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选取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区——北方冬麦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干旱灾害作物产量影响开展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在确定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MCI、CWDIa、CI、Pa及Ma干旱指数适应性,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在分析北方冬麦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时,考虑了冬麦区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河网水系、灌溉条件、降水量及干燥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冬小麦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主要生育期水分敏感系数、历史产量等。与以往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方法不同,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旱指标与冬小麦减产率之间关系,通过减产率等级来确定干旱致灾临界阈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综合考虑干旱发生危险性、不同地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建立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区划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MCI更能反映北方冬麦区干旱特征,故以MCI指数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我国北方冬麦区中北部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应该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南部地区包括苏皖和河南东南部干旱灾害风险较小。本文建立北方冬麦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干旱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实时业务中。

  • 标签: 中国北方 冬小麦区 减产率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
  • 简介:2014年3月NatureClimateChange发表了一个专栏“近来全球变暖减缓”,加上编者按共6篇文章[1-6].下面对这些文章中涉及几个问题做扼要介绍.

  • 标签: 全球变暖 环境气象学 气温变暖 全球化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标准,采用客观分析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客观分类方法非台风影响PHREs进行较为细致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 简介:在气候变化驱动因子中,气溶胶和云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仍然是不确定性最大部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总结了有关云和气溶胶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从观测、理论以及模式角度评估了其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评估报告 气溶胶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解读
  • 简介:环境因子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收集过程中,通过窟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水分蒸发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气温升高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可能。莫高窟所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环境因子 蒸发 影响
  • 简介:利用1961—2011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安年平均气温及采暖期间平均气温变化特点与采暖指标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年平均气温较低,多在14℃以下,1984年最低,为12.7℃,1994年之后温度较高,多在14℃之上,近50a平均温度每10a上升0.44℃;50a间采暖季平均每10a上升0.51℃;各指标的年代际变化并不一致,其中80年代后供暖强度低于平均值,90年代后采暖结束较早,且供暖期度Et数均低于近50a平均值(1734.4℃·d),2000年后,采暖开始较迟,且采暖期较短,低于50a平均值(107d);年平均温度升高1℃,西安1年度日数减小206℃·d,采暖日减少9d。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西安2001—2010年因气候变暖每年平均节能17.8%。

  • 标签: 采暖期 气温 供暖度日数 供暖强度 西安
  • 简介:根据陕西佳县2013年1—7月光、热、水气象资料,结合枣林区红枣坐果率实际情况气象条件枣树坐果率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低温冻害、连阴雨、多雨、寡照等是导致2013年佳县红枣挂果数量严重下降主要因素,以期为枣树丰产提供参考。

  • 标签: 枣树 坐果率 气象条件
  • 简介:认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规律是理解现在气候变化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基础。随着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增强,古气候研究所提供长时间尺度上由自然变化驱动气候变率信息对准确认识现代气候变化更为重要。

  • 标签: 古气候 评估报告 IPCC 未来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规律 人类活动
  • 简介: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750m3·hm-2、4500m3·hm-2、5250m3·hm-2、6000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玉米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mm,玉米产量增加0.33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250m3·hm-2最高,可达34.7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 标签: 玉米耗水 产量 灌水量
  • 简介:利用北京房山地区9个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站组成实验站网,研究GPS水汽层析网格划分方法,采用垂直均匀和垂直非均匀两种分层方法,分析GPS层析网格垂直分层水汽层析结果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和非均匀垂直分层方法得到GPS水汽层析结果均是可靠,均可以与探空水汽结果进行比较。但垂直非均匀分层更符合大气水汽实际分布特征,层析解算精度更高,尤其测站高度差较小GPS站网,尽量选择垂直非均匀分层方法。垂直均匀和垂直非均匀分层方法均可以为北京地区GPS层析网格垂直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GPS气象学 层析 大气水汽 垂直分层
  • 简介:利用自动站资料和T639模式资料,2013年宝鸡汛期5-9月5次暴雨天气过程T639模式短期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中、高纬度环流演变与调整有较好预报能力,48h内最大误差不超过7.5%,20时起报48h预报好于08时起报36h预报;模式副高预报总体偏弱,盛夏时副高强度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初夏时,准确率达58.3%,暴雨日前副高强度预报较暴雨日后更为准确;48h内700hPa天气尺度系统预报准确率可达85%,36h内达93.3%,预报效果良好;暴雨日前低层系统预报效果好于暴雨日后预报;暴雨落区和散度场上辐合中心或辐合大值区有较好对应关系,暴雨落区基本上都在辐合大值区,当散度场<-36×10-6s-1时,可出现暴雨。

  • 标签: T639模式 暴雨 误差 检验 指标
  • 简介:以厦门市旅游业为研究样本,采用系统分析,围绕气候变化旅游业发展影响,建立气候变化旅游业发展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各指标因子进行权重测算,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将气候变化厦门旅游业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变化旅游业影响隶属度最大值为0.309,是较强.研究可以明确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受气候变化影响各个方面,按照受影响程度高低进行划分,从而可以有效指导旅游业相关从业者风险进行归类,进而协调各方利益,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业,从而实现旅游资源长期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旅游业 厦门 模糊综合评价
  • 简介:选取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RainfallMeasuringMission,TRMM)微波成像仪(TRMMMicrowaveImager,TMI)液态水路径(liquidwaterpath,LWP)轨道像元数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瞬时探测以及逐月像元数据进行格点化(0.1°、0.25°、0.5°、1.0°和2.5°五种格点分辨率)时,格点数据失真情况。TMI瞬时探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细分辨率(0.1°、0.25°和0.5°)格点能保留原始像元数据细节;而随着网格变粗,细节受到较大平滑。因此对于中尺度到天气尺度天气系统分析而言,将卫星轨道数据处理到网格尺度不大于0.5°格点更合适。逐月LWP像元资料格点化处理分析表明,细分辨率格点能保留LWP空间分布细节,尽管5种分辨率下LWP概率密度分布(probabilitydensityfunction,PDF)均相近。因此,月尺度及以上气候分析研究而言,格点尺度大小卫星像元数据格点化影响不显著。最后利用本实验室计算TMI/LWP格点数据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sInterimreanalysis,ERA-Interim)和NCEP再分析资料(NCEPClimateForecastSystemReanalysis,NCEPCFSR)进行了对比,发现两种再分析资料都高估了LWP;TMI/LWP格点数据与两种再分析资料LWP多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 标签: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微波成像仪 液态水路径 水平分辨率
  • 简介:使用维多利亚大学地球系统模式进行模拟,选取1800-2500年间较高CO2浓度情景(RCP8.5),分析由于CO2增加引起气候变化海洋碳循环影响.当气候敏感度为3.0K时,相对于无气候变化,到2100年,由于大气CO2增加造成气候变化导致海表面温度升高2.7K,北大西洋深水流量减少4.5Sv,海洋人为碳年吸收减少0.8PgC;比较人为溶解无机碳在海洋中垂直累积分布,发现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大气CO2影响在北大西洋区域最明显.1800-2500年,相对于不考虑气候变化情景,模式模拟气候变化导致整个海洋人为碳累积吸收总量减少23.1%,其中北大西洋减少32.0%.此外,比较不同气候敏感度(0~4.5K,间隔为0.5K)模拟结果发现,气候敏感度越高,气候变化海洋吸收CO2能力抑制作用越明显.

  • 标签: 气候变化 海洋碳循环 碳循环模拟
  • 简介: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通量时间变化特征,确定了温度、水汽和CO2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情况下随稳定度变化通量方差关系,采用通量方差法感热、潜热和CO2通量进行计算,并与涡旋相关系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表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呈较规则日循环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也较明显,雨季(5—9月)潜热大于感热,干季则以感热为主,CO2通量以6—9月最大。在不稳定条件下,温度、水汽和CO2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变化均满足-1/3规律,其通量方差相似性常数分别为1.2、1.4和0.9。通量方差法估算通量值与涡旋相关观测通量值有较好一致性,但估算感热通量效果优于潜热通量和CO2通量。该方法高估了感热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而低估了CO2通量。利用直接观测感热通量计算潜热通量和CO2通量可改善计算结果。

  • 标签: 高寒草甸下垫面 通量方差法 涡旋相关法 地表通量
  • 简介: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区域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最新研究结果。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冰冻圈 地球气候系统 海洋表面 海冰
  • 简介:IPCC第二工作组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客观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和潜在影响,各个领域与区域敏感性和脆弱性。针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全球大部分地区作物、畜牧、渔业产生了影响,且负面影响更普遍;不仅影响到生产过程,也影响到非生产系统因素,但这些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极端事件(如极端高温)作物产量、品质及市场价格负面影响明显。大气中CO2浓度增高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与温度、臭氧以及水分利用、病虫草害等协同效应仍然不明确。增强适应可以克服增温农业负面影响,并减少粮食损失。关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非生产系统因素影响及如何开展适应,还需要搜集更多证据。

  • 标签: IPCC第二工作组 第五次评估报告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粮食安全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数据,估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均匀裸土下垫面条件下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送,并分析了空气热储存项和垂直平流输送项干旱区地表能量不闭合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干旱区温度梯度大,热力抬升作用较强,即使在均匀下垫面条件下也存在可观垂直平流输送。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引入空气热储存项和垂直平流输送项之后,二者能量不闭合平均补偿分别达到1.0W/m2和7.1W/m2,闭合度分别提高2%和14%,地表能量不平衡残差平均值由26.4W/m2减小到18.2W/m2,地表能量闭合度由82%提升到98%,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干旱区 均匀下垫面 空气热储存 垂直平流输送 地表能量平衡
  • 简介:基于晋西北地区8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0年气象资料及马铃薯生育期平均资料,运用P-M公式,计算了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分析了生态需水量时间演变特征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结果表明:晋西北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不同时段下降幅度差异较大;风速和日照时数变化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影响最为突出。气候变暖该地区马铃薯生态需水量影响表明,气温升高会增加马铃薯需水量,且不同地区需水量增幅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寒冷地区马铃薯需水量影响更加显著。

  • 标签: 马铃薯 生态需水量 P-M公式 气候变化
  • 简介: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城市和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城市中心均在增加.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气候变化农村地区主要影响将体现在对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影响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和环境退化.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或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而造成碳排放(REDD+)项目等在内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景观变化和稀有资源冲突增多).

  • 标签: 城市 农村 影响 适应 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