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局限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PLND)与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EPLND)的术后病理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探讨盆腔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800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2例行LPLND,628例行EPLND。LPLND组患者年龄67(62,72)岁,初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20.7 (10.9,54.8)ng/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22例,7分59例,8分56例,9~10分35例;临床分期T1期29例,T2期102例,T3期37例,T4期4例;N0期160例,N1期12例;其中50例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EPLND组患者年龄67(63,72)岁,初诊PSA 23.9 (14.0,46.8)ng/ml;穿刺Gleason评分6分51例,7分194例,8分218例,9~10分165例;临床分期T1期114例,T2期341例,T3期144例,T4期29例;N0期526例,N1期102例;其中158例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初诊PSA、穿刺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及是否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分析两组术后淋巴结获取数量、淋巴结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EPLND组中位淋巴结获取数量多于LPLND组[13(8,19)枚与6(4,13)枚,P<0.001],淋巴结阳性率高于LPLND组[31.2%(196/628)与10.5%(18/172),P<0.001]。EPLND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LPLND组[19.9%(125/628)与11.0%(11/172),P=0.007]。初诊PSA值、临床N分期、穿刺Gleason评分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方式是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相对于LPLND,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EPLND可获取更多淋巴结,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率,能更准确地进行盆腔淋巴结分期,但是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PSA、临床N分期、Gleason评分和淋巴结清扫方式是盆腔淋巴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高危 盆腔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阳性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淋巴结复发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例RP术后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淋巴结复发行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67(59~77)岁。淋巴结复发时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7.7(0.5~12.6)ng/ml。根治术后病理分期T2期4例,T3期17例,T4期4例;N0期10例,N1期15例;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3组2例,4组9例,5组14例。根治术至淋巴结复发的中位时间为43(27~56)个月。25例均曾生化复发,行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提示为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25例均行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淋巴结复发。25例行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在荧光模式下的暗视野行盆腔淋巴结检测,发现荧光阳性淋巴结,切换为白光模式,进行清扫、记录并送检。对于术前PSMA PET/CT检查提示的转移淋巴结,无论荧光阳性与否,均常规清扫,其余部位无荧光阳性的淋巴结,则仅做常规检查。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数据,随访观察患者PSA反应、影像学检查等情况。术后PSA完全反应定义为术后40 d,PSA下降至0.2 ng/ml以下。结果25例淋巴结清扫时间中位值21(15~28)min,失血量中位值30(20~50)ml,住院时间中位值4(3~5)d。无严重并发症(Clavien分级≥Ⅱ级)发生。25例病理均证实淋巴结转移;25例共清扫43枚淋巴结,其中荧光阳性淋巴结37枚,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32枚;每例清扫淋巴结中位值2(1~3)枚。25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7(15~57)个月。25例中24例(96%)达PSA完全反应,其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生化复发,1例PSA完全反应后12个月出现影像学复发(髂骨转移,PSA为0.33ng/ml),此2例均予ADT后PSA降至0.2 ng/ml以下。1例术后PSA未达完全反应,予ADT治疗,3个月后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淋巴结清扫术后3例PSA>0.2 ng/ml的患者,影像学检查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区域未见淋巴结复发。结论对于RP术后68Ga-PSMA PET/CT检查诊断为淋巴结复发的患者,采用荧光显像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手术范围相对较小,术中并发症少,术后PSA反应率高,复发率低。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淋巴结复发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 荧光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保留睾丸动脉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97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同一术者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初期(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精索静脉高位集束结扎术35例为对照组,后期(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行保留睾丸动脉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62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年龄(21.9±6.7)岁;病变共74侧,位于左侧47例,右侧3例,双侧12例;精索静脉曲张分度Ⅰ度22侧,Ⅱ度28侧,Ⅲ度24侧;临床表现为阴囊不适、疼痛及阴囊静脉团块等症状35侧(47.3%);不育24例(38.7%);精子密度(23.7±5.9)×106/ml;精子活动度(a级+b级)(33.9±4.1)%。对照组年龄(23.7±4.6)岁;病变共42侧,位于左侧26例,右侧2例,双侧7例;精索静脉曲张分度Ⅰ度10侧,Ⅱ度17侧,Ⅲ度15侧;临床表现为阴囊不适、疼痛及阴囊静脉团块等症状19侧(45.2%);不育14例(40.0%);精子密度(22.3±6.2)×106/ml;精子活动度(a级+b级)(32.6±4.8)%。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照游离精索、分离睾丸动脉、结扎精索静脉的程序化步骤进行手术,术中通过分离钳和电钩的配合分离睾丸动脉,以分离钳夹住精索筋膜起固定作用,持电钩(不需通电)钝性分离精索内血管和淋巴管。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阴囊症状改善率、精液质量改善率,不育患者2年内配偶自然妊娠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长[(35.8±7.7)min与(16.5±5.5)min,P<0.001],术后急性附睾炎发生率低[1.4%(1侧)与11.9%(5侧),P<0.05],睾丸萎缩发生率低[0与7.1%(3侧),P<0.05],阴囊症状改善率高[77.1%(27侧)与47.4%(9侧),P<0.05],精液质量改善率高[72.6%(45例)与51.4%(18例),P<0.05],不育患者2年内配偶自然妊娠率高[70.8%(17例)与50.0%(7例),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鞘膜积液和阴囊水肿发生率[9.5%(7侧)与9.5%(4侧),P>0.05]、精索静脉曲张复发率[8.1%(6侧)与7.1%(3侧),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使用分离钳和电钩配合有助于分离睾丸动脉;保留睾丸动脉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优于精索静脉高位集束结扎术。

  • 标签: 精索静脉曲张 睾丸动脉 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的临床经验和文献分析。方法女性患者,61岁,临床诊断:右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术前全面评估手术风险,组织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详尽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方案,拟行腹腔镜下右侧肾癌根治性切除+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取出+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医护密切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围手术期观察处理与护理。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90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完全游离右侧和左侧肾静脉、肝后下腔静脉直达第二肝门水平远端,近右肾静脉处下腔静脉内侧壁剪开静脉壁,癌栓下部小灶性侵犯静脉壁,切除部分腔静脉壁完整取出癌栓,恢复左侧肾静脉、腔静脉血流回流无障碍。术后病理提示符合透明细胞癌,癌组织侵犯肾窦脂肪,腹膜后淋巴结(-)。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肾癌合并高位肝后下腔静脉癌栓安全可行,多学科协助模式为疑难复杂病例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肾癌 多学科 腔静脉癌栓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晚期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常并发转移和输尿管壁间段肿瘤侵犯。本文报告4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合并肺或输尿管旁淋巴结转移及患侧输尿管壁间段肿瘤侵犯,术前组织多学科讨论,按照多学科治疗模式联合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收治本院晚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73岁;平均血尿病史10个月;3例肾盂输尿管全程侵犯,4例均有患侧输尿管壁间段肿瘤侵犯,3例肾盂输尿管周围淋巴结侵犯,1例肺转移。4例患者均行多学科联合治疗,所有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3例机器人辅助、1例腹腔镜辅助)。选择1例肺转移和肾盂及输尿管周围淋巴结侵犯做多学科病例分析汇报。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予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33个月,4位患者健侧肾功能正常,且无肿瘤复发。结论晚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多学科治疗模式中,选择合适病例切除病灶(包括输尿管壁间段肿瘤)能有效延长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 标签: 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多学科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