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置管部位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颈胸段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比较。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51例患者,年龄36~98岁,性别不限,按植入电极不同部位分为背根神经电刺激(DNRS)组和脊髓背柱电刺激(DCS)组,DNRS组25例,DCS组26例,均采用频率小于300 Hz,脉宽60~360 μs的低频电脉冲模式,电压根据患者主诉调节。于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 d(T2)、7 d(T3)、1个月(T4)、2个月(T5)、3个月(T6)时采用数字等级评分法(NRS)、睡眠质量评分(QS)、总有效率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于患者术前(T0)、术后1个月(T4)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并记录术后患者电极程控次数,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与T0相比,两种术式T1~T6时患者的NRS、QS、HADS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01);两组间各时点NRS、QS、HA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NRS组术后各时点总有效率分别为80%(20/25例)、76%(19/25例)、76%(19/25例)、80%(20/25例)、64%(16/25例)、60%(15/25例),DCS组治术后各时点总有效率分别为65%(17/26例),81%(21/26例),77%(20/26例),73%(19/26例),62%(16/26例),58%(15/26例);两组间各时点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0.679、0.938、0.560、0.856、0.867,均>0.05);DNRS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程控次数较DCS组低[(3.8±1.9)<(5.9±1.5),t=4.29,P<0.001]。结论短时程背根神经电刺激和脊髓背柱电刺激都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但背根神经电刺激具有电刺激覆盖范围精准稳定、程控次数少的优点。

  • 标签: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短时程脊髓电刺 背根神经电刺激 脊髓背柱电刺激 程控次数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与疗效评定中国量表。方法1.制定暂定版量表:根据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临床特征及目前国际常用的疼痛诊断量表,结合我国疼痛临床的实际情况,制定量表的初稿,经专家组审议和预调查修订后形成暂定版量表;2.暂定版量表的验证:从国内8个研究中心随机调研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118例,非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112例;3.量表的效度(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包括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的检验,并行诊断性评价。结果暂定版量表的效信度良好,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59.481%,各条目因子载荷介于0.407与0.739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建构的模型拟合相关参数良好:χ2/df为1.760,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为0.058,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01,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868,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0,增量拟合指数(IFI)为0.922,Tucker-Lewis指数(TLI)为0.904;AUC值为0.773,敏感度为85.6%,特异度为63.4%,截断值为66.5。结论本研究制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与疗效评定中国量表效信度良好,量表结构稳定,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痛 量表 中国版 制定 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并接受PBC治疗的19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根据2015年制定的《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BC治疗;(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2)病历记录不完整、出院后随访丢失。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面部单纯疱疹分为疱疹组和非疱疹组,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ASA分级、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口服药物种类、术前数字等级评分(NRS评分)、患侧、累及神经分支、血液检验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CD4+和CD8+计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手术操作时间、球囊持续压迫时间、注射造影剂容积、全麻机械通气时间、术后NRS评分多方面进行比较。采用单变量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然后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与PBC术后面部单纯疱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81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其中49例(27.1%)术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132例(72.9%)未发生单纯疱疹感染。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70,95%CI=1.064~1.287,P=0.001)、女性(OR=8.030,95%CI=1.461~44.150,P=0.017)、病程(OR=1.363,95%CI=1.188~1.465,P<0.001)、CD4+计数下降(OR=0.879,95%CI=0.783~0.987,P=0.029)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相关。结论年龄、女性、病程、CD4+计数下降是PBC术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单纯疱疹 危险因素 球囊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中不同压迫时长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PBC治疗的PTN患者59例,性别、年龄不限。按术中球囊压迫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3组:A组压迫120 s,B组压迫150 s,C组压迫180 s。记录3组患者病史信息,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 h并发症(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和咬肌无力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时,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及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 h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较高(P均<0.05);与术后24 h相比,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咬肌功能大多数可恢复至正常,中重度面部麻木的患者比例也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BC术中不同压迫时长均能有效治疗PTN,且6个月内疗效相当,但压迫120 s既能保证治疗有效,又能减少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压迫时间,球囊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实习带教中教学方式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更快、更好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的能力,以及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今医学院校实践阶段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疼痛学科,是一门刚刚起步的学科,综合性较强,涉及临床及基础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因此,由于由于疼痛学科的“新”,导致其之前的教学经验不足,由于其“综合性强”的特点,导致其整体教学思路比较难梳理,容易造成同学们“摸不着头绪”的不良学习效果,因此疼痛学科教学难度较大。本文旨在探讨借助网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采用图片绘制及视频制作等图文并茂的手段,来对疼痛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讲解的优势,以及其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增加课堂活跃氛围等效果,从而提高疼痛学科的临床教学质量。

  • 标签: 多媒体 疼痛学科 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