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主义假说提出,关于认知科学讨论聚讼纷纭。由于认知主义假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今,认知科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造运动。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认知实用主义是重要竞选者。认知科学需要一个认知实用主义转向。这个转向可以通过"行动核心性假说"来刻画,这一假说既是认知实用主义理论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需要考察对该假说可能反驳:一种反驳质疑这一假说充分性(代表是皮埃尔·施泰纳),另一种反驳诘问该假说必要性(代表是杰瑞·福多)。关于认知实用主义讨论刚刚起步,在行动理论、实践知识理论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开拓。

  • 标签: 认知科学 实用主义 行动 实践知识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意义和心理活动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观念,因为我们相信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事情,而且,我们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认知者知道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从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经典文本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和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特殊性和基于经验与实用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作为“思维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关系、逻辑常项意义问题、镜像逻辑认知经济性、弗雷格一罗素论题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失败

  • 标签: 存在图 皮尔士 图式逻辑 现代符号逻辑史 镜像 认知逻辑
  • 简介: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一个好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三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一、明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要求。

  • 标签: 盖梯尔问题 认知运气 过程可靠主义 德性认识论 反运气认识论
  • 简介:波普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没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批判,是对波兰尼一个强有力支持,但是她“具有认知主体认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在古代丛林里,吃茶与禅机有着不解之缘,所谓"禅茶一味",就是最好表示。不过严格说来,吃茶只是引发禅机媒介或工具,而非禅机本身。由赵州禅师"吃茶去"公案,引出杨岐方会禅师"且坐吃茶"机缘,并借用南泉普愿"泼残茶"机锋,说明佛法体悟之道,在于生活日用,要善于把握其中"火候",届时灵光一闪,打破漆桶,进入圣流,否则,就会错失机缘。借辨析"文殊与无著吃茶"典故指出吃茶作用,只在提起一个话头,倘若行者毫不犹豫,直下承担,即为法门龙象。要不然,只会在佛法外围兜圈子,一无所获。这是宗门里常见现象,古来如此。

  • 标签: 吃茶 禅机 杨岐 普愿 洞山
  • 简介:如果我们把哲学理路划分为理论哲学理路和实践哲学理路,那么,原本马克思哲学便是一种对于作为理论哲学之最高发展主体性哲学之超越现代实践哲学。正是马克思现代哲学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生存实践哲学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看来,生活认识和理论认识虽然是两种不同认识,也不能简单地将一方还原或归结为另一方,但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理论认识归根结底是派生于生活认识,从而依赖于生活认识,因而,人不可能认识生活之外东西,即便那些不实在或根本不可能变为实在东西,它们也源于生活。生活认识不仅为理论认识提供了基本经验,而且为理论认识对自身困难克服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参照。理论认识有科学认识和哲学认识之分,科学认识是可以得到普遍证实客观知识,哲学认识是人们一种生活范导或终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中国哲学 德国哲学 生活认识 理论认识
  • 简介: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和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立场,后者则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因此也不是更自然或不可避免。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一个误解。

  • 标签: 逻辑观 形式 哥德尔 弗雷格 概念论 休谟原则
  • 简介:不久以前,在中国刚刚崛起时候,许多人谈论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十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乃至领导角色。

  • 标签: 世界秩序 文明对话 哲学基础 罗德岛 论坛 公众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过程中,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学文化对人文文化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这是“文化科学”主要内涵。

  • 标签: 科学 科学文化 人文文化 科学主义 人文 文化科学
  • 简介:“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精神家园。”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整个社会需要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动力。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伦理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在上海社科院共同举办了“文化强国与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哲学学会副会长何锡蓉主持开幕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会处处长王克梅到会致辞。宗教学会会长晏可佳和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分别主持了会议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两个阶段。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对会议进行了精彩总结。来自上海社科界近6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文化强国内涵、建设文化强国途径、如何通过价值治理和发挥宗教正能量而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认同与传播以及如何在汲取自身传统和世界各种优秀文化基础上自觉构建新文明类型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社会主义文化 哲学学会 学术研讨会 精神动力 文明类型 上海市
  • 简介:哲学开端与哲学史开端不同,哲学史开端是学术史问题;追问哲学开端是追问哲学这门学问本身根据。开端与根据相关,是因为开端总是一种设定,它规定着一门学问对象、方法。哲学没有特定对象,其方法也不定于一格,这不是说哲学本身没有设定,而是哲学在其开端处设定是最少。作为常常为其他学科提供设定哲学,其自身设定又必须是最可靠。对自身根据追问是哲学这门学问尊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就是从其各自传统出发对自身根据不断挖掘历史。哲学最终根据是唯一,中西哲学在这里会面。哲学就是一再从生活各种角度追问其最终根据,又将这个最终根据作为开端贯彻到生活中活动。

  • 标签: 哲学的开端 中西哲学比较 生活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佛不断性恶”与吉藏“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 标签: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