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州市2019年不同来源的H3N2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分析H3N2流感病毒的进化变异特点。方法对广州市2019年门诊监测、暴发疫情、住院重症病例等不同标本来源的H3N2流感病毒进行分离并对其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进行测序,运用DNA Star 7.1、Mega 6.0软件分析病毒的变异和进化特点。结果2019年广州市H3N2流感表现为流行期Ⅰ(2019年1-8月)和流行期Ⅱ(2019年11-12月)2个流行高峰。男性和女性的H3N2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3.46%(703/5 221)和11.50%(510/4 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3,P=0.00)。10~20岁年龄组H3N2流感病毒阳性率最高(25.18%,665/2 641),各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序发现,不同标本来源的毒株高度同源,亲缘关系相近,属于3C.2a.1分支。根据流行时间和进化特点,进一步划分为Group 1~3共3个小进化分支,Group 1分支流行于流行期Ⅰ、Group 3分支流行于流行期Ⅱ,Group 2分支为2个流行期过度的进化分支,流行期Ⅱ的病毒由流行期Ⅰ的病毒进化而来,且不同分支存在基因重组的现象。在疫苗选择压力下,Group 1~3分支逐渐出现HA抗原位点突变,导致新的抗原漂移。HA抗原位点变异主要发生A和B区,Group 1分支和Group 3分支受体结合位点变异发生在前壁和后壁,Group 2~3分支在HA抗原位点A区缺失2个糖基化位点。结论2019年广州市H3N2流感病毒的遗传变异包括位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疫苗免疫压力下H3N2流感病毒发生快速的进化变异,抗原位点变异逐渐累积,进而出现新的抗原漂移。应对H3N2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特点进行持续监测。

  • 标签: 流感病毒H3N2型 抗原变异 基因重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特点及基因进化和变异特征,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9年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分析H5亚型流行情况,随机选取48份(46份来源于环境和2份来源于病例)H5阳性标本进行HA和NA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分子遗传特征。结果2014-2019年监测的52 284份环境标本中,检出H5亚型阳性标本1 094份,阳性率为2.09%。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A基因属于Clade 2.3.4.4.C分支,NA基因主要归属于欧亚谱系H6N6进化分支,HA和NA基因的进化以时间聚类为特点,相近年份流行株聚成一个进化分支。分子特征显示,48份毒株裂解位点呈现高致病性分子特点,受体结合位点仍为禽源受体,但普遍发生S123P、S133A和T156A倾向结合人源受体的位点突变。抗原位点变异主要出现在B、E区,并表现时间分布的特点,同一年份流行株常发生与上一年份流行株不同的抗原位点变异。2017年开始所有毒株出现由氨基酸缺失导致的糖基化位点的增加(140-NHT)。结论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H5亚型禽流感病毒长期流行,且阳性率占比逐渐升高。测序分析提示,广州市H5亚型禽流感病毒为Clade 2.3.4.4.C分支H5N6高致病性病毒,并且持续进化和变异,特别是普遍出现与人源受体结合能力增强的突变,需加强监测。

  • 标签: 禽流感 流行 遗传进化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2017-2018年流感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7-2018年流感疫情标本,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使用EXCEL 2010和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2017—2018年共采集流感疫情标本4 298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14 %。2017年和2018年均呈现双峰流行的特点,其中2017年流行高峰出现在5—8月和10月—次年1月,2018年流行高峰较2017年提前1至2个月,出现在3—6月和10—次年2月。2017年疫情流行株为甲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病毒,2018年疫情流行株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0~19岁年龄组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病原,20~29岁年龄组A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幼儿园中A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小学和初高中B型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不同年龄组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组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3)。结论广州市2017—2018年流感疫情呈双峰流行,高峰期出现在4—7月和10—12月,不同流感型别交替流行,不同年龄组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流感 疫情 流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