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鸡颈总动脉管吻合模型的设计建立及对显微外科初学者血管吻合练习的训练效果。方法采用市场购买的50个长约10 cm的新鲜完整鸡颈,镜下分离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颈总动脉,同时测量血管长度与口径,剪断颈总动脉后对断端行端-端吻合,共计500支。每100个吻合口记为一组,分A、B、C、D、E共5组,记录单个血管断端吻合所用时间,统计每一组所用时间平均值,通过管腔内注射甲紫溶液检查血管吻合口通畅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本组实验中测量左、右侧颈总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动脉长度为(9.57±0.28) cm,右侧动脉长度为(9.61±0.27) cm,t=0.779,P>0.05];左、右侧头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2±0.08) mm,右侧头端动脉口径为(1.13±0.07) mm,t=0.265,P>0.05];左、右侧尾端动脉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1±0.08) mm,右侧尾端动脉口径为(0.70±0.06) mm,t=0.063,P>0.05]。A~E组单个吻合用时分别为(14.36±0.60)、(12.57±0.71)、(10.07±0.65)、(8.44±0.52)、(6.27±0.74) min,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F=243.978,P<0.05);A、B组,B、C组,C、D组,D、E组分别比较(t=6.053、8.209、6.178、7.543,P均<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鸡颈总动脉管吻合模型血管口径粗大,模型制备简单,容易暴露,血管吻合训练效果显著,是学习血管吻合技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显微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模拟训练 颈总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CBT)患者血压变异与CBT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为临床上CBT患者围术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BT手术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BT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分成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术前动态血压血压变异两组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系分析研究血压变异相关指标与CBT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CBT患者中有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组),且并发症组患者年龄较无并发症组大[(52.3±11.3)岁 比(39.4±10.5)岁,P<0.01]。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并发症组24 h收缩压变异(24 h SSD)及夜间收缩压变异(nSSD)较并发症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0.23±1.75)mmHg 比(14.24±3.53)mmHg,t=4.52,P<0.01;(8.45±1.92)mmHg 比(13.15±3.24)mmHg,t=5.24,P<0.01]。24 h SSD与术中失血量及手术时间呈正相关性(均P<0.01)。结论CBT患者血压变异可能与围术期并发症一定关联,加强24 h SSD及nSSD这两个血压变异性指标的监控,可以为CBT术前血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血压变异 颈动脉体瘤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 围术期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支定位78条穿支,实际切取67条穿支。根据术中实际穿支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双叶皮瓣 修复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糖尿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抽选我院 6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甲组,同期选取 6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给予两组患者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甲组患者 IMT、 Ep与 β、 AC几个参数值同乙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较好反映出临床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 弹性 高频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 T2DM患者应用颈动脉 CDU检查,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7年 12月 -2019年 11月,在我行院颈动脉 CDU 检查的 80例 T2DM患者,根据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将其中 38例微量蛋白尿患者作为研究组,将 42例无蛋白尿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 IMT、 UAE及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颈动脉 IMT、 UAE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P < 0.05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颈动脉 IMT与 UAE 水平存在正相关( P < 0.05 );研究组患者粥样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对 T2DM 患者进行颈动脉 CDU检查可判断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 标签: 颈动脉 多普勒超声 糖尿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足踝外科收治1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例,年龄16~53岁。术前于患趾同侧小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腓浅动脉穿支穿出点并于体表标记。手术于脊椎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扩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2.5 cm~12.0 cm×3.0 cm。根据创面的大小、形状,以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向胫侧平移2 cm为皮瓣轴心线,以轴心线中点附近穿支穿出点为中心,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5.0 cm×3.0 cm~13.0 cm×4.0 cm,游离蒂部时切取部分深筋膜。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穿支数目、类型及皮瓣切取时间,测量穿支血管蒂长度及穿支直径。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供受区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随访记录皮瓣的色泽、质地、弹性,患者站立及行走功能,供区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的满意度。末次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并计算优良率。结果术中共探及腓浅动脉穿支13条,均为肌间隔穿支,穿支直径0.3~0.5 mm;血管蒂长度2~5 cm。皮瓣切取时间11~26 min。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后9~18 d,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随访6~1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11例患者外形无明显臃肿,另外2例患者因外观臃肿,Ⅱ期行皮瓣修薄整形;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站立功能;供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对供受区恢复情况表示满意。末次随访,皮瓣感觉功能评定为S3级者2例、S2级者9例、S1级者2例;患肢功能评定为优者7例、良者6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解剖较为恒定,皮瓣薄且耐磨,皮瓣切取后供区损伤小,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拇趾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拇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创伤和损伤 拇趾 腓浅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互联网+医生的慢病管理模式展开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某社区医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患者,选取时间跨度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将其划分为两个不同组别,即参照组(n=35)与实验组(n=35),其中,参照组运用常规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实验组运用互联网+医生慢病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运用不同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干预依从性97.14%(34/35),相较于参照组80.00%(28/35)明显偏高,组间对比呈P<0.05有意义。结论:在社区高血压护理干预中,运用互联网+医生的慢病管理模式,能强化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使患者的血压保持平稳。

  • 标签: 互联网+医生 社区高血压 慢病管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模式家庭无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6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甲组患者带机总时间约10-12h,其他时间进行锻炼,乙组患者带机总时间约20-22h,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患者总有效率78.95%低于甲组94.74%,差异统计学意义(X2=4.145,P<0.05)。结论患者定时、规律的应用家庭无呼吸机联合锻炼,患者临床疗效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家庭无创呼吸机 慢阻肺 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发现穿支偏细,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继续向上延长切口,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并调整皮瓣设计,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20~65岁,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足踝部创面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1例皮瓣发生动脉危象,行血栓取出术、剪除损伤段血管重新吻合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13例术后随访6~20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较好,供区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结果:优4例,良7例,可2例。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术中穿支解剖简单,供区相对隐蔽,可作为传统股前外侧皮瓣的有益补充。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横支 旋股外侧动脉 四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级命名法在旋股外侧动脉(LCFA)主要分支命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解剖37具69侧成人防腐下肢标本,观察LCFA的起源以及其主要分支数目、口径、长度、走行分布等情况。使用三级命名法对主要分支进行命名并分析主要分支间关系。结果69侧LCFA起源于股深动脉64侧(92.8%)、股动脉5侧(7.2%)。按照三级法对69侧下肢标本的LCFA各主要分支进行命名:65侧(94.2%)出现斜向上走行的升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17 ± 0.42)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3.21 ± 0.91)cm;65侧(94.2%)出现近乎水平走行的横支共65支,其起始处外径(1.00 ± 0.51)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2.9 ± 1.1)cm;66侧(95.7%)出现斜向下走行的斜支共78支,其中12侧(17.4%)为双斜支,其起始处外径(0.94 ± 0.48)mm,自发出位置至入肌长度(4.6 ± 2.4)cm;69侧(100.0%)出现近乎垂直走行的降支共72支,其中4侧(5.8%)为双降支,其起始处外径(1.40 ± 0.68)mm,自发出位置入肌长度(11.1 ± 4.6)cm。69侧中,采用一级命名法命名者44侧(63.8%)、二级命名17侧(24.6%)、三级命名8侧(11.6%)。结论LCFA主要分支发出位置及形态学变化较大,首次采用三级法可以准确命名各主要分支,可行性高,对股前外侧皮瓣血供解剖研究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三级命名法 解剖学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在治疗高血压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23年2月-8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分为联合用药组(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和单一用药组(苯磺酸氨氯地平或缬沙坦),每组各50例,均治疗1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单一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高血压,能够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苯磺酸氨氯地平 缬沙坦 高血压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