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子比是铝电解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合理的分子比在铝电解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正确地掌握好分子比,才能使铝电解平稳生产,从而获得较高的技术经济指标。相对稳定的分子比,Al2O3的溶解度,电解槽温度,电解液的比重和粘度,以及电解槽的内径等因素对铝电解过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分子比的分析研究,为生产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分子比 铝电解 平稳生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3~60岁[(39.6±5.7)岁]。缺损面积为10.0 cm×4.5 cm~21.0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5 cm×10 cm。Ⅰ期切取游离皮瓣覆盖患肢创面,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桥式交叉吻合,其中旋股外侧动脉皮瓣6例,旋髂浅动脉皮瓣1例,背阔肌肌皮瓣1例,同时切取健侧小腿内侧带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或任意皮瓣包裹血管蒂。术后双小腿平行伸直体位。Ⅱ期断蒂后,胫后动脉与远端动脉重新吻合,带蒂皮瓣缝合于原位。观察Ⅰ期术后是否发生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该体位的接受程度。Ⅱ期断蒂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患肢功能、对健侧小腿的影响,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总体功能及Kofoed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3±1.8)个月]。Ⅰ期术后未发生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体位无抵抗。Ⅱ期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及患肢功能均良好,健侧小腿未受任何影响。患肢LEFS和足踝Kofoed评分分别由修复前的(31.5±6.9)分、(51.0±10.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51.7±9.8)分、(84.8±8.1)分(P<0.01)。结论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改良桥式交叉游离皮瓣术后患者体位相对舒适,健侧小腿的功能不受影响,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腿损伤 软组织损伤 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下肢复杂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18~69岁[(42.2 ± 3.7)岁]。创面位于小腿7例,足踝部7例,足背11例。单处宽大不规则创面15例,缺损面积10 cm × 9 cm~18 cm × 12 cm;2~3处创面10例,每处缺损面积4 cm × 3 cm~12 cm × 5 cm。均采用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均直接闭合。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与质地、供区瘢痕形成情况及患肢行走情况;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分级与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估皮瓣感觉功能恢复与供区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 7~30个月[(12.1 ± 1.8)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患肢可以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BMRC分级S3、S4级为23例,高于术后1个月的0例(P < 0.01);VSS评分为4~8分[(6.0 ± 1.3)分],低于术后1个月的7~13分[(9.9 ± 1.6)分](P < 0.01)。结论旋股外侧动脉分叶皮瓣修复下肢复杂创面,皮瓣外形、质地及感觉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 标签: 外科皮瓣 下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14例II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男10例,女4例,年龄49~58岁。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10例,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病变4例,无单独血管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对Wagner 2级以上DFU进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或填充,2~3周后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大小8 cm×3 cm~27 cm×7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3块皮瓣一期成活,1块发生静脉危象,积极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供区和受区愈合良好,皮瓣外形好,质地佳,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可修复DFU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足 溃疡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6岁[(38±9)岁]。创面位于掌背侧9例,面积3 cm×4 cm~4.5 cm×13 cm。创面位于指背侧3例,累及单个手指1例,累及2个手指2例。于小腿内后侧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皮瓣采用单穿支5例,2个穿支5例,3个穿支2例。皮瓣切取后修复手背创面,其中采用分叶皮瓣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是否成活、外观、质地、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观察小腿供区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0±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质地良好,皮瓣形成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距离5.0~6.5 cm。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评分:掌指关节4.1~5.0分,近指关节3.1~4.0分,远指关节2.1~3分。皮瓣供区仅残留线装瘢痕,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对供区损伤小,术后皮瓣成活率高、手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标签: 手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2例手指近、中节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0岁,创面面积为3.4 cm×2.4 cm~6.5 cm×4.0 cm。采用改良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6.7 cm×4.1 cm。5例患者皮瓣供区直接间断缝合,4例患者皮瓣供区取同侧前臂内侧全厚皮片修复,3例患者皮瓣供区采用腕部带蒂皮瓣修复。记录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12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恢复较佳,11例患者供区愈合;1例患者供区植皮边缘区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本组患者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6~9.0 mm,手功能评定为优5例、良4例、中3例。结论改良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创面血运可靠,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掌背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