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鸡颈总动脉管吻合模型的设计建立及对显微外科初学者血管吻合练习的训练效果。方法采用市场购买的50个长约10 cm的新鲜完整鸡颈,镜下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颈总动脉,同时测量血管长度与口径,剪断颈总动脉后对断端行端-端吻合,共计500支。每100个吻合口记为一组,分A、B、C、D、E共5组,记录单个血管断端吻合所用时间,统计每一组所用时间平均值,通过管腔内注射甲紫溶液检查血管吻合口通畅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组实验中测量左、右侧颈总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动脉长度为(9.57±0.28) cm,右侧动脉长度为(9.61±0.27) cm,t=0.779,P>0.05];左、右侧头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2±0.08) mm,右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3±0.07) mm,t=0.265,P>0.05];左、右侧尾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1±0.08) mm,右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0±0.06) mm,t=0.063,P>0.05]。A~E组单个吻合用时分别为(14.36±0.60)、(12.57±0.71)、(10.07±0.65)、(8.44±0.52)、(6.27±0.74) min,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F=243.978,P<0.05);A、B组,B、C组,C、D组,D、E组分别比较(t=6.053、8.209、6.178、7.543,P均<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鸡颈总动脉管吻合模型血管口径粗大,模型制备简单,容易暴露,血管吻合训练效果显著,是学习血管吻合技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模拟训练 颈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2趾胫侧趾背动脉皮瓣(简称趾背动脉皮瓣)与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皮瓣(简称趾底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皮瓣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趾背动脉皮瓣组(12例)和趾底动脉皮瓣组(15例)。趾背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趾底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1.3 cm~2.6 cm×1.8 cm,对皮瓣供区创面行同侧小腿内侧全厚皮片移植,将皮片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患者皮瓣动脉口径、皮瓣切取时间及术后2周皮瓣成活情况与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记录患者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AM)及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第2趾供区与手指受区瘢痕情况进行评分,采用Michigan手概况问卷(MHQ)中的外观与自我满意度2个子量表对患指进行评价。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趾背动脉皮瓣组患者皮瓣动脉口径为0.35~0.80(0.56±0.14)mm、皮瓣切取时间为(14.0±2.7)min,均明显短于趾底动脉皮瓣组的0.80~1.35(1.02±0.16)mm、(19.7±3.4)min(t值分别为7.81、4.79,P<0.01)。术后2周,2组患者受区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皮瓣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2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的皮瓣移植处两点辨别觉距离、指关节TAM、第2趾供区和手指受区瘢痕的VSS评分及患指MHQ中外观与自我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趾底动脉皮瓣,趾背动脉皮瓣解剖层次浅,手术切取皮瓣时间短,能够保留趾底固有动脉与趾底固有神经,减少供区的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 软组织缺损 趾背动脉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