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以“双减”时代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互动教学的内涵及优势,并通过实际课堂案例分析了互动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策略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小学英语课堂 互动教学 “双减”时代 游戏化教学
  • 简介:摘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使用冰箱的频率越来越高。智能冰箱的健康设计策略也逐渐受到相关行业的重视,针对用户与冰箱交互的主要行为特征,在确定健康设计策略的过程中应用了行为改变理论。行为改变理论着重研究了人们行为改变的主要内容,收集了大量数据,而且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明确了人在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本文主要论述了行为改变理论,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智能冰箱健康设计策略提供了更多可行策略。

  • 标签: 行为改变理论 智能冰箱 健康设计策略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型技术在建筑工程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现代注浆技术相对于传统注浆工艺,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改进,进一步地提升了工程的施工效率和工程的质量与稳定性。鉴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注浆技术的实际应用,论述了该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作用与具体分类,并研究该技术的实施要点,希望能够为建筑行业中实施注浆技术提供技术上的参考。

  • 标签: 房屋建筑 土木工程 注浆技术 施工要点 
  •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建筑行业的建筑规模和建筑数量迅速增加。建筑工程质量成为建筑行业极为关注的问题。混凝土作为当今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施工材料之一,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的质量水平关系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从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入手。本文阐述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基本概述、混凝土质量问题因素以及混凝土施工技术等展开探讨,力求为施工单位的高质量完工提供助力。

  • 标签: 建筑工程 混凝土 施工技术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踝关节运动对健康成年人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及下肢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30名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先使用多普勒超声探讨静息状态、踝关节背屈和跖屈动作对下肢股静脉血流的影响。再让受试者接受两种踝关节运动,传统方式为背屈10 s放松5 s、跖屈10 s放松5 s;改良方式为背屈1 s放松1 s、跖屈1 s放松1 s。分别在运动5 min后即刻、运动结束休息5 min、运动结束休息10 min时对受试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测定,并评估运动持续1、3、5 min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结果与静息状态相比,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流速、血流量均增加(P<0.01);与跖屈相比,踝关节背屈时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流速、血流量提高(P<0.05)。不同时间点两种踝关节运动方式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运动持续1、3 min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传统方式持续运动5 min后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得分高于改良方式(P<0.05)。结论健康成年人踝关节背屈和跖屈对股静脉血流速度影响的作用时间为1~2 s;单位时间内踝泵运动的背屈和跖屈节律建议为1 s,其较传统方式更简单易行;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提高每日踝泵运动的次数,每次运动5 min或在患者耐受范围内。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踝泵运动 健康人群 血流动力学 疲劳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超早产儿的诊治经过。该患儿胎龄26周+6,生后61 d不能脱离有创机械通气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入院诊断为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予适当限液、改善营养,糖皮质激素、抗解脲脲原体感染减轻肺实质病变,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最终拔除气管插管,无创机械通气逐渐降级,生后372 d(纠正胎龄9月6 d)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出院。出院3月余门诊随访,生长发育尚可,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的流速和吸氧浓度显著下调。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11个月,完全离氧,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康复训练中。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糖皮质激素类 解脲支原体 胃造口术 综合疗法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2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为探讨真菌败血症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生后7 d内收入中国25家三级医院NICU的24 731例早产儿的真菌败血症发生现况。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真菌败血症分为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分析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原。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预后。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44例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和288例无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真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4 731例早产儿中166例(0.7%)发生真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9.7±2.0)周,出生体重为(1 300±293)g,其中87.3%(145/166)为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均P<0.001)。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117/11 438)和2.0%(28/1 40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分别为1.3%(103/8 060)和1.7%(21/1 211)。3家NICU无真菌败血症发生,其余22家NICU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范围为0.7%(10/1 397)~2.9%(2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6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150例(90.4%),其中白色念珠菌有59例、非白念珠菌有91例,非白念珠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1例)为主。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整OR=1.52,95%CI 1.04~2.22,P=0.030)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调整OR=2.55,95%CI 1.12~5.80,P=0.025)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调整OR=2.50,95%CI 1.50~4.17,P<0.001)、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调整OR=1.05,95%CI 1.03~1.08,P<0.001)和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TPN)(调整OR=1.04,95%CI 1.02~1.06,P<0.001)均是发生真菌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国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主要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时间使用TPN可增加早产儿发生真菌败血症的风险。后续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婴儿,早产 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性沟通对急诊输液患者输液安全性,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输液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治疗性沟通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干预期间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疾病不确定性量表(MUI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性、应对方式以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最终收集109例患者完整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51%(109/126),其中研究组55例,对照组54例。研究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36%(9/55),低于对照组的29.63%(1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57,P<0.05)。2组患者干预前MUIS、MCMQ、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MUIS评分中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信息缺乏、复杂性维度得分分别为(17.76 ± 2.49)、(12.03 ± 2.51)、(11.82 ± 2.12)、(11.74 ± 2.24)分,低于对照组的(24.72 ± 2.94)、(16.31 ± 2.27)、(16.13 ± 2.51)、(15.39 ± 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346~-8.375,P<0.05);研究组患者MCMQ中面对得分(19.13 ± 2.62)分,高于对照组的(13.79 ± 1.96)分,回避和屈服得分分别为(8.71 ± 1.34)、(9.81 ± 1.17)分,低于对照组的(14.57 ± 1.93)、(15.12 ± 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2.031、-18.441、-17.875,P<0.05);研究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分别为(29.43 ± 3.62)、(27.67 ± 3.11)分,低于对照组的(37.44 ± 5.31)、(40.12 ± 4.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216、-15.821,P<0.05)。结论治疗性沟通可减少急诊输液的风险,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应对措施,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提高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护理 急诊 输液 治疗性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仰卧位对急诊留观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及舒适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留观病房收治的1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仰卧位及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良式仰卧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留观期间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压力性损伤风险评分评价情况、舒适状况评价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1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426,P<0.05);干预组患者压疮风险评分中的感觉、潮湿、活动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评分分别为(3.36 ± 0.59)、(2.92 ± 0.47)、(3.21 ± 0.52)、(2.61 ± 0.2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7 ± 0.51)、(2.24 ± 0.38)、(2.76 ± 0.44)、(2.04 ± 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74~9.96,P<0.01);干预组患者舒适状况评分中的生理、精神心理维度为(15.41 ± 2.49)、(27.26 ± 3.4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1.01 ± 1.97)、(22.14 ± 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46、8.21,P<0.05)。结论改良式仰卧体位护理方式可以降低急诊留观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情况,改善患者的舒适状况,适合在急诊留观患者中应用。

  • 标签: 急诊 留观患者 压力性损伤 体位 预防
  • 简介:摘要碳青霉烯类耐药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面临的严峻问题。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通过产生碳青霉烯酶,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绝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碳青霉烯酶根据Amber分类可分为A、B、D三类,不同碳青霉烯酶对特定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活性不同。目前,CRE在中国NICU住院新生儿中检出率高、病死率高、具有高度的传播性。CRE在新生儿的治疗非常困难,可选药物极其有限、药代/药效动力学数据匮乏、最佳剂量/用药间隔不确定、缺少联合用药研究等因素均给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成人和儿童中针对CRE主要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定/阿维巴坦、磷霉素、多黏菌素类、氨曲南等,但在新生儿中的使用鲜有研究。CRE一旦定植和感染,清除和治疗极其困难,因此在新生儿病房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减少CRE产生、遏制传播、降低感染率是应对CRE流行的最重要措施。

  • 标签: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感染 预防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BWS)的临床表现和分子诊断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期诊断BW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子诊断和是否合并其他先天疾病等。结果共纳入16例BWS新生儿,男9例,女7例,胎龄34~39周,出生体重2 412~4 275 g。巨舌(9/16)和脐膨出(8/16)为主要临床特征,出生体重大于均值2个标准差(12/16)为最常见的次要特征。根据欧洲BWS诊断评分标准:评分≥4分的10例患儿为临床诊断BWS;5例评分≥2分但<4分和1例评分1分(其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评分为4分)的患儿为临床疑似BWS病例。13例进行分子诊断:临床诊断中6例和疑似病例中5例基因检测证实为印迹控制区2甲基化信号减低,临床诊断中2例为印迹控制区1甲基化信号增高。合并房间隔缺损、脑损伤各5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脐带形态异常或脐血管异常各4例。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和分子诊断可在新生儿期及时发现并诊断BWS;BWS合并其他脏器异常比例高,确诊后有必要进行腹部超声、心脏超声、头颅MRI及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 标签: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婴儿,新生 分子诊断
  • 简介:摘要出血及血栓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新生儿中发生率更高,且与死亡及不良预后的增加显著相关。新生儿出凝血系统发育不成熟、颅内出血风险高等原因导致新生儿ECMO的抗凝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将对新生儿ECMO的抗凝管理进行综述。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婴儿,新生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总结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制订糖尿病足患者运动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苏格兰院际指南网、医脉通、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国际糖尿病联盟、美国糖尿病协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数据库和专业协会网站中有关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的证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由2~4名研究者对纳入的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汇总。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6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围绕糖尿病足患者运动评估、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运动安全5个方面共总结出17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糖尿病足患者运动管理的最佳证据,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糖尿病足患者全身及局部血管、神经病变,足溃疡等的严重程度制订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以保证患者运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足 运动治疗 循证护理 最佳证据
  • 简介: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 标签: 婴儿,新生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实践指南 解读
  • 简介:摘要早产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持续质量改进通过改变和优化临床实践,减少临床可避免的不良事件(如死亡或严重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显示,质量改进可降低早产儿严重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脑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疾病相关的病死率及疾病负担,是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救治质量的有效方法,已逐渐在发达国家临床上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国内NICU早产儿数量多,救治存活率已提高,但严重疾病发生率仍然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需要针对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NICU持续质量改进体系,以改善早产儿预后。本文对持续质量改进的产生、国外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学及效果,以及中国NICU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现状、挑战及展望进行综述。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质量改进 婴儿,早产 预后
  • 作者: 曹云 Lee Shoo K 周文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上海 20110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上海 20110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102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多伦多 M5S2E8
  • 简介:摘要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结论已成为医疗产品评审和监管的依据。不断更新迭代的诊疗技术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命其他阶段显著不同,早期高质量的临床管理对生命远期的影响极其深远,故需要通过真实世界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证据。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的多组学数据整合应用,探索实现新生儿期高质量医疗实践的最佳路径。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新生儿护理 临床研究 卫生保健质量 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患者的前列腺前脂肪垫(PAFP)中淋巴结及肿瘤转移情况,初步探讨PAFP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接受RP的287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7)岁(范围:42~8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为16.00(29.64)μg/L(范围:0.01~99.90 μg/L)。244例患者为局限性或局部晚期,43例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所有患者术中常规切除PAFP并单独病理学送检;PAFP切除范围:尾侧至前列腺尖部,头侧至膀胱颈,两侧至前列腺与盆内筋膜连接处。217例患者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所有PAFP病理标本均经泌尿系肿瘤亚专科的病理科医师阅片及报告。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287例患者中,23例(8.0%)PAFP存在淋巴结,11例(3.8%)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1例患者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而无其他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的PAFP存在脂肪结缔组织受侵。PAFP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M(IQR)]更高[48.2(73.0)μg/L比15.4(26.5)μg/L,Z=3.158,P=0.002],临床T分期和N分期更晚(Z=2.977,P=0.003;Z=2.780,P=0.005),术前Gleason评分更高(Z=2.205,P=0.027)。结论RP术中常规切除 PAFP并单独送病理学检查,可能检出更多的盆腔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可能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N分期。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前列腺前脂肪垫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的使用现状及单位间差异,为探讨输注合理性与规范性提供证据。方法基于CHNN大规模极早产儿队列数据库进行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生后24 h内收入CHNN 57家NICU治疗、出生胎龄<32周且接受完整治疗的6 598例早产儿。收集患儿一般情况,描述不同出生胎龄、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血小板、血浆、人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冷沉淀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使用率及次数。输注过至少1种非红细胞血制品即为输注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进行输注组和非输注组组间比较。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单位间输注率和单位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6 598例早产儿出生胎龄为30.0(28.7,31.0)周,出生体重为(1 353±312)g,女2 877例(43.6%)。2 816例(42.7%)早产儿为输注组,输注次数为3(1,6)次。与未输注组相比,输注组患儿出生胎龄更小(Z=17.62,P<0.01),出生体重更低(t=18.64,P<0.01),小于胎龄、多胎以及产房高级复苏比例均更高(χ²=31.06、12.82、287.52,均P<0.01),女婴比例以及本院出生比例则均更低(χ²=10.68、78.23,均P<0.01)。总研究人群中,使用率高的非红细胞血制品依次为白蛋白25.4%(1 674例)、人免疫球蛋白21.5%(1 417例)、血浆18.9%(1 245例)。901例超早产儿中,60.4%(544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4(2,8)次;5 697例极早产儿中,39.9%(2 272例)输注过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次数3(1,6)次。病情危重和非危重组中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分别达62.2%(1 693/2 723)和29.0%(1 123/3 875),输注次数分别为4(2,7)次和2(1,4)次。57家NICU中,调整与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相关的因素后,各单位间极早及超早产儿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²=153.48,P<0.01)。结论2019年中国NICU救治的极早及超早产儿中,接近半数曾接受非红细胞血制品输注,各单位非红细胞血制品使用率存在巨大差异。

  • 标签: 婴儿,早产 白蛋白类 免疫球蛋白类 血浆
  • 简介:摘要患儿 女,11日龄,因“发现全身皮疹11 d,气促1 d”2017年11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患儿出生当天全身散在红斑伴脓疱疹,病程中发现血性胸腔积液。基因检测提示存在IL36RN基因c.115+6T>C及c.140A>G杂合变异,诊断患儿为该基因导致的脓疱型银屑病14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出院预后及其3年变化趋势。方法应用“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所建立的早产儿前瞻性队列数据库的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25家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在出生7 d内入院的27 192例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并排除严重先天畸形者。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时间分组,计算不同出生胎龄住院早产儿出院时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采用Cochran-Armitage检验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分析3年间早产儿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年间早产儿出院预后的差异。结果27 192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1.3±2.0)周,出生体重(1 617±415)g。自动出院率9.5%(2 594/27 192),总病死率10.7%(2 907/27 192),完整治疗患儿病死率为4.7%(1 147/24 598),完整治疗患儿死亡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6.2%(6 452/24 59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6.0%(4 342/27 192)、败血症11.9%(3 225/27 192)、重度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6.8%(1 641/24 206)、确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6%(939/25 762)、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1.5%(214/13 868)。研究期间3年总病死率下降(P<0.001),败血症、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也均呈下降趋势(均P<0.001)。完整治疗存活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校正混淆因素后,研究第3年总死亡风险显著低于第1年(调整OR=0.62,95%CI 0.55~0.69,P<0.001),完整治疗患儿死亡或主要并发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风险也均低(均P<0.05)。结论2015—2018年NICU住院早产儿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呈现降低趋势,但死亡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需持续开展针对性质量改进,进一步提高救治质量、改善早产儿预后。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 婴儿,早产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