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此次采取随机盲选分组法,对我院在2023年1-12月收治的66例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分为2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延续性护理,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老年前列腺增生症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老年前列腺增生症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部队训练中最常见训练伤的处理与护理干预研究。方法:2023年1月-2023年12月,选取200例部队参训官兵,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训练伤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训练伤发生机率的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P<0.05。结论:综合护理下有助于预防部队训练中出现受伤的情况。

  • 标签: 部队 训练伤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在心血管内科接受护理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患者中,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10%,而对照组的患者中,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为3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具有显著影响,能够显著降低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心血管内科 不安全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根因分析法的手术室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9-2023.3期间在我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71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85例,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和观察组(86例,进行根因分析法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的手术室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干预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 标签: 根因分析法 手术室护理 髋关节置换手术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娩球和自由体位助产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接收的84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参比组、试验组各有42例,分别予以参比组、试验组常规助产护理、分娩球和自由体位助产护理。将两组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以及分娩情况进行比对。结果:相较于参比组,试验组阴道分娩率更高,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更短,NRS评分更低,产后2h出血量更少,Apgar评分更高(P<0.05)。结论:予以初产妇分娩球和自由体位助产护理利于其自然分娩,并可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疼痛,确保母婴安全,可予以推广。

  • 标签: 分娩球 自由体位助产护理 初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门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3年5月,入组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3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门诊护理干预,对比孕妇入组时、分娩时血糖与体质量指标的差异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分娩时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低于入组是;体质量较入组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门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孕妇的血糖水平,改善孕妇的体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妊娠期 糖耐量异常 孕妇 门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三甲医院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深入探讨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医院腐败问题防范中的应用现状。针对三甲医院腐败问题的特点和挑战,本研究提出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腐败问题防范中的策略与方法。通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深入探讨了三甲医院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腐败问题防范中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案例,并总结了有效的防范措施。本研究对于提升三甲医院腐败问题防范能力,提高医院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的结果和方法对于其他医院和相关机构在腐败问题防范方面的借鉴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三甲医院 腐败问题 数字化技术 信息化技术 智能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接诊的64例心悸患者(中医证型为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中,数字表随机抽选划分对照组(32例,西药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2例,使用炙甘草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恢复情况。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悸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搏次数治疗后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 标签: 炙甘草汤 心悸症状 早搏次数
  • 简介:摘要:微创是现代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腹腔镜是外科领域最具有重要意义的微创技术,近年来,借助腹腔境来研究切除子宫后,宫内膜异发的研究许多,因此我们从异位症发生概率来进行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康复护理中康复护理模式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入院接受治疗并处于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中选出64例,以不同康复护理方法分为32例对照组与32例观察组,前者采用传统康复护理法,后者以康复护理模式为主,对两组患者后遗症率、负性情绪加以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脑卒中后遗症率为3.13%、1.77%;抑郁情绪(31.01±0.83)分、(44.75±2.57)分,焦虑情绪(30.35±0.78)分、(42.78±1.32)分,组间数据比对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中,康复护理模式具备突出效果,有利于降低后遗症率,促使患者在积极心态下,改善神经功能损伤与运动能力,应当扩大此种模式应用范围。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模式 传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筛选5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时间线:2022年1月-2022年12月,纳入观察组,同时筛选同时期的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对两组开展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观察检验结果,计算诊断结果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全血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结果相比对照组差异较大,统计差值显著(P<0.05)。观察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对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精准度较高,可以为病症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有助于疾病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疾病诊断 全血C反应蛋白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筛选50例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时间线:2022年1月-2022年12月,纳入观察组,同时筛选同时期的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对两组开展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观察检验结果,计算诊断结果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全血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结果相比对照组差异较大,统计差值显著(P<0.05)。观察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对于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诊断精准度较高,可以为病症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有助于疾病治疗,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疾病诊断 全血C反应蛋白 血常规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血管性认知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亚型,其发病率高,病因异质性大。随着多模态影像学、微量组学研究深入,越来越多与PSCI发生、进展密切相关的标志物被发掘,为建立早期预测和疾病预后模型提供了可能。本文对PSCI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包括神经影像学改变、基因多态性以及血液和脑脊液中与代谢和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PSCI相关标志物较多,其预测和诊断价值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量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验证,因此迫切需要优质纵向队列,充分挖掘可能的影像标志物和生物标志物,建立适合国人的预测PSCI发生和预后的模型。

  • 标签: 卒中后认知障碍 预测 标志物 神经影像 基因 代谢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临床护士睡眠质量与情绪状态、工作疲溃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临床护士89例为对象,均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士睡眠质量与情绪状态、工作疲溃感。结果所有护士的睡眠质量评分、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工作疲溃感评分与常模比较,差异P

  • 标签: 职业意外伤害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护士 睡眠质量 工作疲溃感 情绪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白癜风患者应用中波紫外线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本院中波紫外线治疗的80例白癜风患者(2021年12月~2022年5月),随机分为照射常护组和针个干预组,各40例。照射常护组根据照射治疗常规护理,针个干预组增加个体化措施,对比两组皮损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针个干预组治疗后皮损面积(1.83±0.86cm²)显著低于照射常护组(3.25±1.13cm²),总有效率(95.00%,38/40)显著高于照射常护组(75.00%,30/40)(P

  • 标签: 白癜风 中波紫外线 疗效 护理 皮损 红斑瘙痒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手术标本管理及送检的操作规范,以防止手术标本丢失、错误送检等。分析手术病理标本送检质量改进项目缺陷,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手术病理标本送检质量改进项目缺陷是:手术医生未在His系统下组织病理学检查医嘱、病理申请单与标本袋信息不符合、病理申请单填写有漏项、未填写《病理标本送检登记本》、甲醛固定不符合规范。因此需加强对年轻医生送检手术标本的培训,加强巡回护士对标本送检的监督,制定手术病理标本送检流程图,加强医护人员对手术标本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手术标本质量改进项目的持续改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67个中原地区DMD家系的产前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DMD产前诊断的策略。方法收集67例DMD产前诊断家系病例,综合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Sanger测序技术明确家系先证者和孕妇的基因诊断,并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诊断结果用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验证。结果67个DMD家系中,DMD基因大片段缺失、重复、微小变异分别为73.13%(49/67)、10.45%(7/67)和16.42%(11/67),其中缺失热点区域为第45~52外显子。11例微小变异中,4例变异未见报道过。67位先证者母亲中28位未携带DMD基因变异,新发变异率为41.80%,其中27例为大片段缺失新发变异。37例携带者孕妇的产前诊断中,10例胎儿为男性患者,7例胎儿为女性携带者。结论在DMD的产前诊断中,除检测家系中已知致病变异外,还应排除胎儿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可能。未携带DMD基因变异的先证者母亲也应进行产前诊断以排除生殖腺嵌合体可能。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 产前诊断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眼控制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塑形镜24个月的137例近视眼儿童的资料,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选取其中91例为建模组[男性53例,女性38例;年龄(11.24±1.69)岁],其余46例为验证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11.09±1.66)岁]。记录戴镜前的情况,包括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瞳孔面积及角膜形态学参数,并测量角膜塑形镜偏心及戴镜前和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分析建模组儿童基线情况和戴镜稳定后的变化与戴镜24个月后眼轴长度变化的关系并构建回归方程,将验证组相关因素导入回归方程中计算期戴镜后24个月的眼轴长度,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戴镜前和戴镜后24个月,建模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5.16±0.90)和(25.56±082)mm(t=-10.12,P<0.001),验证组分别为(25.29±0.71)和(25.6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2,-8.79;均P<0.001)。戴镜24个月后眼轴长度变化量与基线年龄(r=-0.37,P<0.001)、基线等效球镜度数(r=0.31,P=0.003)、偏心距离(r=-0.35,P=0.001)和瞳孔面积(r=-0.26,P=0.013)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年龄(β=-0.056,P=0.001)、偏心距离(β=-0.315,P=0.001)、瞳孔面积(β=-0.009,P=0.004)、基线等效球镜度数(β=0.054,P=0.021)均与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变化有关,构建回归方程y=1.609-0.056a-0.315b-0.009c+0.054d(y为眼轴变化,a为基线年龄,b为偏心距离,c为瞳孔面积,d为基线等效球镜度数;R2=0.31)。将验证组对应参数导入方程,得到戴镜24个月眼轴长度变化量为(0.40±0.20)mm,与实际眼轴长度变化量(0.40±0.32)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71)。结论近视眼儿童的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瞳孔面积以及戴镜稳定后的偏心距离对其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近视眼控制效果影响较大,可以通过这些因素预测戴镜后的近视眼控制效果。

  • 标签: 近视 接触镜 轴长度,眼 影响因素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出现行为精神症状(BPSD)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6月1日—2022年3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性疾病科门诊11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BPSD分为BPSD组(85例)和对照组(31例)。采用假设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入组年龄、体质指数、受教育年限,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量表、微型营养评定(MNA)量表和照料者负担(CBI)量表评分的差异。将假设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AD患者出现BPSD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入组年龄、体质指数、受教育年限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PSD组患者MMSE、MN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6.24±7.52)比(20.81±5.09)分、(21.62±3.75)比(24.87±2.89)分](均P<0.001),ADL、C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9.00(22.00,38.50)比22.00(20.00,25.00)分、25.00(12.50,411.00)比3.00(0.00,11.00)分](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A评分降低(OR=0.762,95%CI:0.631~0.922;P=0.005)和CBI评分升高(OR=1.077,95%CI:1.029~1.128;P=0.002)是AD患者出现BPSD的危险因素。结论营养不良或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照料者负担重是AD患者出现BPSD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行为精神症状 影响因素 营养不良 照料者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与质量控制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间接收的就诊患者中,选取220例就诊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流程,实验组采用预检分诊护理流程。结果:在各项质量控制效果方面,实验组在分组准确率、救治成功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在候诊用时、确诊用时方面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满意度99.09%,对照组满意度88.18%,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中,应用预检分诊护理流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急诊 预检分诊护理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