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门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科门诊处方180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使用了100种药品,其中包含80种西药和20种中成药;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为1654张(91.89%),使用抗炎、抗病毒中成药处方数分别为132张(7.33%)和147张(8.17%)。结论:现阶段我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药物的使用还存在一系列不足之处,需要制定相应的用药制度,以期提升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 标签: 儿科 门诊 上呼吸道感染 药物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给予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和标准化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将88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组,对照组44例,接受梯度压力弹力袜护理;观察组44例,接受梯度压力弹力袜和标准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更低,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接受标准化护理联合梯度压力弹力袜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整体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标准化护理 梯度压力弹力袜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病人共计50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为25例,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比较术后恢复情况各项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恢复情况各项指标(拔除引流管时间、骨痂形成时间以及肿胀消退时间)观察组均较短,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患者病情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骨盆前外固定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分型对主动脉弓段夹层和单纯腹主动脉夹层命名不明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因此阜外医院提出针对主动脉解剖受累情况划分。分析按阜外分型的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明确对于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1 570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阜外分型四种类型(A/B/C/D)以及弓部三种亚型(Cp/Ct/Cd)夹层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以及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阜外A型78例(4.96%),阜外B型421例(26.82%),阜外C型1 063例(67.71%),阜外D型8例(0.51%)。全组手术死亡85例(5.41%)。阜外A型主动脉窦直径最大,为(45.92±12.88)mm。阜外C型的术前肾功能不全比例最高(14.96%)。阜外D型患者年龄最大[(58.02±11.93)岁]。阜外C型的手术死亡比例最高,为7.71%。阜外C型患者中,Cp型、Ct型、Cd型比例为5.08%、78.27%、16.65%。Ct型与Cd型的手术死亡比例存在明显差异(9.38%对1.69%,P<0.01),Ct型与Cp型的手术死亡比例无明显差异(9.38%对1.85%,P=0.06),Cp型与Cd型的手术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对1.69%,P=0.94)。阜外A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占64.10%,阜外B型单纯TEVAR占81.53%,阜外Cp型部分弓替换术占62.96%,阜外Ct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占98.56%,阜外Cd型去分支+TEVAR或TEVAR占70.62%,阜外D型8例均行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结论阜外分型是对传统分型方法的总结和补充,系统、简洁地阐明夹层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主动脉夹层研究和治疗的统一。阜外分型中不同分型的夹层发病特点和预后不同。阜外分型对于主动脉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阜外分型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外科专业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科教育技能教学需注意的问题。方法对即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外科专业基地医师(简称"入培医师")行以腹腔镜培训为主的入科教育技能教学。首先进行腹腔镜基本理论教学,然后行外科基本操作培训以及腹腔镜模拟箱操作培训。外科基本操作培训包括伤口换药;切开、缝合、打结、剪线;洗手、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腹腔镜模拟箱操作培训包括剪纸片、缝合打结。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同时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56位入培医师均完成培训及考核。腹腔镜理论考核结果显示入培医师对腹腔镜器械及其使用方式认识不足,正确率仅24.1%;但是对气腹建立及管理、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腹腔镜手术优势认识较好,正确率分别为87.5%、93.3%、100%。外科基本操作考核结果显示入培医师操作完成度合格率高,为89.3%;无菌观念合格率低,为32.1%。腹腔镜操作考核结果显示相较于培训前,培训后剪纸片及缝合打结用时显著缩短(P<0.001),合格率显著提高(P<0.001)。96.4%的入培医师对入科教育内容及结果满意。结论短期以腹腔镜培训为主的入科教育可以提升入培医师的腹腔镜技能,但是仍需注意加强培养无菌观念和腹腔镜技能。

  • 标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入科教育 外科专业基地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间接复位、经皮前后螺钉和直接复位、后前螺钉两种方式固定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后踝骨折空心螺钉固定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前后螺钉组(26例)和后前螺钉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螺钉位置不良的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前后螺钉组螺钉位置不良发生率为23.08% (6/26),明显高于后前螺钉组的3.85%(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1,P=0.020);而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率、创伤性关节炎、骨不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前后螺钉组的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和美国骨科足踝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均低于后前螺钉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MAS:前后螺钉组为(80.70±8.16)分、后前螺钉组为(75.23±9.33)分,t=2.240,P=0.029;AOFAS:前后螺钉组为(80.57±7.25)分、后前螺钉组为(75.38±10.19)分,t=2.110,P=0.039]。结论间接复位、经皮前后螺钉治疗后踝骨折具有较高的螺钉位置不良发生率,对踝关节功能造成影响;直接复位、后前螺钉固定的方法能显著减少螺钉位置不良发生率,获得更好的功能结果。

  • 标签: 后踝骨折 间接复位 螺钉位置不良 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以应对骨折内固定个性化刚度需求。方法运用三维建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桡骨远端骨折模型和常规钢板的模型构建,基于初始有限元分析结果,以轴向刚度下调33.33%且保留扭转刚度的90.00%以上作为优化目标,对常规钢板进行拓扑优化和重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比常规钢板和优化钢板在轴向压缩和扭转工况下的内固定刚度和产生的骨折区应变。结果所获得的优化钢板轴向刚度为636.5 N/mm,下调幅度为19.7%,基本接近既定的目标刚度,优化后的扭转刚度为634.12 Nmm/°,下调幅度为8.8%,并未超出既定的目标限值;而骨折区应变变化方面,轴向应变相比切向应变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增加趋势,与刚度调控效果基本一致。结论通过拓扑优化的方法从钢板结构层面进行重设计,可实现骨折愈合的个性化内固定刚度调控。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板 有限元分析 拓扑优化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内科门诊高危患者满意度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于黄河三门峡医院门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所有患者到达候诊区均由分诊护士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风险管理量表进行风险评估,将冠心病、支架植入、高血压、糖尿病等纳入风险范围,筛选经量表评估合并一项及以上的就诊患者作为内科门诊高危患者,共筛选高危患者160例并将其纳入A组;另按1∶1比例组、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于该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筛选160例作为B组。统计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并比较护理管理实施前后门诊高危患者满意度及康复效果。结果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共评估门诊就诊患者6 073例,其中既往冠心病1 771例,支架植入113例,糖尿病753例,高血压2 460例,脑梗死372例,脑出血26例,其他578例;优先就诊患者137例,送急诊科7例,送入院38例,护送检查6例,正常流程入院71例;且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内科门诊危急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分值均显著上升,并明显高于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对内科门诊高危患者满意度及康复效果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内科门诊高危患者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