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质子抑制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89例,在患者及家属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给予质子抑制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质子抑制首次注射40mg,维持1~2天,每小时剂量为4mg;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剂量均加倍。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止血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抑制可有效改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 标签: 消化性溃疡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 给药剂量
  • 作者: 宋静贤陆玉良宋向明顾宏佳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5-11-21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5年第11期
  • 机构:[摘要]目的:探究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对冠心病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其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直至2014年12月,同时对已经获取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追踪,通过4名研究人员对其数据进行提取并实行质量评价,随后利用相关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一共收入12篇文献,共计10258例患者。通过Meta分析,其结果为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能够加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还伴随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随之加大了病死率以及再次血栓的几率。结论: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几率,然而对于缓解胃肠道出血的效果还应经研究证实。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全球重要卫生健康问题,临床上大量患者需进行根除治疗。然而,随着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的明显升高,现有根除方案疗效显著下降,根除治疗形势日趋严峻,亟需开发安全、高效、可广泛应用的新方案。近期,4次/d口服的质子抑制和阿莫西林双联方案以其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和依从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其历史、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优缺点等进行了综述,有利于指导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质子泵抑制剂 阿莫西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对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前瞻性选取彭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80例确诊为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研究组加奥曲肽,对比两组止血效果、PH值变化情况、并发症、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为15.92±8.26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5.14±9.68h(P<0.01),研究组72h止血率97.50%高于对照组80.00%(P<0.05);研究组治疗后12h、24h、48h、72h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50%(P<0.05);研究组复发和死亡率分别为20.00%、5.00%均低于对照组的42.50%、22.50%(P<0.05)。结论奥曲肽和奥美拉唑协同作用良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预后良好,可作为治疗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选方案之一。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奥曲肽 奥美拉唑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新型W-H胃底折叠术治疗质子抑制(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腹腔镜W-H胃底折叠术的PPI依赖性GERD患者临床资料。问卷随访治疗前后的GERD症状评分、症状主观缓解程度、PPI停药情况、疗效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GERD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中位年龄58岁;其中85%(68例)合并食管炎,77.5%(62例)合并裂孔疝。手术时间为67(52,73)min,无术中并发症和中转开腹。术后随访时间为16(14,18)个月,术后各GERD相关症状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化道和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分别为100(90,100)%和100(80,100)%。随访期间PPI停药率为83%(69/80),疗效满意率为93%(75/80)。术后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腹胀、排气增多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1%(49/80)、8%(6/80)、5%(4/80)和4%(3/80),有16%(13/80)的患者遗留长期偶尔吞咽不畅。无死亡、症状学复发和再手术病例。结论新型W-H胃底折叠术的中期疗效良好,有显著的GERD症状控制率和PPI停药率。术后吞咽困难较常见,但多为自限性,且不影响手术疗效的满意度。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质子泵抑制剂 胃底折叠术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被纳入医保,已有大量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但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出现导致了肿瘤患者非预期死亡率增加,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本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外药品说明书、已发布的指南及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围绕“防”和“管”两大主线,贯穿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提供可切实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的毒性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用药安全的实践建议,以进一步促使各地区防治和管理达到同质化水平。本建议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概述、风险评估、监测、随访建议,还描述了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和管理建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管理者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毒性 防治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天然气集输系统也有了很大进展。天然气生产和运输系统容易在冬季低温时形成水合物堵塞管道,水合物抑制注入法在实际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针对P气田A气井冬季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PIPESIM软件分别对三种水合物抑制用量进行优化,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甲醇、乙醇的最优注入量分别为65、200L/d,甲醇和乙二醇配比为32时,水合物抑制效果最好。该研究为气田集输系统提供了可靠的醇类抑制用量优化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

  • 标签: 水合物 醇类抑制剂 注醇量 天然气采输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在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可产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生1型糖尿病,伴有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治疗有关,称之为免疫检查点抑制诱导的1型糖尿病(ICIT1D)。由于肿瘤免疫治疗普及,ICIT1D越来越多。本文就ICIT1D的患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遗传特征、发病机制与监测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 PD-1 免疫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κB激酶抑制PS1145对脓毒症小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区组随机法将45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即Con组)、脓毒症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即LPS组]和实验干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IκB激酶特异性阻断剂PS1145 50 mg/kg,6 h后腹腔注射LPS 10 mg/kg,即PT组),每组15只。在模型建立后6 h时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n=5),分别监测小鼠基础收缩压、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300 ng/kg静脉注射)后收缩压升高幅值、给予乙酰胆碱(Ach)(600 ng/kg静脉注射)后收缩压下降幅值。取3组中监测完基础收缩压亚组的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及血管内皮多糖-蛋白复合物(GCX)脱落标志物Syndecan-1(SDC-1)的水平,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小鼠肠系膜动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情况。另取15只小鼠分3组(即对照组、LPS组、PT组)建模后采用伊文思蓝染料(EBD)法测定建模6 h时各组小鼠心肌组织、肺脏组织和肠系膜组织的EBD值。结果建模6 h时,LPS组和PT组小鼠基础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8±1.1)、(89.2±1.3)和(112.6±1.5)mmHg(1 mmHg=0.133 kPa),均P<0.01];使用NE后LPS组收缩压升高值[(6.40±0.16)mmHg]低于对照组[(13.75±0.43)mmHg](P<0.01),PT组[(8.93±0.17)mmHg]高于LPS组(P<0.01);使用Ach后收缩压降低幅度LPS组低于对照组[(4.16±0.10)mmHg比(9.52±0.53)mmHg,P<0.01],PT组[(6.45±0.17)mmHg]高于LPS组(P<0.01)。建模6 h时LPS组小鼠血浆TNF-α、SDC-1、N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PT组均低于脓毒症组(均P<0.05)。3组小鼠血浆TNF-α和SDC-1浓度呈正相关(r=0.99,P<0.05)。建模6 h时,LPS组小鼠肠系膜组织动脉内皮细胞上eNOS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组高于脓毒症组(P<0.01)。建模6 h时,LPS组小鼠心脏组织、肺脏组织和肠系膜组织EB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PT组上述组织EBD含量低于LPS组(均P<0.01)。结论使用PS1145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可改善脓毒症小鼠模型的血管反应性,机制可能与其降低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GCX损伤脱落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屏障功能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IκB激酶抑制剂PS1145 多糖-蛋白复合物 血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实验考察方法对注射奥美拉唑钠在不同浓度pH值的输液中的反应进行观察,进而分析注射奥美拉唑钠溶液的稳定性。方法在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甘露醇、碳酸氢钠(等量)中添加相同量的注射奥美拉唑钠,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内度药液的颜色、吸光度、澄清度进行观察,并做详细比较。结果四种输液的pH均在添加奥美拉唑后发生变化,主要变化趋势为pH上升,且在2h内呈现出稳定的状态。随着放置时间的不断延长,输液pH值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同时,输液>pH5加奥美拉唑2h内呈现出稳定的状态,输液pH越小,则药液稳定性越差,且发生变色的速度越快。同时,<pH5的输液,颜色会逐渐变黄,且出现微粒逐渐增多。结论注射奥美拉唑钠溶液保持pH在5-8之间进行输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临床在使用过程中要保证药液配制的实效性。

  • 标签: 奥美拉唑钠 pH 稳定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导致的垂体炎病例的诊治及23个月的随访情况,提示进行PD-1抑制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钠血症等情况,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价和长期随访。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垂体炎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10例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57±8)岁,其中暴发性1型糖尿病7例,急性1型糖尿病3例。10例中肺癌5例,食管癌2例,胃癌、肾细胞癌、鼻咽癌各1例。10例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均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其中派姆单抗5例,信迪利单抗3例,替雷珠单抗1例,特瑞普利单抗1例。其中8例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1例以糖尿病酮症起病,1例起病时无酮症;9例胰岛相关抗体阴性,另1例阳性。10例均获得成功救治,且依赖胰岛素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可导致1型糖尿病,包括暴发性1型糖尿病,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起病,需要早期识别,积极胰岛素治疗。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类侵袭性高、易复发转移、异质性强、缺少治疗靶点的乳腺癌。目前化疗依然是TNBC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随着分子分型及基因检测的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ICIs)在TNBC的新辅助、辅助以及晚期治疗中均取得了可观的进展,为TNBC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将从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有效性及ICIs联合其他靶向治疗等在TNBC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脑血管病的75%,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是临床最常见致死原因之一,长春西汀调节血脂、改善血循环、细胞保护的多重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且安全,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 标签: 长春西汀 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依达拉奉、丹参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性与有效性尚存在争议,总结护理经验。方法2014年5月~2015年9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纳入患者3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结果观察组好转率76.67%高于对照组53.33%,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RP、NIHSS、UA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注射丹参治疗急性脑梗塞可增进疗效,促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丹参 依达拉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