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脑缺血模型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可用于临床实验大鼠脑缺血模型。

  • 标签: 脑缺血 大鼠 模型制备
  • 简介:目的探讨半夏总生物碱(totalalkaloidsfromPinelliaTernate,TAPT)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防治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采用脑内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同时给予半夏总生物碱预防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检测,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脑皮质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帕金森病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经半夏总生物碱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帕金森病模型组大鼠脑皮质及血清中MDA、H2O2含量增加,SOD活性及GSH含量降低(P〈0.01);经半夏总生物碱治疗组,脑皮质MDA、H2O2含量显著减少(P〈0.01),皮质GSH、SOD含量显著增加(P〈0.01);半夏总生物碱给药组中低浓度组、中浓度组血清MD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血清MDA含量下降(P〈0.01),各治疗组中血清H2O2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GSH含量显著增加(P〈0.01)。结论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抗大鼠神经系统退行变有一定作用,可能通过改变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皮质部分及血清SOD、GSH含量,而抑制了MDAH2O2产生。

  • 标签: 半夏总生物碱 6-羟基多巴胺 MORRIS水迷宫 大鼠 还原型谷胱甘肽
  • 简介:目的探究本课题组研发亲和吸附材料特异清除肠源内毒素有效及安全。方法运用阑尾结扎穿孔方法建立犬肠源内毒素血症模型,进行灌流治疗。实验过程中选取多个时间点,监测生命体征,采血检测内毒素含量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灌流吸附1、2h后内毒素含量为(0.49±0.22)、(0.034±0.00)Eu/mL,与灌流开始(7.25±1.18)Eu/mL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灌流2h后平均清除率R=99.52%。灌注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指标均有所下降,与灌流开始相比差异有显著(P〈0.05),各值均在正常值范围。灌流过程中犬生命体征平稳。结论本课题研发亲和吸附材料能高效清除实验犬血液中内毒素并有良好血液相容

  • 标签: 内毒素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血液灌流 亲和吸附材料
  • 简介:目的研究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胎鼠发育影响,确定其是否存在生殖毒性致畸.方法①雄鼠分别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连续10d,末次给药24h后与母鼠合笼,在妊娠第三天取胚胎,记录各剂量组胚胎发育率.②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高、中、低剂量[36、72360mg/(kg.bw)]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3d,在妊娠第三天收集胚胎,记录胚胎发育率.③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10d,在妊娠第16天取出胎鼠,记录胎鼠体重、胎盘重、活胎数、胎鼠外观畸形内脏畸形等指标.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雄鼠服用高剂量组360mg/(kg.bw)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而中等剂量低剂量组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雌鼠服用不同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氧氟沙星对受孕鼠活胎数吸收胎数均无明显影响,给药组活鼠体重、胎盘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对照组均未出现外观畸形内脏畸形,也不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孕鼠服用不同剂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胎鼠发育无明显影响,表明氧氟沙星对雌性鼠不具有明显生殖毒性致畸;但雄鼠服用高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

  • 标签: 氧氟沙星 生殖毒性 致畸性 发育影响 小鼠胚胎 着床前
  • 简介:目的: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技术(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对大耳白黑眼兔(whitehairblackeyesrabbit,WHBErabbit)、日本大耳白兔(Japanesewhiterabbit,JWrabbit)新西兰兔(NewZealandwhiterabbit,NZWrabbit)3个实验兔品系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选用90只实验兔皮肤组织样品提取基因组DNA,用60个随机引物对实验兔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根据电泳结果筛选出多态较高引物进行RAPD-PCR分析,再利用Popgene3.2统计软件对3个品系扩增条带进行遗传分析,获得实验数据。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5个多态较高引物,3个品系实验兔共检测到493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00~1800bp之间,筛选25个引物中,其中16个引物既可扩增出3个品系共同DNA条带,也可扩增出WHBE兔特有的特征条带;(2)WHBE兔位点数为234个,其中多态位点数166个,多态位点比为70.94%,JW兔位点数为228个,其中多态位点数122个,多态位点比为53.51%,NZW兔位点数为231个,其中多态位点数94个,多态位点比为40.69%;(3)三个群体Shannon多样指数分别为0.3385,0.22220.1905;(4)JW兔NZW兔遗传相似系数最高,为0.8443,其次为WHBE兔JW兔遗传相似系数,为0.8204,WHBE兔NZW兔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7862。结论结果表明WHBE兔与JW兔NZW兔之间有遗传相似,也存在着遗传差异,应用RAPD技术可以很好地检测实验兔不同品系之间以及同一品系不同个体之间亲缘关系。

  • 标签: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技术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来源嗜肺巴氏杆菌在实验大鼠小鼠中传染.方法取源于野鼠、实验大鼠小鼠嗜肺巴氏杆菌3株,对30只受试大鼠小鼠进行交叉人工感染,并于感染后不同时期取咽拭子分离培养,对感染前后菌株,应用RAPD-PCR、SDS-PAGEWesternblot进行基因型、蛋白抗原成份比较,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结果受试实验动物对3株嗜肺巴氏杆菌均易感,被接种动物能稳定携带嗜肺巴氏杆菌直到试验结束,重新分离嗜肺巴氏杆菌在生物学特性、蛋白成份、抗原性基因型方面无明显改变.结论同一株嗜肺巴氏杆菌能在实验大鼠小鼠中相互传染.

  • 标签: 巴斯德菌属 大鼠 小鼠 感染 嗜肺巴氏杆菌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近视外侧膝状体中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 简介:目的探讨柚皮苷及柚皮苷与吴茱萸碱联合用药对APPswe/PSΔE9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研究柚皮苷与吴茱萸碱联合使用是否具有协同或叠加作用。方法APPswe/PSΔE9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分别选择在3月龄5月龄两个时间段开始进行治疗,各给药组按设定剂量分别单独或联合加入鼠粮中。3月龄给药16周、5月龄给药4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以安理申作为阳性药对照,并与安慰剂组小鼠进行比较。Thioflavin-S荧光染色检测单独使用柚皮苷治疗转基因小鼠脑组织老年斑形成。结果单独使用柚皮苷4周16周,缩短寻找平台潜伏期分别为22%、32%;单独使用吴茱萸碱4周16周,缩短寻找平台潜伏期分别为33%、10%。柚皮苷治疗16周减少海马老年斑26%。柚皮苷与吴茱萸碱联合应用能够显著缩短寻找平台潜伏期47%。结论单独使用柚皮苷或吴茱萸碱均能改善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柚皮苷长期使用优于短期治疗效果,但是吴茱萸碱短期有效,长期作用反而下降;柚皮苷与吴茱萸碱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APPswe/PSΔE9痴呆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但联合用药组并未表现出强于单独给药组协同保护效应。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中药单体 柚皮苷 吴茱萸碱 水迷宫
  • 简介: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对实验变应鼻炎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其中,变应鼻炎组经腹腔注射及鼻腔滴入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建立变应鼻炎动物模型;LPS刺激组经鼻腔滴入LPS(10μg/100μL);变应鼻炎+LPS刺激组为大鼠激发成变应鼻炎后再以LPS滴入鼻腔.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如喷嚏,流涕等.行常规HE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各组鼻黏膜炎细胞浸润情况,并行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①变应鼻炎+LPS刺激组过敏症状评分高于其余各组(P<0.01);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症状评分差异无显著(P>0.05).②变应鼻炎+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变应鼻炎组,差异有显著(P<0.05);正常对照组及LPS刺激组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LPS刺激可以加重变应鼻炎症状及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

  • 标签: 脂多糖 变应性鼻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近视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 标签: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 简介:目的评价聚羟基脂肪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聚乳酸(polylaceticacid,PLA)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三种膜高分子材料在兔眼部生物相容。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PHA、PLA、PCL为实验组,材料植入兔右眼结膜下。假手术组结膜下钝性分离,但不植入任何高分子材料。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植入后不同时间手术眼反应并评分。裂隙灯下观察材料吸收时间。术后4周16周取眼球,行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分别定性观察组织结构炎症细胞、胶原纤维和胶原纤维亚型与排列方向。结果术眼刺激评分等级各组均不高于"轻度刺激"。结膜下吸收时间PHA、PLAPCL组分别是16周,12周大于16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PHA、PLAPCL组均形成材料包裹囊腔,囊壁以纤维组织为主,伴有毛细血管形成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胶原纤维染色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Ⅲ型为主,大致呈平行排列。术后16周PHAPLA组材料已不可查及,包裹囊腔结构不规则,而PCL材料整体可查及,包裹囊腔规则。各组未见毛细血管,偶见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以Ⅰ型Ⅲ型为主,仍大致呈平行排列。结论PHA、PLAPCL三种膜高分子材料在兔眼具有较好生物相容,结膜下吸收时间分别是16周,12周大于16周。

  • 标签: 聚羟基脂肪酸 聚乳酸 聚己内酯 生物相容性 结膜下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在无线遥测刺激技术基础上兔房颤模型制作。方法新西兰兔皮下植入自主研发植入式遥测刺激器,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制作是以TI公司(德州仪器)MSP单片机TI公司RF无线收发芯片CC2250为核心开发设计。优化植入系统设计以满足新西兰兔房颤模型建立探索实验;植入子植入新西兰兔腹部皮下,采集电极留置于左上肢右上肢腋下皮下,两个刺激电极分别缝合于左心耳和左心房上,通过无线收发采集刺激信号;实现利用Powerlab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体表I导联心电信号,并通过专用计算机程序刺激软件,发放间歇(刺激2s,暂停2s)高频(频率20Hz)阈上(强度2mA,脉宽1ms)刺激,若间歇期内出现房颤,则人为干预中止刺激,若转为窦性心律,则继续刺激。结果植入式遥测刺激器在体内可稳定工作(包括采集模拟心电信号发放刺激)30d,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刺激3周后可诱导出房颤,持续时间〉48h。结论用新西兰兔代替比格犬建立基于无线遥测刺激基础上房颤模型是完全可行,同时也体现了动物福利优化替代原则。

  • 标签: 房颤 动物模型 长期遥测 程控高频电刺激
  • 简介:目的探讨蜂胶乙醇提取物(EEP)安全。方法用0.5%EEP对家兔进行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试验以及对豚鼠过敏试验。结果EEP低剂量、高剂量皮肤破损组对照组皮肤破损组各有’只家免,在24h观察到皮肤破损处微红,48h消失,其余各实验兔皮肤、毛发、眼、粘膜、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均无任何中毒表现;按照皮肤刺激反应强度,评价标准,完整皮肤组平均分为0,判为无刺激:破损皮肤组平均分值为033<0.50,亦判为尢刺激;A组空白对照组B组EEP组动物均无红斑水肿反应,判为无致敏。结论蜂胶提取物EEP在对实验动物体外寄生虫净化中安全、无毒、无刺激。

  • 标签: 皮肤 刺激性 EEP 蜂胶提取物 高剂量 对照组
  • 简介:目的研究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VYS)向多胚层组织分化潜能和在逆转录病毒感染下肿瘤转化特征。方法在不同培养条件、移植位点条件下,观察VYS体内外分化改变;另外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荧光蛋白基因(GFP)转染12d卵黄囊细胞,对GFP标记转化细胞进行体内外研究。结果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均对体外培养或体内移植大鼠卵黄囊向三个胚层分化进程无特异导向性。将荧光蛋白标记卵黄囊克隆细胞接种在裸鼠皮下长出了未分化间质细胞肉瘤。结论12d大鼠胚胎脏层卵黄囊具有向三胚层分化潜能;逆转录病毒感染导致卵黄囊间质细胞发生肿瘤转化。

  • 标签: 卵黄囊 逆转录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细胞转化 肿瘤
  • 简介:目的对雌性树Ju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制备转基因树Ju奠定基础,方法用1%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肌内注射对树Ju麻醉,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影响。对雌性树Ju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1)在25-28℃,18-20℃下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80min,130min;(2)雌性树Ju子宫为双角子宫,卵巢外有包膜;(3)卵母细胞富含色素,卵母细胞透明带与质膜韧性较山羊强,结论在25-28℃下,用1%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对树Ju麻醉时间比较适中,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Ju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树Ju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但树Ju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 标签: 雌性树Ju 麻醉 生殖器官 解剖 实验动物 卵母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潮霉素(hygromycin)抗性3T3细胞系,用于转染目的基因(pTRE-Ins-human)ES阳性细胞克隆筛选饲养层.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将含有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质粒pHyg导入3T3细胞中,利用潮霉素药物选择特性,对转染细胞进行压力筛选,并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500μg/ml潮霉素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抗性3T3细胞形态生长速度与正常3T3细胞没有差异,特异性核苷酸引物检测抗性细胞基因组DNA,可以扩增出对应核苷酸片段.结论成功地培育了潮霉素抗性3T3细胞,为进行目的基因(pTRE-Ins-human)转染ES细胞阳性细胞克隆筛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潮霉素 抗性 细胞 饲养层 基因
  • 简介:目的: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法致新西兰兔心衰模型。方法运用导管术造成新西兰兔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制作超容量负荷型心衰模型。观察动物毛色、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饲料消耗指数、体重增加指数、呼吸频率等指标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检测血清SOD活力MDA含量,判断模型组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AMP、cGMP变化情况;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该模型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模型动物SBP、DBPLVSP著下降,LV+dp/dtLV±dp/dt明显下降,LVDP显著上升。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毛发枯槁,活动减少,进食减少,反应迟钝,精神萎靡,抓起时反抗减轻。模型组呼吸频率加快;模型组血清SOD活性低于正常组,MDA含量高于正常组;模型组血清cAMP明显低于正常组,cGMP明显高于正常组;利用基因芯片共检测出665个差异基因,其中与心功能较密切相关基因主要与离子通道、肌收缩、信号转导等功能有关。结论采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法建立兔心衰模型方法可靠。主动脉关闭不全,使心脏前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导致左心室扩大肥厚及心力衰竭。心肌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该模型基因表达出现了一定变化。

  • 标签: 心衰 主动脉关闭不全 新西兰兔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检测HighFive昆虫细胞系对BALB/c裸鼠致瘤性情况,以确保其作为疫苗生产细胞株安全。方法将裸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HighFive基础细胞库细胞试验组、HighFive最高限制代次细胞试验组、HEp-2细胞阳性对照组、CEF细胞阴性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用细胞悬液背部皮下接种裸鼠。3周12周后对裸鼠解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是否有肿瘤形成。结果阳性对照HEp-2细胞组裸鼠接种后3周注射部位形成结节,病理组织学检查为鳞状细胞癌;阴性对照CEF细胞组HighFive细胞组均无结节形成,接种后12周经解剖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无肿瘤形成。结论基础代次最高限制代次HighFive细胞均不具有致瘤,可安全地应用于疫苗生产。

  • 标签: 致瘤性 裸鼠 HIGH Five细胞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强,存活时间长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讨采用心电图(ECG)心脏超声心动图(UCG)监测心梗后心电生理左室功能变化可行。方法Wistar大鼠经10%水合氯醛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于手术后4、812周行ECG检测UCG检查,术后12周取出心脏行病理检查。结果采用本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72h内大鼠存活率为83.3%,术后12周以上大鼠存活率为73.3%。术后48、12周ECG监测示心梗后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QTc间期均较假手术组延长,同期行UCG监测示心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值左室短轴缩短率值显著降低,12周后组织病理HE染色符合慢性心肌梗死病理改变。结论本技术操作简单、创伤轻、成功率高,术后采用ECGUCG可有效监测心梗后不同时期心电变化左室功能变化。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生理 左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