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作者: 卢志刚 卢青 李钊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2年第03期
  • 机构:湖北民族大学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荆门 448000 风湿性疾病发生与干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恩施 445000,湖北民族大学附属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荆门 448000,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河南郑州 450003
  • 简介:摘要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指大脑在急性缺血一段时间后再恢复血液供应,却出现脑组织损伤加剧的一种病理现象,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临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IS)后脑I/R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有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作为细胞内最关键的抗氧化转录因子,可协调多种细胞保护因子来抑制氧化应激。Nrf2信号通路被认为是对抗氧化应激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之一,于是靶向Nrf2就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在脑I/R损伤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围绕Nrf2信号通路的结构、调控、功能以及在脑I/R损伤中的激活和潜在治疗靶点等进行综述,重点阐述Nrf2通路在脑I/R损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及未来潜力。

  • 标签: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信号通路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焦作煤炭中央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例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发生颈动脉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处理方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例患者采用术中单纯填塞压迫止血,术后2周出现颅内大出血后死亡。5例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破裂口均封堵成功但眼动脉闭塞;围手术期发生尿崩症1例,不完全动眼神经瘫痪1例;5例患者随访3~12个月,MRI检查显示肿瘤次全切4例,全切1例,均预后良好,无新增出血或缺血事件发生。结论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治疗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颈动脉破裂安全有效。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瘤 颈动脉破裂 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应力特点。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因疑诊后交通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而发现存在后交通动脉圆锥的30例患者(观察组),应用DSA技术测量并结合计算机模拟血流动力学采线方法定量分析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后交通动脉圆锥处血流动力学应力参数如总压力、剪切力等,以同期收治的后交通动脉正常的30例非颅内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弯曲角度为[(80.1±8.4)°],明显高于观察组[(73.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血流剪切力、总压力分别为(8.32±0.70) Pa、(85.61±6.04) 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3.95±0.28) Pa、(25.72±7.18) 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交通动脉圆锥处的局部血流应力与正常后交通动脉相同部位处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可能在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后交通动脉 动脉圆锥 血流动力学应力 形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负荷量对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发病在24 h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62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根据DSA的血栓负荷量评分(CBS)分为CBS≥6分组(24例)和CBS<6分组(38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90 d的临床预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²检验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BS≥6分组和CBS<6分组在基本人口资料、脑卒中的高危因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S≥6分组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比率(63.2%,24/38)低于CBS<6组(87.5%,21/24)(χ²=4.380,P=0.044),CBS≥6组出院NIHSS评分为[5.0(3.3,7.8)分]低于CBS<6组[8.5(1.8,14.5)分](Z=5.221,P=0.022),术后90 d mRS 为0~2分CBS≥6组比率(91.7%,22/24)高于CBS<6组(39.5%,15/38)(χ²=20.4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BS分组[OR=0.042,95%CI 0.007~0.244,P=0.001]是影响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是否应用替罗非斑组进行亚组分析,在临床预后方面,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S≥6分组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CBS<6分组,即血栓负荷量小的患者更易获得90 d的良好预后。

  • 标签: 大脑梗死 血栓负荷量 血管内治疗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MRI序列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后脑组织转归的预测能力。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中心脑血管病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行血管内治疗并成功再通的45例AIS患者,应用影像后处理软件对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内随访的MRI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并比较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脑梗死核心区、病变逆转区及脑梗死增加区术前ADC值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ADC值对患者DWI上病变逆转的预测能力。结果所有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均存在术前DWI上病变逆转区和脑梗死增加区。脑梗死核心区、病变逆转区及脑梗死增加区的术前ADC值依次增加,分别为0.555×10-3(0.515×10-3,0.608×10-3) mm2/s、0.637×10-3(0.600×10-3,0.728×10-3) mm2/s和0.948×10-3(0.907×10-3,0.950×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术前ADC值预测患者DWI上病变逆转的准确度为87.1%(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68~0.875,P=0.000),最佳ADC临界值为0.57×10-3 mm2/s,其预测的敏感度为97.2%,特异度为68.3%。结论AIS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不同转归脑组织的术前ADC值有明显差异,其可用于预测AIS患者脑组织的最终影像结局。

  • 标签: 弥散加权成像 病变逆转 脑梗死增加 表观扩散系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式支架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后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再通并同期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16例患者资料。观察术后血管内治疗的开通率、操作相关并发症、围手术期症状性出血、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6例患者中,4例行直接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12例行补救性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基底动脉(BA)4例,椎动脉颅内段8例,椎动脉起始部4例。15例患者获得完全或部分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为79.0(72.3,109.3)min。1例患者术中出现栓子远端逃逸。2例术后48 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8例患者术后1周NIHSS评分较入院改善≥4分。9例预后良好(术后3个月mRS评分0~3分),4例死亡。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急诊行球囊扩张式支架成形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

  • 标签: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卒中 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血管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明确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二病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例行血管内治疗的大面积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出血率和死亡率;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标准评价患者90 d随访时预后情况,并对影响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88.2%)成功开通,手术时间为(97.41±54.58) min,取栓次数为(1.91±0.75)次。4例患者(11.8%)发生远端栓塞;非症状性出血3例(8.8%)、症状性出血3例(8.8%);7例(20.6%)发生脑疝;死亡5例(14.4%)。90 d随访期内13例(38.2%)预后良好,21例(61.8%)预后不良,2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栓负荷量评分、DWI梗死位置、DSA闭塞部位、术前静脉溶栓、脑疝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OR=0.817,95%CI:0.682~0.980,P=0.029)、血栓负荷量评分(OR=5.981,95%CI:1.827~19.575,P=0.003)、DSA闭塞部位(OR=0.031,95%CI:0.003~0.311,P=0.003)、术前静脉溶栓(OR=0.092,95%CI:0.010~0.838,P=0.034)是影响急诊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前循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开通治疗后预后较好。低NIHSS评分患者、高血栓负荷量评分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及直接行血管内治疗患者预后相对更好。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 前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再通治疗术中合并使用替罗非班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中使用替罗非班与未使用替罗非班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等差异。结果共计纳入173例患者接受血管内再通治疗,其中替罗非班组87例,非替罗非班组86例,替罗非班组中后循环(39.08% vs 25.58%,P=0.034)、糖尿病(24.14% vs 10.47%,P=0.026)比例显著高于非替罗非班组,非替罗非班组中房颤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替罗非班组(P<0.001),两组患者手术再通率及随访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并发症未见差异。结论血管内再通治疗合并使用替罗非班是相对安全的,并未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盐酸替罗非班 血管内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机械血栓去除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能显著降低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疗效。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了解使用BGC的血栓去除术的疗效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招募首次接受Solitaire支架开通治疗的急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采用球囊导引导管和采用普通导引导管的患者分为球囊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被试术前状况、术中情况和术后90 d内临床结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的取栓术的取栓次数显著少于使用普通导引导管的取栓次数。球囊组被试的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机械取栓手术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相比于使用普通的导引导管具有优势,能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

  • 标签: 球囊导引导管 急性前循环闭塞 机械血栓去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