8)Pa、(3.6±2.6)Pa,远端:(12.6±5.8)Pa、(4.9±2.6)Pa,均P<0.05]。术后狭窄部位和近端正常血管壁面的总压力均较术前降低[狭窄部位:(276.5±86.3)Pa、(992.6±15.7)Pa,狭窄近端:(605.4±27.8)Pa、(992.6±15.7)Pa,均P<0.05],而穿支根部和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总压力均较术前增高[穿支根部:(58.2±5.6)Pa、(2.7±0.3)Pa,狭窄远端:(101.0±43.4)Pa、(10.3±4.3)Pa,均P<0.05]。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狭窄部位管腔恢复至同两端血管完全一致时,狭窄部位、狭窄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壁剪切力、总压力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CA M1段重度狭窄"亚满意"成形术后狭窄局部、近端、远端正常血管及穿支根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较术前发生明显改变,且达到较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缩窄,病理性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性观察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再通,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再通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通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再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状态下行闭塞血管介入开通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2年后预后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54例患者中52例开通成功,2例未成功。治疗前mRS评分为(2.25±0.13)分,NIHSS评分为(18.43±1.36)分;治疗后评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44±0.05)分、(11.81±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2例患者预后良好42例,预后不良8例,2例失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1.429,95%CI:1.146~1.783,P=0.005)、糖尿病史(OR=2.597,95%CI:2.364~2.854,P=0.005)是影响介入开通治疗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介入开通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眼段非急性期闭塞疗效可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可影响患者预后。

  • 标签: 介入开通 颈内动脉眼段闭塞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