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其机体对营养物质处于高代谢高分解情况,且大多患者意识不够清楚,无法自主补充营养,因此在治疗中经常需要接受早期场内营养支持,以此对其营养状态进行改善。但是由于患者在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以出现多种不良状况,如果不对此展开对症处理,不但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也会对其病情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其早期肠内营养展开护理,以确保其病情顺利康复。本文分析了此类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中接受护理的必要性,并对护理措施作出阐述。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重症颅脑损伤 护理措施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综合护理为研究对象,探讨此种护理模式应用于ICU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选择80例,术后均在ICU接受康复护理,患者被随机为两个小组——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则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个小组的“SAS、SD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P值与0.05的大小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对于ICU脑出血术后患者来说,在术后护理中选择综合模式的效果要优于常规模式,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也更高一点,此种模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推广。

  • 标签: 脑出血 ICU 术后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以早期康复护理为研究对象,探究此种模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所收治的患者中选择80例,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中——实验组、对照组,两组人数相等,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按照本次研究选择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对比两个小组的ADL、NDS与HAMD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P值与0.05的大小关系来确定数据对比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而NDS与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几类不良反应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模式来说,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一定优越性,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缓解不良情绪,可以考虑将此种模式应用于那些出现类似情况的患者的术后护理中。

  • 标签: 重症颅脑损伤 早期康复护理 术后肢体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以循证护理为研究对象,探究此种护理模式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1月-12月所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选取200例,患者发病均很严重,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实验组、对照组,两个小组的人数相等,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将会接受常规护理,按照循证护理模式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干预,对比两个小组的不良反应以及死亡情况,在离院一个月后对比两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根据P、0.05的大小关系来确定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以及死亡人数均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 相比于常规护理模式来说,循证护理具有一定优越性,此种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考虑到了疾病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重型 颅脑损伤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选择口腔综合护理干预为研究对象,探究此种模式针对儿童龋齿的预防效果;方法:从我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龋齿患儿中选取100例,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实验组、对照组,两组人数相等,对照组患儿将会接受常规护理,选择综合口腔护理对实验组患儿进行干预,将两个小组的龋齿发生率以及平均龋面面积作为观察指标,对比P值、0.05的大小来确定数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一个护理周期过后,实验组的龋齿发生情况好于对照组,对照组的平均龋面面积高于实验组,P值小于0.05:结论: 针对龋齿患儿实施综合口腔护理干预时,患儿与家属的满意度都是比较高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更加懂得正确护理牙齿的重要性,此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成人口腔治疗中。

  • 标签: 儿童 龋齿 综合口腔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的人机协调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的16例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先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后NAVA模式,或者先NAVA模式后PS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每种模式下均通气24 h。每隔8 h记录每分钟误触发、无效触发、双触发、触发延迟、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的次数及人机异步时间(触发延迟时间、吸呼切换提前时间、吸呼切换延迟时间),共记录3 min。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每种异步类型的平均每分钟异步次数、每种异步类型的异步指数(AI)、总AI、异步时间、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参数变异系数(CV%)。结果在NAVA模式下,误触发次数/指数、无效触发次数/指数、触发延迟次数/指数、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指数、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指数均显著低于PSV模式〔误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00)比0.00(0.00,0.58),误触发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33)比1.00(0.33,2.17),无效触发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触发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58)比0.67(0.33,1.58),触发延迟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次/min):0.00(0.00,0.33)比0.33(0.08,1.00),吸呼切换提前指数:0.00(0.00,0.01)比0.02(0.00,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00)比1.17(0.00,4.83),吸呼切换延迟指数:0.00(0.00,0.00)比0.07(0.00,0.25),均P<0.05〕,但双触发次数/指数显著多于PSV模式 〔次数(次/min):1.00 (0.33,2.00)比0.00 (0.00,0.00),指数:0.04 (0.02,0.11)比0.00 (0.00,0.00),均P<0.05〕;NAVA模式下总AI显著低于PSV模式 〔0.08 (0.04,0.14)比0.22 (0.18,0.46),P<0.01〕,且总AI>0.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SV模式〔37.50%(6/16)比93.75%(15/16),P<0.01〕。两种模式在人机异步时间和动脉血气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AVA模式较PSV模式存在更为显著的气道峰压(Ppeak)变异性和呼出潮气量(VTe)变异性 〔Ppeak变异系数(CV%):11.25 (7.12,15.17)%比0.00 (0.00,2.82)%,VTe CV%:(8.93±5.53)%比(4.71±2.61)%,均P<0.05〕。结论与PS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够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通过总体减少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降低人机AI,减少严重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人机协调性。NAVA与PSV模式能达到相同的气体交换效果,同时NAVA模式在避免通气支持不足或过度、膈肌保护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 标签: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气管切开 人机协调 膈肌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