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碳排放交易体系存在诸多影响配额供需两端因素,为避免配额供需严重失衡和碳价格剧烈波动,湖北碳交易试点建立了一套系统碳价格稳定机制。这套机制包括配额分类管理及注销机制、企业配额事后调节机制、配额投放和回购机制、碳价格涨跌幅限制机制,湖北碳交易试点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上述机制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据此提出了全国碳交易体系建设中建立碳价格稳定机制政策建议。

  • 标签: 湖北省 碳交易试点 碳价格波动 价格稳定机制
  • 简介: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巴黎协定》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和精细化内容。

  • 标签: 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指南 精细化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历史气象数据和2031—2060年(RCP2.6和RCP8.5)气候情景数据,根据橡胶寒害等级指标,结合插值分析、提取分析和地图代数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我国橡胶树寒害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RCP2.6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橡胶种植适宜区基本呈现寒害发生降低趋势,其中次适宜区(III)和局部可植区(IV)降低幅度较为明显,有向高一等级适宜区转化趋势。(2)我国橡胶树寒害中心纬度,由1981—2010年22.5°~23.5°N向北移动至2031—2060年RCP2.6情景下24.0°~24.5°N和RCP8.5情景下23.5°~24.0°N。(3)2种气候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植胶区橡胶树寒害发生概率(较基准时段1981—2010年)主要呈现降低趋势,云南植胶区在2种气候情景下有明显差异,表现为RCP2.6情景下,轻度和特重寒害呈现降低趋势,中度和重度寒害呈现增加趋势;RCP8.5情景下,轻度和重度寒害呈现降低趋势,中度和特重寒害呈现增加趋势。(4)对比2种气候情景较基准时段变化情况,RCP2.6情景橡胶树轻度和特重寒害影响较大,RCP8.5情景橡胶树中度和重度寒害影响较大。

  • 标签: 未来气候变化 橡胶树 寒害 时空变化
  • 简介:基于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台站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功率谱分析、BP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中国地区细颗粒物(PM2.5)主要模态时空特征,并与排放源和气象场建立了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地区PM2.5场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其中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增加模态,强度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地区;其时间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二主模态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偶极子型分布,其大值区分别位于华北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PM2.5第一模态可以看作平均态,主要受平均排放场和环流场及大地形影响,在北方表现更为显著。PM2.5第二模态可看作偏离平均场一种变化态,在冬季更可能和冷空气活动有关。冷空气强弱决定了污染累积位置以及输送方式,其作用是使得南方污染明显偏离平均态,故第二主模态在南方表现更为显著。本研究有效地利用了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演变机理,可为进一步认清大气污染形成规律提供科技支撑。

  • 标签: 细颗粒物(PM2.5) 主模态 多元数据分析 排放场 气象场
  • 简介:利用2012年1—3月玛曲站观测资料和单点模式Noah_LSM,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了3次积雪过程近地层气象要素影响。结果表明:(1)Noah_LS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2)敏感性试验1模拟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气温和30、60cm土壤温度均大于控制试验模拟结果;(3)敏感性试验2模拟结果表明较大风速可能是造成2月18日出现大潜热通量和负感热通量一个原因。

  • 标签: 积雪 Noah_LSM模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 简介: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4年马蔺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马蔺萌芽期、黄枯期和生长期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4a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马蔺萌芽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10a延迟4.1d。马蔺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2月日照时数影响。(3)马蔺黄枯期呈略提前趋势。8月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增加及10月降水量增加导致马蔺黄枯期提前。(4)气候变暖后,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导致马蔺生长期缩短主要因子。

  • 标签: 马蔺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巴雅尔草原
  • 简介: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碳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中国碳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碳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 标签: 碳数据库 对比分析 中国碳排放 燃料分类
  • 简介:随着风电场大规模开发,其气候影响受到关注,自2000年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国陆续开展了一定研究,中国也开展了一些观测和模拟研究,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可指导这项工作进一步开展。通过对文献梳理,总结了风电场气候影响研究进程、研究方法、影响机理和研究成果。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风电场会导致地表气温上升,风电场下游一定距离范围内风速衰减,并间接影响降水、蒸发等其他气象要素,风电场对局地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结论具有较高信度;部分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未来大规模风电场(群)开发全球气候也有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风电场 气候影响 局地气候 气温 风速
  • 简介:频发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量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城市用水量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量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日用水量增加19.83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中不能满足28m水头要求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

  • 标签: 极端高温事件 气候相似性 用水量 终端用水模拟 供水管网系统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模拟效果。其中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模拟10m风速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情形下,城市热岛冷却效应研究对于确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正确途径等有重要意义。采用离线城市冠层模型分析了城市冠层中街区形态和屋顶材料变化辐射热量、表面温度及冠层内气温影响。研究发现:建筑物高度、宽度以及街道宽度等参数改变冠层各表面温度影响较大,当街道宽度增加3m时,地面温度升高约3.5K。但是街道宽度增加,多重反射导致辐射截陷效应减弱,墙面上更多热量释放出去,各墙面温度降低约1.5K;冠层气温先增加,日出后降低约0.4K。屋顶材料改变辐射及热通量和表面温度也有较大影响,与灰色水泥屋顶相比,采用高反照率白色涂料冷却屋顶后,屋顶净辐射热量损失约380Wm?2,屋顶表面温度降低约10K。冠层内街区形态和屋顶材料城市辐射热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 标签: 城市冠层模型 能量收支 街区形态 冷却屋顶
  • 简介:气候变化增加了国际河流冲突可能性,加强跨境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是流域国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梳理了适应性相关研究国内外最新进展,认识到适应性管理关键问题是要发展一套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策略程序。通过论述气候变化下跨境水资源适应性评估与管理框架,提出一个气候变化影响决策评估工具,包括信息收集、需求分析、对策分析、综合评估以及实施与调控5个阶段。该项研究将适应性管理与气候变化、定量化脆弱性及适应能力关联评价、成本效益分析、多目标优化决策和动态调控等有机结合,为从跨界层面制定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管理对策提供了思路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国际河流流域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跨境水资源 适应性管理 评估框架
  • 简介: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概念,基于NOAA(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OceanDataAssimilation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分析表明,气候态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影响范围;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经验模态分解结果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三、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强弱延伸体扰动海温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强度和流轴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收缩和扩张状态,延伸体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指示作用。

  • 标签: 黑潮延伸体 纬向扰动海温 年代际变化 热力状态指数
  • 简介:2015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国公众中男性气候变化认识程度以及气象灾害预警认知水平和满意度都比女性高。城镇女性选择环保产品、环保出行及愿意对生活或工作方式做出改变来应对气候变化比例高于城镇男性,而农村男性选择调整或改变种植或养殖方式、改变种植或养殖品种及转换谋生方式比例高于女性。男性选择购买相关气象或气候保险、参加培训或辅导比例比女性高,而女性选择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专业知识比例高于男性。女性气象服务信息需求比例比男性高。建议:1)积极推进气候变化及其灾害认知社会性别研究,建立灾害认知性别数据库,将社会性别融入到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整个过程;2)在气象服务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针对女性宣传和指导,开发适合女性服务产品和信息传播渠道,提升她们应对灾害意识和能力。

  • 标签: 社会性别 气候变化 气象灾害 公众认知
  • 简介:为了弄清北京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演变规律、揭示大雾形成和发展关键条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高速路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26~31日雾—霾天气过程演变特征和有利于大雾形成和发展天气形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北京快速循环同化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BJ-RUCv2.0)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大雾形成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得出:模式1月30日夜间至31日前半夜雾区模拟较好,但对28日夜间至29日白天(大雾天气伴严重大气污染)雾区模拟偏差较大。发现近地层持续性东南风使950hPa以下湿度增大是大雾形成关键条件。上层(975~800hPa)明显暖平流导致逆温层加强和维持,使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强,是大雾天气发展和维持重要条件。另外,近地层950hPa以下为风场辐合、其上层为风场辐散结构有利于雾进一步发展。

  • 标签: 雾—霾天气 BJ-RUC v2.0预报系统 数值模拟 边界层结构 水汽条件和热动力条件
  • 简介:利用50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比讨论WRF模式不同微物理过程、积云对流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组合青海省气温、降水及风速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微物理过程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分别选用Eta(Ferrier)和KF时,气温模拟效果较好;Thompson方案、KF方案和ACM2方案组合降水模拟普遍较好;边界层方案选取风速模拟较为重要。(2)对比不同季节模拟效果可以看出,夏季气温、降水模拟效果均较好。(3)最低气温模拟效果均好于最高气温,最高气温偏低明显。(4)小雨预报普遍偏多,中雨预报略偏少,大雨整体预报偏少。

  • 标签: WRF模式 参数化方案 青海
  • 简介:利用2015-2016年西安市逐日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评价了2016年气象条件较2015年大气污染影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西安空气质量较2015年偏差,优良日数减少,各污染级别日数较2015年均有增加;全年降水日数、有效降水日数和年降水量都有所减少,降水大气污染物清除作用减弱;秋冬季平均风速较2015年同期明显偏小,比2016年全年平均风速也显著偏小,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秋冬季冷空气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活动次数偏少,造成静稳天气增多,污染物累积效应持续增强;春夏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颗粒物减少,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第一次出现日期相比2015年提前较多,污染日数也有所增加.臭氧已经成为除颗粒物之外第二大污染源,春末至秋初期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降水 大气扩散 臭氧
  • 简介: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和PMW),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或日最高气温≥35℃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主要因素.

  • 标签: 大气环境质量 气象条件 颗粒物 臭氧
  • 简介: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贡献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总降水量。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不同强度降水空间分布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模拟能力。

  • 标签: CMIP5模式 降水强度 年代际变化 模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