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食品具有伦理属性,食品安全传播应受安全、健康、文明三个伦理维度制约。但我国食品安全传播存在诸多问题,如食品广告和节目传播缺乏伦理维度;食品安全新闻报道频现伦理冲突:新闻报道语言与食品安全语言内在规范冲突,污名化报道方式与企业健康发展冲突,虚假监督报道与建构媒体公信力冲突等等,这些问题存在对人们饮食生活、媒体公信力建构以及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 标签: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传播 伦理维度 公信力
  • 简介:任何文化都是"魂"与"体"统一。作为文化之"魂"精神文化价值要被人们认知和认同,必须经由文化之"体"传播。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传播与文化创造同等重要。文化之"魂"必须通过文化创造才能生成,而文化要起到"育"人"化"人作用,则只有通过文化传播才能实现。

  • 标签: 文化传播 主流价值 传播体系 现代文化 精神文化价值 创造才能
  • 简介:文章研究梳理了道德认知研究中测量方法理论脉络及其演进。道德认知测量始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临床访谈法。后来者从中汲取精髓,采用量表形式进行道德认知测评,比如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以及林德道德判断测验。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研究者将实验测量方法(比如IAT)用于道德认知测评。文章研究分析了各种测量方法优势和劣势,并对未来道德认知测量作出展望。

  • 标签: 道德认知 测量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行礼道,致中德。行乐道,致和德。人道主体为基于仁爱之心礼乐之道,行基于仁爱之心礼乐之道,能致中和之德,能成谦谦君子。基于仁爱之心礼乐之道,为阳道、君子之道。礼乐相对而言,礼为阴,乐为阳。礼分阴阳,乐也分阴阳。礼乐皆蕴含阴阳之道。乾阳能够各正性命,利贞性情。大同社会与天下为公是孔子道德理想,孔子道德理想基于仁爱之心。选贤于能、讲信修睦是实现道德之治主要手段。礼治与礼乐文化是孔子实现德治中介环节,是实现小康社会主要手段和通向德治主要途径。儒家基于仁爱之心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与主体,礼乐文化贯穿于道统、学统、宗统、政统之中。以礼治为主体、以德治为理想、以法治为底线综合治国理政思想是我国古代礼乐文化政治化最大特色。

  • 标签: 礼乐文化 中和之德 礼治 德治
  • 简介:文化内涵是游戏灵魂,传统道德文化是网络游戏得以传播有效形式,传统文化悠久历史、鲜活的人物是网络游戏取之不尽素材,丰富文化、文明准则是网络游戏设计丰富理念,精美的建筑、悦耳音乐审美元素是网络游戏引人入胜场景。而网络游戏则是传统文化有效传播现代方式,它有助于大众亲近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把握与弘扬传统文化。但网络游戏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却存在着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娱乐化问题。这是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

  • 标签: 网络游戏 传统文化 传播
  • 简介: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1]巨著.本文将散见于各篇关于道德认知理论零星闪光置于现代道德心理学视野之内,从道德认知双重建构、人性前提、反应模式和认知途径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赖以建构其道德认知图式内在理路,并阐明了其现实意义.

  • 标签: | 道德认知 | 学以致知
  • 简介:中国文化传播力与中国文化影响力相关,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纠绞与较量中显示出自己独特可持续性。中国文化价值观早期传播是全方位:从日常生活、居住园林到政治制度、伦理美学、哲学经济。但是,中国文化内敛性决定了中国文化价值观早期世界影响具有非主动性、非侵略性。中国文化绵延至今取决于中国文化独特个性,个性文化是影响中国文化传播关键。

  • 标签: 文化 传播 中国文化价值观
  • 简介:本文希望从认知伦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伦理学发展,以及人类对道德问题认知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逻辑之间一致性.人类认知逻辑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论过程,伦理学史由德性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话语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新德性伦理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在道德认知上从概念伦理学到判断伦理学再到推论伦理学最后回归到概念伦理学过程.

  • 标签: 认知逻辑 伦理学发展 概念伦理学 判断伦理学 推论伦理学
  • 简介:<正>二十世纪最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前途高度责任感对伦理教育问题给予了异乎寻常关注。他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伦理教育困难“在于,怎样能使我们教导工作在人感情生活中变得这样有力,使它影响能顶

  • 标签: 伦理教育 爱因斯坦 教导工作 宗教说 感情生活 伟大人物
  • 简介:社会角色和角色伦理具有社会治理蕴涵和功能,角色伦理是一种独特社会治理方式。它通过一套与角色身份和地位相契舍伦理行为模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为社会行为提供标准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权责定位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循名责实方式建构和谐社会秩序。角色伦理治理方式是社会治理方式一种尝试和创新,具有普遍性、共识性、适然性和主体性特性。

  • 标签: 社会角色 角色伦理 社会治理 治理方式 社会建设
  • 简介: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这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已经从各个渠道向受众渗透,但要真正入耳入心,还要进一步创新传播艺术。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艺术创新 传播艺术 教育实践 党中央 总书记
  • 简介:研究当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看法和评价,考察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认知和价值期待,这对于完善党理论和政策、协调党和民众之间关系、改善党作风和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回收和分析针对不同民众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普通民众对于我国执政党观念认知和评价态度之间差异和共识,反映出我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报告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 标签: 普通民众 中国共产党 观念认知 价值期待
  • 简介:对于中国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而言,西方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能够提供重要知识与方法论资源“他山之石”。正因为如此,西方伦理思想研究贯穿于中国伦理学发展进程之中。由南京大学杨明教授《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思潮》),是一部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创新力作。该著有三大特点。

  • 标签: 现代西方 伦理思潮 伦理研究 教授 杨明 力作
  • 简介:法律中包含了伦理性内容和技术性内容,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法律都有着伦理道德基础。道德法律化是立法中普遍现象,它经历了从伦理、物理再到法理,最后成为法律过程。道德法律化具体方式包括道德向法律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法律最后拥有了技术性和国家强制性特征。从道德法律化表现形态上看,它包括道德义务法律化和道德权利法律化,以及道德公法化和道德私法化。在道德法律化过程中,道德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法律价值基础,演变成一种制度性伦理形态,并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道德法律化 伦理 法理 法律的技术性
  • 简介:信息化生产方式产生会给人类伦理学带来诸多新变动、新发展和新要求,因此,科学地分析信息化生产方式产生对资本益与忧,正确地看待信息化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发展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任务。

  • 标签: 信息化 生产方式 资本 人伦关系
  • 简介:信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理论热点之一。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但依然有深化和提升空间。从哲学视角研究信任问题,除了当前伦理学维度之外,还可以从人学维度出发围绕利益、自由和责任范畴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维度研究信任本身蕴含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值得信任行为和品性,即交往实践中自由和责任问题

  • 标签: 信任 哲学视角 自由与责任
  • 简介:从道德哲学与精神哲学角度考察马家爵事件以来校园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社会事件,更是精神事件,其根源是伦理病灶癌变,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性概念是"贱民"。"贱民"哲学地内在于"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精神发展过程中,其癌变精神哲学轨迹是:卑贱意识—贫民—贱民—暴民。由"卑贱意识"到"贱民"异化,是伦理及其精神链断裂结果;由"贱民"到"暴民"恶变,是"伦理出局"结果。必须在消灭极端贫困基础上,透过"伦理安全"体系建构和"精神援助"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贱民"以及由"贱民"向"暴民"恶变精神土壤。

  • 标签: 贱民 伦理病灶 卑贱意识 暴民 伦理安全 精神援助
  • 简介:转化医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研究众多领域迈进,它既给人类带来治疗疾病希望,也引发了许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伦理问题。本文围绕转化医学研究中存在安全问题、知情同意、分配公正、群已关系、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伦理分析和论证,以期使转化医学在其运用领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并造福人类。

  • 标签: 转化医学研究 伦理问题 生物医学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泛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价值观矛盾及其所引起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进行恰当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中和',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伦理文化所推崇价值理念和处事方法,也是贯通价值哲学之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共有原则。'中',有'中国'之意,也有'中心''主体'之意,相当于一个事物向周围扩散中心点,以及控制全局主体责任者。'和',有'和谐''聚合'之意,是处于非中心或边缘状态事物一种存在状态。中与和组成'中和'一词,是指事物存在一种正常状态。'中'与'和'关系,还可以抽象为体与用、道与器关系,即中为体、为道,和为用、为器。'中和'与'和合',虽有区别,但也有很大重合。二者都是哲学理念,并且都强调'和'理念和价值。'中和'理念本质是要求人们按唯物辩证法办事,特别是要按对立统一规律办事。'中和'理念核心是正确处理矛盾关系。'中和'理念要义是增加干事创业凝聚力。大至治国理政,小至修身齐家,'中和'理念智慧光芒无处不在。中和之道可调节信仰与理性关系;也有助于平衡人情感、理性和意志;对防范思想路线左右偏颇,树立'和而不同'包容理念,推动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和平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中和 源流 内涵 本质 核心 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