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眼眶肿瘤扩大眶内容物摘除术后巨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眼眶肿瘤1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48~87岁;皮肤鳞状细胞癌9例,基底细胞癌3例;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眶内容物摘除术及创面修复。所有患者均手术彻底切除眼眶病灶,一期切取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组成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创面,皮瓣供区采用减张缝合关闭,总结术中切除病灶遗留皮肤缺损面积、创腔深度、术中切取皮瓣面积、肌瓣面积,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术区外观,皮瓣颜色、厚度、质地,术区瘢痕、感觉及肿瘤是否复发。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切除病灶遗留皮肤缺损面积为7.0 cm×5.0 cm~15.0 cm×8.0 cm,创腔深度为4.0~5.0 cm,术中切取皮瓣面积为7.0 cm×5.0 cm~19.0 cm×8.0 cm,肌瓣面积为4.0 cm×3.0 cm~5.0 cm×4.0 cm。12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受区术后5~7 d拆线,供区术后12~14 d拆线。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眶周术区外观满意,瘢痕隐蔽,皮瓣颜色、厚度、质地与周围健康皮肤接近;皮瓣供区外观功能满意,无明显增生瘢痕,仅瘢痕周围局部皮肤存在小面积皮肤感觉减退,随访期间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股前外侧肌瓣与穿支皮瓣修复眼眶肿瘤扩大眶内容物摘除术后巨大创面的疗效较好。

  • 标签: 眶肿瘤 眶内容摘除术 肌皮瓣 穿支皮瓣 皮肤移植
  • 简介:摘要创伤修复是整形外科的重要构成,遵循整形外科原则,运用整形外科技术是提升创伤治疗效果的必然趋势。就当前创伤修复及整形外科发展现状,界定创伤整形的诊疗范畴非常必要。该文就创伤整形概念的形成及创伤整形诊疗范畴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创伤学 整形外科 外科皮瓣 创伤整形
  • 简介:摘要目前,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免疫调控等特点,已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理想的干细胞之一。该文对ADSCs治疗淋巴水肿的机制,以及相关的动物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淋巴水肿的ADSCs再生疗法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淋巴水肿 脂肪来源干细胞 淋巴管生成 再生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指递进式锯齿状不规则指固有血管神经蒂"V-Y"皮瓣在指端软组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我们共收治指端软组织缺损患者34例(38指),切取同指指固有血管、神经束递进式锯齿状不规则"V-Y"皮瓣进行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面积为0.6 cm×1.1 cm~2.5 cm×2.2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皮瓣切取长度达中节基底至近节近端。结果术后34例患者患指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3~48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皮瓣色泽及质地同其他手指,患指指端饱满,无钩甲畸形及患指屈曲挛缩畸形。末次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指间关节功能:优32例,良2例,皮瓣感觉恢复达S4,两点分辨觉为4~8 mm,平均5.8 mm。所有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同指递进式锯齿状不规则指固有血管神经蒂"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小面积软组织缺损能有效延长修复距离,皮瓣安全可靠,感觉及外观恢复好,是修复指端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指固有动脉穿支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纵三横法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穿支定位及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创面患者,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12~72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7 cm×3 cm~11 cm×7 cm。通过腋窝中点、髂后上棘和骶髂关节突出点定位2条纵线,在2条纵线间通过腋窝中点下5、10、15 cm定位3条横线(即二纵三横法),从而形成2个梯形区域,再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在2个梯形区域内探寻胸背动脉穿支,以此设计并切取单个、分叶或携带部分背阔肌的面积为7 cm×4 cm~12 cm×8 cm的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缝合。记录术前定位与术中探查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及第1穿支(距离腋窝顶点最近的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的长度,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采用的组织瓣类型;术后随访组织瓣成活情况与供区外观。结果每例患者术前定位胸背动脉穿支数量、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穿支数量为2条或3条(共42条);穿支均位于2个梯形区域内,在第1个梯形区域中均定位和探查到1条稳定的穿支(第1穿支),第2个梯形区域的平均穿支数量为1.47条;第1穿支穿出肌肉的位置距离背阔肌外侧缘2.1~3.1 cm。术中测量的胸背动脉穿支管径为0.4~0.6 mm。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单个胸背动脉穿支皮瓣、3例采用胸背动脉穿支分叶皮瓣、2例采用携带部分背阔肌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术后随访6~16个月,17例患者组织瓣均成活,质地柔软、弹性好、血运良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二纵三横法有助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穿支定位,方法简单可靠,基于该方法设计切取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良好,供区损伤小。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二纵三横法 背阔肌
  • 简介:摘要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愈合后常遗留痤疮瘢痕,导致患者容貌受损和心理障碍。痤疮瘢痕的治疗极为棘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新兴疗法。近年来,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可有效拮抗痤疮瘢痕的形成。基于此,该文就有关采用各种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痤疮瘢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痤疮瘢痕的干细胞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皮肤 衍生物 脂肪移植 痤疮瘢痕
  • 简介:摘要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烧伤整形外科、头颈外科等最常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头皮缺损常导致颅骨外露、坏死、感染等,严重者累及脑组织。目前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皮片、局部皮瓣、扩张皮瓣等移植修复。后期往往面临植皮术后贴骨瘢痕溃疡、局部皮瓣修复面积有限、扩张皮瓣需有充足的扩张时间等问题。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已成为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针对头部大面积软组缺损,全身可利用组织瓣及可供吻合受区血管选择有限。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头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采用自体血管移植桥接重建血供的巨大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头部 软组织损伤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14例II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男10例,女4例,年龄49~58岁。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10例,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病变4例,无单独血管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对Wagner 2级以上DFU进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或填充,2~3周后采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大小8 cm×3 cm~27 cm×7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3块皮瓣一期成活,1块发生静脉危象,积极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供区和受区愈合良好,皮瓣外形好,质地佳,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可修复DFU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足 溃疡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6岁[(38±9)岁]。创面位于掌背侧9例,面积3 cm×4 cm~4.5 cm×13 cm。创面位于指背侧3例,累及单个手指1例,累及2个手指2例。于小腿内后侧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其中皮瓣采用单穿支5例,2个穿支5例,3个穿支2例。皮瓣切取后修复手背创面,其中采用分叶皮瓣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皮瓣是否成活、外观、质地、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观察小腿供区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0±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外形、质地良好,皮瓣形成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距离5.0~6.5 cm。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评分:掌指关节4.1~5.0分,近指关节3.1~4.0分,远指关节2.1~3分。皮瓣供区仅残留线装瘢痕,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对供区损伤小,术后皮瓣成活率高、手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标签: 手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体外模拟创面炎症微环境的可行性。方法(1)取1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在背部中线两侧用打孔器各取直径1.0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组织,制作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形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48 h后,取距创缘2 mm内创面组织,制作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取2种组织匀浆上清液,调整总蛋白质量浓度为1 mg/m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样本数为6。(2)取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并培养至第3代,培养48 h后提取正常外泌体。另外取第3代hUCMSC,分别加入总蛋白质量浓度为30、50、100 μg/mL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和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培养48 h后,提取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取正常外泌体、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外泌体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和CD63表达。(3)取1 d龄C57BL/6小鼠乳鼠20只,分离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Fb)和第3代Fb,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Fb,培养2 h,利用细胞爬片法结合免疫荧光法观察波形蛋白的表达。(4)取第3代F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每组4孔。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其余7组依次加入实验(2)中制备的正常外泌体,30、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和30、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并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8组细胞活力。(5)取2个批次第3代Fb,同实验(4)进行分组及处理,每组4孔,并分别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10 μg/mL,采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培养6、12、24 h细胞迁移率。(6)取2个批次第3代Fb,同实验(4)进行分组及处理,但不设置对照组,每组3孔,并调整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10 μg/mL,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培养48 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结果(1)伤后48 h,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中TNF-α含量为(116±3)pg/mL,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匀浆上清液的(97±5)pg/mL,t=3.306,P<0.05。(2)hUCMSC正常外泌体、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均呈典型茶托样;3种hUCMSC外泌体粒径为30~150 nm,均在外泌体正常粒径范围内;3种hUCMSC外泌体CD9和CD63均呈阳性表达。(3)原代细胞轮廓清晰,呈突起的纺锤形、不规则多角形或细长条状;第3代细胞形态与原代细胞相近。培养2 h,细胞中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细胞鉴定为Fb。(4)培养48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活力为(13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正常外泌体组的(107.5±2.4)%、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的(113.3±3.2)%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的(104.0±2.0)%、(101.9±1.5)%,P<0.01, 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103.4±2.2)%、(102.5±1.4)%],P<0.01。(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 μg/mL时,培养6、12、24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培养12 h,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以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10 μg/mL时,培养6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P<0.05);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培养12、24 h,3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3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正常外泌体组及50、10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6)外泌体终质量浓度1 μg/mL时,7组细胞培养48 h TGF-β1、TGF-β3、α-SMA mRNA表达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3、1.537、1.653,P>0.05)。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 μg/mL时,培养48 h,7组细胞TGF-β1、α-SMA mRNA表达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87、1.308,P>0.05)。5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细胞培养48 h TGF-β3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外泌体组、50 μg/mL正常蛋白刺激外泌体组及30、100 μg/mL炎症蛋白刺激外泌体组(P<0.05)。结论小鼠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预处理对hUCMSC外泌体的总蛋白含量无影响,低浓度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刺激所得的hUCMSC外泌体能够上调Fb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但炎症创面组织匀浆上清液中的炎症介质含量过低,不足以有效启动间充质干细胞抗炎及组织修复旁分泌效应。

  • 标签: 炎症 成纤维细胞 外泌体 组织匀浆 微环境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及逆行修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例男性成人足部标本的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血管解剖,观察足底内侧动脉及分支、足背动脉及其分支的分布吻合情况。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2例,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进行修复,供区游离皮片移植修复。观察皮瓣成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解剖研究可见足底内侧动脉深支是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走行于趾短屈肌与展肌之间,沿途发出多条穿支,近端穿支穿过展肌,与足内侧动脉浅支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发出3条穿支,即关节支、皮穿支和交通支,皮穿支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临床12例患者共切取皮瓣12块,面积为4.5 cm×3.0 cm ~9.0 cm×6.0 cm,3例术后皮瓣出现颜色暗紫、少许水泡,立即给予拆除蒂部缝线,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持湿润等处理,术后5 d皮瓣颜色逐渐好转。12块皮瓣最终均完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2~12个月电话随访,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可正常行走。结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远端穿支皮瓣血供可靠,将其逆行修复第1跖趾关节以远趾中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解剖学 临床研究 足底内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9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2例手指近、中节创面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0岁,创面面积为3.4 cm×2.4 cm~6.5 cm×4.0 cm。采用改良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6.7 cm×4.1 cm。5例患者皮瓣供区直接间断缝合,4例患者皮瓣供区取同侧前臂内侧全厚皮片修复,3例患者皮瓣供区采用腕部带蒂皮瓣修复。记录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12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恢复较佳,11例患者供区愈合;1例患者供区植皮边缘区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本组患者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6~9.0 mm,手功能评定为优5例、良4例、中3例。结论改良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创面血运可靠,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掌背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指端动脉弓的同指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V-Y推进皮瓣治疗儿童指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科共收治10例12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患儿。缺损面积1.0 cm×0.8 cm~2.0 cm×1.8 cm。切取同指单侧指固有血管神经束联合指端动脉弓穿支皮瓣,皮瓣设计成"V"形,切口线设计为锯齿状,保留指端动脉弓交通支血管,向远端推进修复指端或指背甲床缺损伴指骨外露创面。皮瓣近端最远至掌指关节。结果术后10例12指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均Ⅰ期愈合,皮瓣存活良好。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患指无明显屈曲挛缩畸形,各关节活动正常,皮瓣区无感觉障碍。末次随访时患指关节屈曲功能按总主动活动度系统评分:优10指,良2指。结论携带指端动脉弓的指固有血管神经束V-Y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远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指固有动脉穿支 感觉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体脂肪移植被广泛应用于面部年轻化、胸部塑形以及身体各部位软组织凹陷的填充、创面及瘢痕的防治。然而,脂肪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并不稳定。当前,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脂肪组织的获取、提纯、注射和移植后的再生机制等领域,鲜有文献系统地总结供体因素对脂肪移植临床效果的影响。该文就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的作用机制、供体因素对脂肪组织和AS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稳定脂肪移植的临床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脂肪移植 供体 脂肪来源干细胞 生物学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在体内外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巨噬细胞表型的调控及对创面愈合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5名足月分娩健康孕妇产后弃用的新鲜羊膜,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培养hAMSC,取第3代细胞,经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取第4代细胞,经hAMSC表面标志物鉴定。取10只C57BL/6小鼠(均为雄性,6~8周龄,性别、鼠龄下同),腹腔灌洗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含γ干扰素的DMEM培养基培养诱导制备M1型巨噬细胞。将M1型巨噬细胞分为hAMSC+巨噬细胞组及单纯巨噬细胞组。hAMSC+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加入1×104个第4代hAMSC后加入DMEM培养基2 mL,常规培养;单纯巨噬细胞组每孔巨噬细胞仅加入2 mL 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于培养1、7 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精氨酸酶1及IL-10含量(样本数为6)。(2)取56只C57BL/6小鼠,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hAMSC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每组28只。hAMSC组小鼠于创周皮下注射100 μL采用PBS悬浮的含1×107个/mL hAMSC的细胞悬液,PBS组小鼠创周仅注射100 μL PBS。于注射后1、3、7、14 d,2组分别取7只小鼠,处死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双阳性、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IL-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2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1 d,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精氨酸酶1含量相近(t=0.448、0.536,P>0.05),hAMSC+巨噬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4.722,P<0.01)。培养7 d,hAMSC+巨噬细胞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13.226,P<0.01),精氨酸酶1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单纯巨噬细胞组(t=30.172、31.406,P<0.01)。(2)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注射后3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增多,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7 d,2组小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均减少,hAMSC组炎性细胞浸润较PBS组少;注射后14 d,2组小鼠创面均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3)注射后1、14 d,2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相近(t1 d=0.134、0.693,t14 d=1.146、2.585,P>0.05);注射后3、7 d,hAMSC组小鼠创面CD68与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PBS组(t=6.396、4.787,P<0.01),CD68与精氨酸酶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t=3.928、4.473,P<0.01)。(4)注射后1 d,2组小鼠创面IL-10的mRNA表达相近(t=2.005,P>0.05);注射后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IL-10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PBS组(t=7.758、124.355、80.823,P<0.01)。注射后1、3、7、14 d,hAMSC组小鼠创面MIP-1α和MIP-2的mRNA表达(0.341±0.212、0.648±0.004、0.611±0.106、0.763±0.049,1.377±0.099、1.841±0.042、1.181±0.035、0.553±0.028)均明显低于PBS组(3.853±0.035、6.914±0.163、3.648±0.113、2.250±0.046,11.119±0.495、8.634±0.092、5.722±0.021、4.862±0.036,t=43.198、101.904、51.845、58.231,51.074、177.501、291.752、251.614,P<0.01)。结论hAMSC具有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生物学效应;可以上调抗炎及抗纤维化因子IL-10的表达,下调重要的炎症反应介导因子MIP-1α和MIP-2的表达。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 炎症趋化因子类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多种类型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中上皮细胞和间充质细胞是参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主要细胞。相关学者分别对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Fb)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上皮细胞在创面复杂的微环境刺激下会失去其上皮特征并获得间充质细胞典型特征及迁移能力,同时伴随细胞结构和细胞行为等的复杂改变,进而通过细胞迁移覆盖创面,参与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包括正常或纤维化修复。而Fb是创面纤维化修复的关键细胞,在创面愈合包括创面过度愈合和延迟愈合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者们认识到上皮细胞与Fb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明显影响着这2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决定着真皮重塑和创面再上皮化的质量。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期皮肤的形态发生和维持成人皮肤的结构完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创面愈合再上皮化过程中,Fb能够促进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和迁移,同时KC接受来自Fb的信号以重建功能性的上皮,相关研究已成为目前创面愈合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在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中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供相关学者参考。

  • 标签: 伤口愈合 上皮细胞 间质干细胞 细胞因子类 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瘢痕是由烧伤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深层损伤引起的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细胞外基质沉积紊乱的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可导致患者外观毁损和心理障碍,是烧伤整形外科门诊常见的病种之一。当前,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被认为是瘢痕最前沿的治疗方法之一。脂肪成分移植包括纳米脂肪、脂肪来源干细胞基质胶、基质血管成分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具有组织再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抗纤维化的功能,局部移植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症状。因此,本文就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瘢痕的脂肪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瘢痕 脂肪组织 脂肪来源干细胞 纳米脂肪 基质血管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