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要真正理解自由,首先就要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谈起。哲学史上的不同解答都未能真正科学地解释自由,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概念引入后才真正认识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与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且是真善关的统

  • 标签: 自由 必然 实践
  • 简介:历史就是这样乖戾却又公正:那些挖空心思自我粉饰,妄称大师,在公众场合频频亮相者恰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印象;反之,在喧嚣闹市中找不到,在"模范"、"英才"簿中也找不到的人,人们的心目中却总是忘不掉。我这里记述的位,就是恰巧此时人们思念的大学老师,毕生献身希腊学术的先辈汪子嵩。按20世纪50年代北大习惯,称他汪先生。

  • 标签: 希腊 实践者 求是 求真 精神 求善
  • 简介: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经历了多重逻辑下学术话语、研究热点、写作范式等方面的变迁。1978—1987年,近现代哲学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是“实事求是”,研究热点是革命史观下的“先进人物”,写作范式处于从“两军对阵”到“认识史”的转变之中。1988—1997年,其主流话语是“追寻智慧”,研究热点转移到自由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写作范式由“认识史”进展至以“智慧”为中心。1998—2007年,其主流话语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自此近现代哲学研究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整体中的地位持续下降,研究热点是现代新儒家,同时在近现代哲学整体上取得进展,写作范式更为多样化,并表现出重视历史具体性的趋势。2008—2017年,其主流话语是“文化自信”,近现代哲学研究整体上进入定的总结阶段,写作范式更为偏重历史具体性,尤其是学术与政治之间的互动。

  • 标签: 近现代哲学 实事求是 追求智慧 中国哲学“合法性” 文化自信
  • 简介:传统的真符合论面,临个问题:由谁来判别个命题是否符合事实?为从“上帝眼”回归人类眼,普特南提出内在实在论,以区别于外在实在论.这里进而提出关于“真”的内在符合论,以区别于传统的外在符合论:其关键在于把事实看作语言性的,并将语言性事实的观点分为外延等同论和内涵等同论,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看,内涵等同论和外在符合论处于两个极端,而外延等同论和内在符合论则处于中道,并且是二位体的。在哲学史上,这两种符合论和两种等同论的要素贯穿于弗雷格、罗素、塔斯基和普特南等人的“真”理论之中。

  • 标签: 符合论 等同论 实在论 语言性事实
  • 简介:“慎独”“慎”为“思”之义,“独”为内心精的状态。“慎其独”即“思其心”之义。将此义验证于《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礼记·礼器》四篇中,可发现同样有效。通常意义上的“谨”、“敬”、“诚”作为省思内心的当下状态或反思后的结果,只是“慎独”工夫所涵具的内容而非“慎其独”词的涵义。

  • 标签: 慎独 五行 思心
  • 简介:作为“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其功能是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控制。“控制”就是引导人的社会行为,而“引导”既包含“约束、限制”.也包含“激励、促使”。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不同于对机器系统的控制,人的行为是由内控指令和外控指令相互作用进行控制的。制度的控制功能分为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激励、迫使、禁止三种基本类型。根据制度的功能.把制度分为激励型制度、迫使型制度和禁止型制度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制度的控制规则和控制机制是不同的。有些制度侧重某种功能,而有些制度则具有综合功能。制度的实施过程,就是用制度规则控制人的行为的过程。

  • 标签: 制度 控制 激励 迫使 禁止
  • 简介:孔子儒学关于"命"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命,命呈现命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的"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的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命),例如《诗经》所说的"维天命于穆不已",在此生生仁体的天命中,达到所谓的"义命合",在"义命合"之中,可以用圆善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的"德福致"的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的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的"天命"具有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命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的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的厘清与通盘的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跨文化对话的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的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的响应。

  • 标签: 义命分立 性命对扬 义命合一 孔子 康德 海德格尔
  • 简介:舍利,直是僧俗两界共同讨论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人们对其中的深层知识,以及其流传的历史演变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讨论仅限于表层的热闹而已,难以深入。关于舍利的失窃、仿制和宗门公案对舍利的借用等常是学界忽视的问题。运用史料与考古发现作较为深入的论述,有助于人们进步认清舍利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 标签: 舍利 失窃 赝品 公案
  • 简介:经道家后学的更革,《老子》第十九章的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的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仁的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老子》以更深远的自然仁来反观人为仁的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仁"概念的消解,而是个重要的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的枢纽。

  • 标签: 老子 自然与人为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种突破形式逻辑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对形式逻辑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摘要: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种“非同的统”关系,有望走出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的。物质构成作为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 标签: 物质构成 同一 分离 统一 借来的属性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问题时的异同.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波普的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的“没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的批判,是对波兰尼的个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她的“具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的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的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的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的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在个人知识的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晚期狄尔泰的哲学主题乃是对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这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的《诠释学的诞生》和1910年的《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之中.在《诠释学的诞生》的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学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的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的结构与特征,但诠释学在此仍然是对持久固定的文本的解释和阐释.这诠释学奠基方案在1910年达到了高峰.在《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的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与理解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和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超个体的文化世界,使人们对他人的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的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的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对精神科学的诠释学奠基才是可能的.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易道拨乱》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太宰纯的著作,太宰纯(太宰春台)是信州(长野县)饭田人,生于1680年,卒于1747年,字德夫,小字弥右卫,号春台,又号紫芝园,是古文辞学派(萱园学派)创始人荻生徂徕的门人。著有《古文孝经孔安国传校正音注》卷、《古文孝经正文》卷、《古文孝经略解》卷,太宰纯校刻、音注的《古文孝经孔氏传》被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还著有:《论语古训外传》二十卷、《论语正义》二卷、《论语古训》十卷等书。森銕大年,又称森東郭,江户时期中期的儒者,名鉄,字大年,生于1729年,卒于1791年,千叶县人,他排斥荻生徂徕之学,著有《非弁道弁名》、《易道拨乱辨》等书。本文主要解剖《易道拨乱辨》对《易道拨乱》辨驳,分析如下。

  • 标签: 江户时期 易道 日本 《论语正义》 古文孝经 《四库全书》
  • 简介:在陈嘉映先生的哲学道路中,“感觉”是个重要论题、直保持的原点。他20世纪80年代有篇重要文章《从感觉开始》,最近的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把哲学界说为“有感知”,其中“感觉”还是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的篇幅。

  • 标签: 哲学道路 “感觉” 20世纪80年代 论题
  • 简介: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学术自传。"传"者诠释也,地道的"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次读懂自己的机会,"学术自传"的真义是在学术反思中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的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的,学术乃是"人"的种在场方式,是"人""生"的呈现和"人""命"的轨迹,是"生""学"与"命""术",

  • 标签: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学术生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樊浩 学术反思
  • 简介: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性研究提供了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个整全和致的统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个关注作为实体自我的个性化,另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理论,在"作为自我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的“佛不断性恶”与吉藏的“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 标签: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种突破形式逻辑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对形式逻辑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