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9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根系分泌物植株残体组成改变对土壤酶活性养分转化产生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土壤质量影响是其环境安全评价重要方面。【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连续3a种植2种转cryl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后,土壤酶活性养分有效等土壤质量性状变化。【结果】在水稻各生育期内,除齐穗期转基因稻科丰8号(GM1)田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P〈0.05)高于其受体非转基因稻明恢86(CK1)外,转基因稻GM1、GM2(Ⅱ优科丰8号)土壤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与对应非转基因稻CK1、CK2(Ⅱ优明恢86)间均无显著差异。同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pH、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指标在GM1CK1或GM2CK2间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连续38种植转cryl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并未改变稻田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有效及其相关土壤酶活性,即短期内种植转crylAc/cpti双价抗虫基因水稻不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养分状况。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转基因水稻生态风险提供了一定依据。

  • 标签: 转cry1Ac/cpti基因水稻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生态风险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保护生物学中具有广泛应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物种潜在分布现实分布研究中。本文以美国白蛾为例介绍pROC方案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应用及其注意事项,以期对物种潜在分布预测进行合理评价,促进生态位模型在我国合理运用发展。[方法]介绍ROC曲线AUC值基本原理,总结其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应用,从物种存在分布点不存在分布点可信度出发,分析AUC值用于模型评价优点不足,最后介绍局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线下面积方案(pROC方案)来弥补传统AUC值不足。[结果]AUC值虽独立于阈值,但因其综合灵敏度特异度,而屏蔽这2个指标各自特征,不能分别评估预测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同时对遗漏率记账错率不能进行权衡,会误导使用者对模型评价。与AUC值相比,ROC曲线形状更具有价值,蕴含丰富模型评价信息。[结论]模型评价需要将灵敏度特异度区别对待,ROC曲线形状比AUC值在生态位模型评价中更为重要,pROC方案相对于传统AUC值具有优势,但容易对过度模拟做出不当判断。模型评价与作者研究目的密切相关:当以预测物种潜在分布为目的时(如入侵物种潜在分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影响谱系生物地理学),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或者遗漏率)更多权重;当以预测物种现实分布为目的时(如保护区界定濒危物种引入),模型评价应当给予灵敏度特异度同等权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灵敏度 特异度 ROC曲线 AUC值 遗漏错误
  • 简介:【目的】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均为棕榈科植物重要入侵害虫,两者外部形态、取食部位危害特征相似。研究它们寄主选择有助了解这2种害虫扩散成灾机制。【方法】在室内用椰子银海枣2种寄主植物分别饲养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存活率、产卵率、发育历期等以及这2种害虫对不同寄主植物选择。【结果】水椰八角铁甲在2种寄主上存活率差异显著,除了卵期蛹期之外,幼虫期各虫态在银海枣上存活率明显比在椰子上存活率高;椰心叶甲在椰子上存活率高于银海枣,各虫态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5%86%。取食银海枣水椰八角铁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23,取食椰子不产卵,无法完成整个世代;取食椰子椰心叶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86,取食银海枣不产卵,也无法完成整个世代;水椰八角铁甲取食银海枣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12.55,椰心叶甲取食椰子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66.55。【结论】水椰八角铁甲椰心叶甲分别对银海枣椰子这2种寄主植物具有明显选择。在海南椰子树数量远远超过银海枣,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椰心叶甲在海南岛广泛分布而水椰八角铁甲只是零星发生原因。

  • 标签: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寄主植物 选择性
  • 简介:【背景】多样比较是评价转基因作物对生物群落影响标准参数之一。以往用于描述多样指数很多,但这些指数各有优缺点,生物学解释不全面。运用现代生物多样表示方法,能够描述更复杂情况下多样性关系。本文主要介绍了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在生物安全研究中应用。【方法】Rényi多样指数曲线与以往常用一维多样指数不同,当其等级参数为某些特定值时代表了几个著名多样指数,该方法可较为确切地评价复杂生物群落多样。本文在介绍其计算公式后,通过比较河北省2种转Bt基因棉田(孟山都33B中棉30,均未施农药)以及常规管理(施用农药)综合治理(IPM,施用农药释放赤眼蜂相结合)条件下非转基因棉田蜘蛛群落,证明了该方法适用。【结果】Rényi多样指数曲线分析表明了所有可能互作类型:1个明确多样排序以及2类棉田蜘蛛群落间不同潜在关系。Rényi指数分析表明,在供试棉田中,中棉30棉田蜘蛛多样指数最高,其他3种棉田蜘蛛多样高低则难以一概而论。蜘蛛稀有种多样以孟山都33B棉田最高,IPM常规棉田次之;蜘蛛常见种多样以IPM棉田最高,常规棉田孟山都33B棉田次之。【结论与意义】Rényi多样指数可用于生物群落多样综合评价,并可用于评价不同管理措施对生物多样影响。该方法弥补了仅用单一数量参数评价多样传统方法缺陷,将不同参数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概念框架。

  • 标签: BT棉 可扩展多样性指数 农药效应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多样性比较 Rényi多样性指数
  • 简介:[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器,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器监测2种昆虫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信息素迷向发散器,苹果蠹蛾信息素诱捕器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信息素诱捕器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信息素诱捕器1.1倍,占2种诱捕器诱集总量51.7%。在设置信息素迷向发散器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受苹果蠹蛾信息素迷向发散器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器果园中,苹果蠹蛾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信息素迷向发散器果园中,苹果蠹蛾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信息素诱捕器内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器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器,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防治效果。

  • 标签: 梨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 诱捕 迷向
  • 简介:瓜实蝇Bactroceracucurbitae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检疫害虫,通过在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致死温度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蝇在中国适生区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标签: 瓜实蝇 有效积温 适生性 年发生代数
  • 简介: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重要入侵害虫,在印度斯里兰卡严重危害椰子树。2013年在海南省万宁市首次发现椰子织蛾。目前,该虫已在海南多个市县及广东广西危害,对我国棕榈科植物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14年11月,作者等人在万宁兴隆三亚海棠湾镇调查椰子织蛾危害时,发现其重要天敌昆虫——褐带卷蛾茧蜂。为了进一步了解褐带卷蛾茧蜂,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报道,以便更好地用于椰子织蛾生物防治。

  • 标签: 椰子织蛾 天敌昆虫 褐带卷蛾茧蜂
  • 简介:尽管geneflow源于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但已成为环境生物安全文献中常见科学术语。花粉介导geneflow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对物种群体进化有着特殊重要意义。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转基因随geneflow发生逃逸及其可能带来潜在生态进化影响已经成为环境生物安全评价研究重要内容,备受全球广泛关注,geneflow这个术语在我国也被频繁引用。但是,geneflow中文术语在我国各种文献资料中存在着十多种翻译版本,这些不同翻译版本形式不同且内容略有差异,容易给环境生物安全问题理解研究造成不必要混乱。本文对geneflow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回顾,并对不同形式geneflow术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使用历史溯源进行了阐述。笔者建议使用“基因流”作为geneflow在中文应用中统一术语,这也最接近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相关著作中geneflow原意。基于此,对基因流在转基因逃逸及其相关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以及群体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应用意义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基因流 生物安全 环境 群体遗传 进化生物学
  • 简介:【背景】花生豆象原产于非洲,目前已扩散至北美洲、亚洲大洋洲,为害多种农作物,是重要仓储害虫,1992年曾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但200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录》未包括花生豆象,原因可能是该虫已在我国云南等地发生。【方法】通过检视我国检疫部门截获标本、核对“云南花生豆象”相关研究资料,说明花生豆象鉴定特征,并使用CLIMEX3.0对其在我国适生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我国报道花生豆象发生缘于我国酸角豆象鉴定错误。花生豆象外部形态与酸角豆象极为相似,但通过生殖器特征可以明确鉴定并区分这2种害虫。我国多个花生主产区是花生豆象适生区,花生豆象一旦入侵,就会给我国花生生产造成极大损失。【结论与意义】花生豆象人侵我国风险大,建议将其增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有害生物。

  • 标签: 花生豆象 酸角豆象 适生区 检疫性有害生物
  • 简介:【目的】外来植物黄顶菊对生态环境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了解黄顶菊与3种不同本地植物种植生长对丛生菌根(AM)真菌群落结构多样造成影响,可以从土壤微生物角度进一步解释黄顶菊入侵机制。【方法】通过同质园小区试验模拟黄顶菊入侵生态进程,以黄顶菊3种本地植物狗尾草、藜、黄香草木樨为研究对象,采用AM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黄顶菊与3种本地植物不同种植方式对AM真菌群落结构多样影响。【结果】(1)黄顶菊根际土壤聚集AM真菌种类与其伴生本地植物种类有关:黄顶菊与狗尾草混种处理中优势种为网状球囊霉根内球囊霉,而黄顶菊分别与藜、草木樨混种处理中优势种均为网状球囊霉、根内球囊霉缩球囊霉;(2)黄顶菊分别与狗尾草黄香草木樨混种处理中AM真菌种类既高于本地单种处理,也高于黄顶菊单种处理,说明随着黄顶菊入侵地上植物多样改变,AM真菌种类也发生改变;(3)与3种本地植物单种相比,黄顶菊各混种处理黄顶菊单种处理中黄顶菊根际土壤根内球囊霉重要值均增加,表明黄顶菊入侵有利于根内球囊霉生长发育。【结论】黄顶菊入侵改变了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多样,AM真菌改变既与本地植物种类有关,也与入侵程度有关。

  • 标签: 黄顶菊 丛枝菌根真菌 竞争 多样性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大洋洲传人分别占10.00%、3.33%3.33%;外来入侵昆虫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占20.00%,云南省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背景】当前农药品种及其使用量日益增多,测试农药对环境生物急性毒性成为农药环境安全监测重要途径。【方法】采用食下毒叶法药土法分别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氰氟虫腙、螺螨酯、螺虫乙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2,4-D二甲胺盐等9种农药对家蚕蚯蚓急性毒性,并根据其毒性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分级,评价其对环境安全。【结果】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氰氟虫腙、螺螨酯、螺虫乙脂、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2,4-D二甲胺盐对家蚕LC50(96h)分别为2.05×10-3、8.59×10-4、2.79、250.48、11.52、272.18、2.50、1.93×10-2534.47a.i.mg·L-1,对蚯蚓LC50(14d)分别为11.05、6.29、〉100、〉100、〉100、〉100、99.13、115.31〉100a.i.mg·kg-1干土。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戊唑醇对家蚕"剧毒",氰氟虫腙、螺虫乙脂苯醚甲环唑对家蚕"高毒",其余农药对家蚕均为"低毒";阿维菌素对蚯蚓为"中毒",其余农药对蚯蚓均为"低毒"。【结论与意义】9种农药对家蚕蚯蚓急性毒性存在差异,为农药合理使用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农药 家蚕 蚯蚓 急性毒性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发生情况缺乏系统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扶桑绵粉蚧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云南省 分布与危害 天敌
  • 简介:就寄主植物营养对烟粉虱影响,以及烟粉虱在遭受寄主植物营养胁迫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刺激时生理适应机制进行了综述。寄主植物体内氮营养物质对烟粉虱有显著影响,烟粉虱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适应寄主植物体内氮营养物质变化。当植物体内氮营养不足时,烟粉虱通过利用体内共生菌、改变代谢方式、诱导寄主植物改变同化产物形成方向等方式来确保生长发育所必须氮营养物质。烟粉虱还通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来适应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改变。另外,我们还对烟粉虱具有较强暴发潜能生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烟粉虱 氮素营养 次生代谢物质 适应机制
  • 简介:近10年来,新疆林果业快速发展。随着林果种苗等繁殖材料运输,林果有害生物由境外、省外及在区内传播风险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为当下影响新疆林果业健康发展重要问题。在鉴定工作方面,目前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鉴定更多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监测工作层面,新疆林果有害生物普查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在防控方面,主要以药剂防治方法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技术及栽培措施等多种方法。全疆林业主管部门成功控制了多种林果外来入侵生物引起疫情,包括枣实蝇扶桑绵粉蚧这2种极具危害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鉴定、监测及防控工作开展,可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全疆林业发展。

  • 标签: 新疆 林果 入侵生物 鉴定 监测 防控
  • 简介: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生理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量与其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与根碳氮比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量总生物量与根含氮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生长。

  • 标签: 乌龙茶 氮肥 生长 生产力 生理
  • 简介:苹果蠹蛾是仁果类水果重要检疫害虫,在世界各地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其化学防治、化学生态调控、病毒等防治方法研究较多,但仍不能满足防控该害虫需要,对新型防控技术需求日益增强。不育昆虫释放技术(SIT)是一种可控制甚至根除靶标害虫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但传统SIT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较难区分性别与筛选雌雄虫、辐射不育昆虫交配竞争力适合度降低等问题,这些缺陷随着昆虫遗传修饰技术发展将得以解决,并将在害虫防控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苹果蠹蛾主要防控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通过遗传修饰技术改善SIT技术策略,并综合分析了我国开展苹果蠹蛾遗传修饰研究情况将其应用在苹果蠹蛾防控体系中可行及优势。

  • 标签: 苹果蠹蛾 害虫综合治理 昆虫不育释放技术 遗传修饰昆虫 可行性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雌成虫产卵量影响。【结果】扶桑绵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粉蚧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存活 繁殖 寿命 入侵潜能
  • 简介:【背景】鱼藤酮茶皂素均为典型植物源药剂,而两者混配对棕榈害虫防治效果还未见报道。【方法】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鱼藤酮茶皂素以不同比例混配对槟榔红脉穗螟联合毒力。【结果】鱼藤酮茶皂素对红脉穗螟3龄幼虫LC50分别为19.0635.07mg·L-1。鱼藤酮茶皂素以有效成分1∶1、5∶1、1∶21∶5混配后,对红脉穗螟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以1∶5混配处理组共毒系数最高,达327.26;1∶2混配处理组次之,共毒系数为298.16。【结论与意义】鱼藤酮茶皂素以合理比例混配,对红脉穗螟具有增效作用。

  • 标签: 鱼藤酮 茶皂素 红脉穗螟 增效作用
  • 简介:【背景】三裂叶豚草是我国重要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发现三裂叶豚草锈菌是一种对其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病原菌。【方法】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研究了三裂叶豚草锈菌侵染过程及其对寄主结构影响。【结果】三裂叶豚草锈菌菌丝可从多处侵入同一个叶肉细胞,胞间菌丝与叶肉细胞相接触可使部分细胞壁增厚。锈菌侵染使三裂叶豚草叶脉末梢导管分枝增多,造成三裂叶豚草水分代谢失调;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破碎化,细胞器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导致细胞内膜系统紊乱,细胞器结构稳定性降低。【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侵染破坏了三裂叶豚草叶片细胞结构。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锈菌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