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8 个结果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七十年,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七十年,主要说是后35年,也就是学者生涯。从60岁开始,每逢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一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最为重要和主要部分,而介入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研究,而忽略介入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 标签: 表征 介入 科学实践 科学哲学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一个奠基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俞吾金教授新著《实践与自由》和他整个实践哲学研究体现实践哲学根本旨趣——爱智慧与爱自由。“文革”后,中国学界实践理解经过了四个演进环节,分别由四位学者所代表:艾思奇——把实践规定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把自由规定为必然自觉服从;李泽厚——提出了实践哲学主—客体框架;高清海——用实践观点超越“唯物—唯心”哲学范式:俞吾金——以揭示实践自由本质己任。俞教授把康德看作通向马克思桥梁.通过阐发康德“遵循自然概念实践”与“遵循自由概念实践区分.把马克思实践概念与本体意义自由关联起来,中国社会未竞启蒙事业和政治自由揭示一种最具合法理论根据。相关实践课题和思想资源长期被各种意识形态教条和学术行话所层层遮蔽情况下,俞教授坚持不懈地实践自由而思想,显示一位哲人睿智、良知和勇气。

  • 标签: 俞吾金 实践哲学 《实践与自由》 实践 自由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关系谈起。哲学史上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自由是必然认识与客观世界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统一。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建立证据相关不完全决定性解释(UER)重要,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时引入科学实践社会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地方。一方面,建立经验等值不充分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社会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该书中,王先生通过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期盼——从自发到自觉。

  • 标签: 价值哲学 哲学研究 评介 实践 21世纪 理性审视
  • 简介: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永恒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实践自悖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认识主体是表象者。它以心智对对象作表象。感性纯直观和知性纯粹思维都是作表象。它们是经验直观表象和知性一般概念思维表象前提、基底和条件。心智本身作为主体意识就有一种表象能力来保证诸表象综合统一,使所综合表象确定地对应于客体,从而为认识创造条件,使之成为可能。心智所认识是物体表象。表象是物体表象,是物体所有的。表象是由心智结构和机能所决定,但它们毕竟是这种机能施于物体后而呈现或者说给出东西。表象又区别于物体本身。物体缘于同认识主体结成认识关系,进入心智纯直观而被表象现象,而物体本身独立自在,远比表象丰富。表象对于科学具有表征意义。"科学作为实践观念只是引发科学哲学发生"实践转向",不存在"实践科学观"取代"表象科学观"问题。"表象"和"实践"都是科学内涵把捉。

  • 标签: 康德 表象理论 科学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经历一个“中国化”过程。时至今日.这一过程仍在延续之中。反思历史经验。实践与科学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成功必由之路。开拓创新,沿着成功之路继续前进,构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是我国哲学工作者光荣使命。

  • 标签: 实践性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 简介:以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例,追溯科学实践哲学中国缘起、沉寂与现状.展示科学实践哲学在当今蓬勃发展以及各种研究境况;提出了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不足与问题。同时指出,如能够这些不足做出积极回应,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会有很好前景。

  • 标签: 科学实践哲学 各种研究进路 现状 不足 未来发展
  • 简介:朗基诺“批判情境经验主义”(CCE)是介于科学社会研究(SSS)与科学哲学研究第三条道路。首先,理性—社会二分法SSS是不公平,它来自科学哲学。该二分法以及规范认识论观念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康德对事实问题与权利问题区分。规范认识论研究对象是科学理念,而SSS对象则是科学实践。情境经验主义与SSS具有高度相似,而朗吉诺试图通过“批判”来规避后者相对主义。但是,SSS并非知识相对主义,它将科学理解“某处之见”,规范性是不必要

  • 标签: 批判的情境经验主义 朗吉诺 科学的社会研究 规范性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具有广泛一种看法。然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超越爱。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起点,然后外推差别,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和超越与顺序和差异性双重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现代哲学奠定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实践哲学倾向。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基本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自身困难克服提供一个基础参照。理论认识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 生活认识 理论认识
  • 简介:全球化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跨文化哲学是可能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MartinWimmer)设计"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为哲学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偶然、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个殊论。

  • 标签: 文化 跨文化哲学 文化中心论 多极对话
  • 简介:所谓“中止说理”,一种是强制中止.另种是自愿中止。所谓“实践智慧”主要不指前者,而指后者。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居于二者之间。概略地说,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论理哲学活动模式,通过辩论、讨论、对话方式进行,其中说理原则上是不被中止;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活动模式,通过博弈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强制中止;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哲学活动模式,通过协商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自愿中止。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弱自愿中止,就是搀杂强制中止要件自愿中止,以谈判(讨价还价)模型;另种是强自愿中止,就是纯粹自愿中止,以协商(求同存异)模型。

  • 标签: 中止说理 强制中止 自愿中止(弱自愿中止 强自愿中止) 实践智慧(实践哲学)
  • 简介:叶晓璐(以下简称“叶”):刘老师,很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首先,您能不能先跟我们谈谈您求学经历?

  • 标签: 哲学研究 访谈录 教授 求学经历 感谢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人们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喧嚣闹市找不到,"模范"、"英才"簿也找不到的人,人们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这里记述一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现代主体性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排除和压制他者基础上,后现代哲学主体解构是他者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他者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主体。在当代,最重要不是主体解构,而是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主体性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
  • 简介:越是遥不可及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道德、

  • 标签: 终极问题 时间观念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