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丙泊酚时阿芬太尼抑制结肠镜检查患者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方法择期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5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静脉推注阿芬太尼,初始剂量5 μg/kg,随后以2.0 mg·kg-1·min-1速率静脉泵注丙泊酚,待BIS为65时行结肠镜检查。依据Dixon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阿芬太尼剂量。记录患者阿芬太尼剂量,入室平静呼吸时(T0)、给药后BIS值65时(T1)、结肠镜通过降结肠乙状结肠移行段时(T2)、达回盲瓣后退镜时(T3)、睁眼时(T4)的MAP、心率、Sp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方法计算阿芬太尼抑制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的ED50、95%有效量(95% effective dose, ED95)及其95%CI。结果与T0比较,患者T1~T4时MAP下降(P<0.05),T1~T3时心率下降(P<0.05),T2时SpO2下降(P<0.05)。2例(8%)患者自诉轻微注射痛,1例(4%)患者发生心动过缓,6例(24%)患者发生低血压,所有患者未出现肌肉僵直、腹痛、术后恶心呕吐。复合丙泊酚时阿芬太尼抑制结肠镜检查体动反应的ED50、ED95及其95%CI分别为4.968(4.488~5.376)μg/kg、5.784(95.376~8.698)μg/kg。结论复合丙泊酚时阿芬太尼抑制结肠镜检查患者体动反应的ED50为4.968 μg/kg,ED95为5.784 μg/kg。

  • 标签: 阿芬太尼 丙泊酚 结肠镜检查 半数有效量
  • 简介:摘要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继发于脓毒症的一种严重疾病,可增加脓毒症患者病死率,幸存者可能存在长期认知缺陷。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脑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SAE的发生发展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等机制改善认知功能。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作为体内清除凋亡细胞的过程,可减轻炎症反应,在脓毒症中具有器官保护作用,同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某些代谢产物增强胞葬作用。因此,胞葬作用是肠道菌群影响SAE的又一潜在机制。本文就肠道菌群、胞葬以及SAE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旨在探索潜在的SAE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神经炎症 肠道菌群 胞葬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流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transnasal humidified rapid-insufflation ventilatory exchange,Thrive)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缺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7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至Thrive流速30 L/min组(n=52)、50 L/min组(n=55)和70 L/min组(n=54)3组。主要观察3组患者胃镜检查过程中不同程度缺氧事件,包括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严重缺氧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70 L/min组患者的缺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0(0/54),明显低于30 L/min组(21.3%,11/52)和50 L/min组(12.7%,7/55)(χ2=12.75,P<0.001;P=0.007)。30 L/min组和50 L/min组亚临床呼吸抑制[13.5%(7/52)比5.5%(3/55),χ2=1.19,P=0.194]和缺氧[7.7%(4/52)比7.3%(4/55),P=0.610]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缺氧。30 L/min组和50 L/min组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通过托下颌开放气道后,氧合均得到改善(SpO2>95%)。此外3组患者除低氧血症外的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L/min、50 L/min、70 L/min流速的Thrive可预防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严重缺氧事件的发生,并且70 L/min的流速可进一步降低患者亚临床呼吸抑制发生率。

  • 标签: 胃镜检查 麻醉,静脉 缺氧 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 流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I组在C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C5-T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膈肌活动度升高,SpO2降低幅度减小,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C5-T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和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不仅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还可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风险。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肩胛上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Ⅷ(MFG-E8)介导的胞葬与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0只,2~3月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假手术+PBS组(Sham+PBS组)和CLP+鼠重组MFG-E8组(CLP+rmMFG-E8组)。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Sham+PBS组、CLP+rmMFG-E8组术后连续5 d于侧脑室分别注射PBS 1 μl、rmMFG-E8 1 μg。术后第6天行新物体识别实验,第7、8天行条件恐惧实验,计算小鼠新物体探索时间百分比、辨别指数及条件恐惧僵直反应时间。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小鼠,提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FG-E8、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的GTP结合蛋白(GTP-Rac1)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IL-6、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TUNEL荧光法确定细胞凋亡率。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新物体探索时间百分比、辨别指数和僵直反应时间百分比降低,海马MFG-E8表达下调,GTP-Rac1表达上调,IL-6、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CLP组比较,CLP+rmMFG-E8组新物体探索时间百分比、辨别指数和僵直反应时间百分比升高,海马MFG-E8、GTP-Rac1表达上调,IL-6、TNF-α及IL-1β的mRNA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海马MFG-E8介导的胞葬作用减弱可能参与小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乳蛋白质类 表皮生长因子 胞葬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PENG阻滞+LFCN阻滞组(PL组)和FICB组(F组)。PL组超声引导下在髋关节囊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3.3 mg混合液20 ml,在LFCN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1.7 mg混合液10 ml,F组超声引导下在髂筋膜间隙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30 ml。术后采用羟考酮行PCIA,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首次步行时间和距离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无力、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P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股四头肌肌无力发生率降低,首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首次步行距离延长(P<0.05)、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FICB而言,PENG阻滞联合LFCN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囊 股神经 筋膜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TAAD)患者P-选择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拟在CPB和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和象鼻支架植入术的ATAAD患者48例,年龄24~6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C组)和血小板分离组(P组)。P组患者于全身麻醉后进行急性血小板分离,采集富血小板血浆并于CPB结束后回输;C组输入等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所有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开始前(T2)、CPB结束后30 min(T3)和术后6 h(T4)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PaO2/FiO2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P(A-a)O2),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P-选择素和炎性因子(IL-6、IL-8、TNF-α)浓度、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与T1时比较:P组T2时血浆P-选择素、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减少,P(A-a)O2升高(P<0.05);T3时PaO2/FiO2、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减少,P(A-a)O2、P-选择素、IL-6、IL-8和TNF-α升高(P<0.05);T4时PaO2/FiO2、血小板计数减少,P(A-a)O2、P-选择素、IL-6、IL-8和TNF-α升高(P<0.05)。与T1时比较,C组T2~T4时PaO2/FiO2、血小板计数减少,P(A-a)O2、P-选择素、IL-6、IL-8和TNF-α升高,T4时白细胞计数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T2~T4时PaO2/FiO2升高,P(A-a)O2、P-选择素、IL-6、IL-8、TNF-α、白细胞计数降低,T2、T3时血小板计数减少(P<0.05)。结论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可降低ATAAD患者术中P-选择素及IL-6、IL-8、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肺保护作用。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P-选择素 血小板分离 肺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鼻导管吸氧组(C组)和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组(T组)。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连接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装置吸纯氧30 L/min。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丙泊酚1.5~2.5 mg/kg后,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8 L/min,T组氧流量调整为70 L/min,随后开始胃镜操作。根据患者体征如呼吸加深、心率增快,甚至体动等,每次静脉注射丙泊酚0.2~0.5 mg/kg。记录胃镜检查时间、丙泊酚总用量和苏醒时间;记录T组术后5 min内和30 min内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气道损伤和气压伤)发生情况。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与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严重缺氧)发生情况和不良事件处理措施(增加通气氧流量、开放气道、面罩辅助通气和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患者、操作者和麻醉医生的主观满意度评分。记录胃镜检查过程中体动、呕吐、反流、支气管痉挛和呛咳等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胃镜检查时间缩短,丙泊酚用量增加,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开放气道使用率及面罩通气使用率降低,体动和呛咳发生率降低(P<0.05)。T组术后未见与通气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

  • 标签: 投药,鼻内 吸入法 气道管理 肥胖症 胃镜检查
  • 作者: 张利东 徐建国 王国林 马虹 闵苏 缪长虹 左明章 杨建军 刘克玄 袁红斌 鲍红光 顾连兵 孙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南京 21000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 30005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400016,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北京医院麻醉科 10073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 45000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广州 510515,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 200071,南京市第一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麻醉疼痛科 210006,江苏省肿瘤医院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210009,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21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TAAD)患者围手术期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关系。方法ATAAD患者46例,根据围手术期ALI诊断标准分为两组:术前ALI组(A组,24例)和术前非ALI组(NA组,22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和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DHCA)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和象鼻支架植入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和术后12 h(T2)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 OI),并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P-选择素水平、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C)、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结果A组患者各时点OI低于NA组(P<0.05);与T0比较,A组患者T1时OI降低、T2时增高,NA组患者T1、T2时OI均降低(P<0.05)。A组患者各时点血浆P-选择素水平高于NA组(P<0.05),T0时PC低于NA组(P<0.05)。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血浆P-选择素水平、PDW增高,PC、MPV降低(P<0.05);T2时血浆P-选择素水平增高,PC降低(P<0.05)。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OI呈负相关(r=-0.793,P< 0.05)。结论ATAAD患者围手术期多种因素导致血小板活化、血浆P-选择素水平增高,是围手术期发生ALI的重要因素。围手术期采取措施减少血小板活化、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可能有助于ALI的防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P-选择素 急性肺损伤 氧合指数 血小板
  • 简介:摘要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但目前诊断和防治POCD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神经影像学技术作为有效而无创的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学研究领域。文章介绍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以及PET与CT联合的新兴神经影像学技术在POCD为主的认知方面的应用和在POCD诊疗中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旨在为早期诊断和防治POCD提供可靠的手段。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