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于左主干病变患者需要采用多学科团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策略,选择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策略,需要从解剖学、生理学、疾病自然史、就诊医院和团队的能力、手术的临床风险和患者的意愿来综合评估。需要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重视介入治疗的各个技术环节和不同患者的特殊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左主干 血运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服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期间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并初步探讨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于阜外医院行急诊PCI存活出院且接受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治疗的STEMI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检测基线和术后30 d血清尿酸和肌酐水平,术后30 d采用光学透射比浊法测量二磷酸腺苷诱导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最大聚集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0 d时血清尿酸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并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对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患者967例,年龄(59.4±12.1)岁,女性163例(16.9%)。替格瑞洛组550例(56.9%),氯吡格雷组417例(43.1%)。2组基线血清尿酸和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格瑞洛组30 d血清尿酸水平[(347.2±96.5)mmol/L比(341.2±105.3)mmol/L,P=0.009]、血清尿酸变化量[46.4(-2.4,88.1)mmol/L比25.0(-21.9,73.0)mmol/L,P=0.001]以及血清尿酸变化百分比[13.2%(-0.01%,29.0%)比7.9%(-5.7%,25.0%),P=0.007]均高于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30 d血清肌酐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组[(89.7±21.3)μmol/L比(94.4±43.9)μmol/L, P<0.05],但2组间血清肌酐变化量[8.0(-1.4,16.6)μmol/L比7.8(-2.0,16.6)μmol/L]和变化百分比[10.5%(-1.7%,22.6%)比9.8%(-2.4%,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服用替格瑞洛是30 d血清尿酸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OR=1.582,95% CI:1.023~2.447,P=0.039)。2组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对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高反应性均无影响。结论STEMI患者服用替格瑞洛30 d后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且增幅超过氯吡格雷服用者。初步研究显示,服用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期间,血清尿酸水平的升高没有增加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比例。

  • 标签: 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尿酸 血小板反应性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n=30)和队列2(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生物可吸收支架 首次人体试验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因AMI在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分为无心力衰竭(心衰)组和心衰组,心衰组按照PCI术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射血分数(EF)值分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EF≥50%)、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EF 40%~49%)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EF<40%)。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有无心衰及不同类型心衰与长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614例患者,年龄为(59.2±12.0)岁,合并心衰患者1 390例(占38.5%),包括HFpEF患者672例(18.6%)、HFmrEF患者549例(15.2%)和HFrEF患者169例(4.7%)。中位随访652 d,全因死亡194例(5.4%)。AMI合并心衰的发生率从2010年的47.8%降至2017年的31.2%,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比较P<0.001)。多因素校正后,HFpEF(风险比HR 1.73,95%可信区间CI 1.16~2.59,P=0.007)、HFmrEF(HR 2.24,95% CI 1.45~3.44,P<0.001)和HFrEF(HR 4.53,95% CI 2.71~7.56,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显著高于无心衰患者,呈递增趋势(趋势比较P<0.001),其中,HFrEF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HFpEF(HR 2.58,P<0.001)和HFmrEF患者(HR 1.99,P=0.007),但HFmrEF与HFpEF患者的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或桥血管、合并高血压、年龄大、血肌酐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AMI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院内完全血运重建、使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为保护因素。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不同,其中,糖尿病增加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2.62,P=0.01),接受完全血运重建降低HF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3,P<0.001),P2Y12受体抑制剂降低HFpEF患者死亡风险(HR 0.19,P=0.005),ACEI或ARB降低HFmrEF(HR 0.44,P=0.007)和HFrEF(HR 0.13,P<0.001)患者死亡风险,β受体阻滞剂降低HFmrEF患者死亡风险(HR 0.27,P<0.001)。结论近年来AMI患者PCI术后心衰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心衰仍是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明显比不合并心衰患者差,其中HFrEF患者预后最差,HFmrEF和HFpEF患者预后相当。不同心功能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延迟(12~72 h)与急诊(<12 h)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随访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于发病后72 h内行PCI成功并置入DES的STEMI患者303例。根据PCI时机分为延迟PCI(12~72 h)77例和急诊PCI(<12 h)226例两组,随访2年。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明确或可能的支架血栓及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延迟PCI与急诊PCI两组间的2年MACE(9.1%比8.4%,P=0.85)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5.2%比4.4%,P=0.18)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梗死相关动脉完全闭塞的亚组患者,两组间的2年MACE(12.2%比8.4%,P=0.45)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7.3%比5.6%,P=0.71)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校正两组主要基线特征,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显示,两组间的2年MACE(9.5%比8.1%,P=0.77)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5.4%比5.4%,P=1.00)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延迟PCI与急诊PCI并置入DES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未能在最佳时间窗内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及时行延迟PCI并置入DES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心肌梗死 延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和晚期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远期预后。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并于发病后3~35 d行择期PCI并置入DES的STEMI患者977例。根据接受延迟PCI的时间将纳入患者分为早期PCI组(3~14 d,495例)和晚期PCI组(15~35 d,48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随访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2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以及缺血性卒中;次要终点为2年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采用倾向性评分法按1∶1的比例匹配年龄、性别等主要基线特征后再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延迟PCI的患者中有910例(93.1%)由外院转入,其中接受过溶栓治疗者292例(29.9%)。接受延迟PCI的时间为14(10, 20)d。早期PCI组和晚期PCI组患者2年MACCE[3.0%(15/495)比2.3%(11/482),P=0.468]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3.8%(19/495)比5.0%(24/482),P=0.385]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主要基线特征后,两组患者2年MACCE[3.3%(15/453)比2.4%(11/453),P=0.426]和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4.2%(19/453)比4.9%(22/453),P=0.632]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错过急诊PCI时间窗的STEMI患者行早期或晚期延迟PCI并置入DES远期预后相当。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回顾性顺序匹配275例患者(CAG指导组),对比两种策略对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OCT指导组中,OCT评估发现斑块脱垂151例(54.9%),支架贴壁不良113例(41.1%),支架近和/或远端夹层38例(13.8%),其中3例(1.1%)同时发生支架近端和远端夹层,38例远端夹层患者中,需行补救性置入支架2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OCT指导组与CAG指导组比较,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2)。结论与单纯CAG指导相比,OCT指导的PPCI并不能降低6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后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以评估术后血栓、炎症和胆固醇风险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阜外医院接受急诊PCI并且基线资料完整的AMI患者,按术后D-二聚体、hs-CRP和LDL-C水平的四分位界值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三者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并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刻画上述标志物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的主要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共纳入3 614例患者,年龄(59.2±12.0)岁,男性2 845例(78.7%),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 161例(87.5%)。随访时间为652(414,1 880)d。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AMI患者PCI术后D-二聚体和hs-CRP水平与全因死亡显著相关(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D-二聚体<220 μg/L患者比较,≥580 μg/L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HR=2.03,95%CI 1.22~3.38,P=0.006);样条回归显示D-二聚体达到500 μg/L后全因死亡风险维持在较高水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hs-CRP 2.74~7.18 mg/L组比较,hs-CRP<2.74 mg/L组(HR=1.86,95%CI 1.10~3.15,P=0.020)和hs-CRP≥11.99 mg/L组(HR=2.14,95%CI 1.35~3.40,P=0.001)的全因死亡风险均明显上升;样条回归显示远期全因死亡风险与hs-CRP水平呈J形关系,hs-CRP水平<2 mg/L或≥10 mg/L的患者死亡风险均明显升高。LDL-C水平与远期预后无显著关联(P均>0.05)。结论AMI患者在PCI术后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增加全因死亡风险,hs-CRP水平过低或过高患者不良预后增加。对于高血栓风险以及炎症风险极高或极低的患者需要优化抗栓和抗炎治疗。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敏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