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CSF)α-突触核蛋白(α-syn)浓度预测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择期硬膜外-脊椎联合麻醉手术患者1 000例,选择L3,4间隙进行穿刺,到达蛛网膜下腔后,取CSF 2 ml,采用ELISA法测定CSF α-syn、β-淀粉样蛋白(Aβ)40、Aβ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记录不同年龄段患者CSF α-syn浓度和POD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并以年龄、ASA分级、受教育程度、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5个匹配变量进行频率匹配(1∶1)。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41例患者,POD发生率为15.0%。匹配后POD组126例,非POD组126例。随着年龄增长,CSF α-syn浓度及POD发生率逐渐升高(P<0.05)。与非POD组比较,POD组CSF α-syn、T-tau、P-tau浓度升高,Aβ40、Aβ42浓度降低,Aβ40/P-tau、Aβ42/P-tau、Aβ42/Aβ40、P-tau/T-tau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CSF α-syn、p-tau、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CSF Aβ40、Aβ42浓度升高,Aβ40/P-tau、Aβ42/P-tau升高为POD的保护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SF α-syn浓度与Aβ40、Aβ42浓度呈负相关,与P-tau、T-tau浓度呈正相关(P<0.05)。CSF α-syn浓度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5,Youden指数为0.664,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6.36%(P<0.001)。结论CSF α-syn浓度与POD发生相关,其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

  • 标签: α-突触核蛋白 谵妄 脑脊髓液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脊液神经损伤相关蛋白水平预测患者术后谵妄(POD)的价值。方法选取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 000例,性别不限,年龄4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1 d时的MMSE评分>24分。麻醉前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样,检测血浆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浓度。脊椎-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后,取脑脊液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α-syn)、β淀粉样蛋白1-40(Aβ1-40)、Aβ1-42、总Tau蛋白(t-Tau)、磷酸化Tau蛋白(p-Tau)、颗粒蛋白前体(PGRN)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的浓度。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POD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964例患者,其中108例发生POD,发生率为11.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和脑脊液α-syn浓度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脑脊液PGRN浓度和Aβ1-42/p-Tau降低是POD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α-syn浓度(AUC 0.693,95%CI 0.634~0.748,灵敏度57.41%,特异度82.10%,约登指数0.3951)、PGRN浓度(AUC 0.695,95%CI 0.637~0.750,灵敏度59.26%,特异度80.86%,约登指数0.4012)和Aβ1-42/p-Tau(AUC 0.635,95%CI 0.574~0.692,灵敏度93.52%,特异度30.25%,约登指数0.2377)均可预测POD的发生。结论脑脊液PGRN、α-syn浓度和Aβ1-42/p-Tau均可预测患者POD的发生。

  • 标签: 谵妄 脑脊髓液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定量联合定性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侵袭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胸科医院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且三维CT表现为pGGN的191例患者(196个病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96个病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浸润腺癌(MIA)组(n=128)和浸润性腺癌(IAC)组(n=68)。CT评价的定量参数包括结节最长径、结节体积、平均CT值及质量,定性参数包括血管异常征、空气支气管异常征、分叶征、空泡征、胸膜牵拉征、瘤肺界面模糊征。两组间定量参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定性参数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单因素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IAC组的独立预测因子及预测概率值,通过ROC曲线比较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概率值与各单因素参数预测IAC的效能。结果AAH+AIS+MIA和IAC组间结节最长径分别为0.92(0.77,1.14)、1.41(1.12,1.93)cm(Z=-7.366,P<0.001),结节体积分别为0.31(0.20,0.53)、0.88(0.41,2.00)cm3(Z=-6.254,P<0.001),结节平均CT值分别为-571.5(-637.2,-477.0)、-418.1(-532.4,-338.5)HU(Z=-5.882,P<0.001),结节质量分别为0.14(0.09,0.25)、0.42(0.26.1.21)g(Z=-7.438,P<0.001),血管异常征分别为23、49个(χ²=55.906,P<0.001),空气支气管异常征分别为13、30个(χ²=29.908,P<0.001),胸膜牵拉征分别为39、32个(χ²=5.291,P=0.02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结节最长径、结节平均CT值、血管异常征及空气支气管异常征是IAC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优势比(95%CI)分别为10.624(1.275~88.522)、1.004(1.000~1.008)、3.424(1.458~8.043)、2.993(1.114~8.043)。ROC曲线结果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99,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711, 结果均优于各单因素参数。结论三维CT定量联合定性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GGN的侵袭程度。

  • 标签: 肺肿瘤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食管切除术是治疗食管癌的基石,作为食管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肺部并发症被认为是预测患者预后最重要的因素,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在食管癌术后有着重要意义。术后肺部并发症一直是食管切除术的研究热点,近期国内专家共识的发表规范了术后肺炎的诊疗措施,但关于肺炎的定义目前仍未得到统一,同时外科新技术的普及仍面临挑战。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iley、Sciencedirect、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回顾以往食管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和指南,进行归纳和总结,从术前状态、手术因素和术后管理3方面阐述食管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 肺部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肝胆胰腺外科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685例,性别不限,年龄65~90岁,ASA分级Ⅰ~Ⅳ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于术后1~7 d(或出院前)随访,记录POD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训练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POD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验证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评估POD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最终共纳入653例患者,有13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ASA分级高、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低、合并糖尿病、受教育年限低、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高、麻醉时间长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高是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POD风险预测模型,训练集AUC为0.981,约登指数为0.881,灵敏度为95.95%,特异度为92.92%;验证集AUC为0.939,约登指数为0.795,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85.09%。结论基于年龄、ASA分级、糖尿病病史、受教育年限、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麻醉时间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建立的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PO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老年人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患者131I核素治疗所需给药剂量,为患者计算个性化治疗剂量方案。方法从上海多家医学院核医学科收集接受放射性碘治疗的甲亢患者完整的病例资料,包括病史、检查结果、治疗过程等。随后建立预测模型,先以小样本数据比较BP神经网络,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3种模型的预测结果,选择最优模型对给药剂量进行预测,最后测试模型精准度。结果以小样本构建的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SVM模型预测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53%,7.09%,9.64%,比较后选择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30例数据对BP神经网络进行验证计算,预测结果的平均误差为7.22%,均方误差为0.053,最小误差为0.57%,最大误差为13.78%。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为需要放射性碘治疗的甲亢患者提供给药剂量参考,减少患者剂量过量所致放射性损伤的可能或剂量不足所致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 标签: 甲状腺机能亢进 131I治疗 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价值创造,员工劳动价值的体现需要有平台来实现,企业就是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满足员工需求,体现员工的价值创造,首先认识员工价值贡献的差异化,采用“双赢思维”多措并举,通过多渠道的激励方式,使员工的价值创造发挥到最大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员工还需要增强自身“危机感”,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技能,挑战自我,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脚步,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而努力工作,由此看出员工价值的体现,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价值 双赢思维 需求 贡献差异化 激励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常规生化指标水平对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预后临床状况是否良好分为观察组103例和对照组97例,同时选取健康者80名作为健康组进行比较。分别测定三组研究对象的血糖、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血脂浓度、尿酸浓度高于观察组和健康组,观察组LDL-C浓度高于健康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血糖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急性脑出血不良的因素有血脂、尿酸、血糖浓度的偏高,改善这三类生化指标的浓度是改善急性脑出血预后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脑出血急性期 血糖 尿酸 血脂 预后
  • 作者: 王彬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4-03-08
  • 机构:北部战区总医院   沈阳 1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的人性化护理应用进行深度探讨。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期间在医院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80名老年人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地把他们划分成两组,一组是对照组,另一组是观察组,每组各40名。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较为理想,术后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明显,可预防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老年下肢骨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超敏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联合测定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组为我院 32例健康新生儿,败血症组为 56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对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前后的败血症组新生儿分别进行降钙素原,超敏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检测,比较其结果并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降钙素原,超敏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度。结果 败血症组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败血症组经治疗后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水平均显示下降。单项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低,联合二、三项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结论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及脂质运载蛋白 2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联合二、三项指标有较高的检出率。

  • 标签: 新生儿败血症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脂质运载蛋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