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本着我们先有主张然后展开论证这一基本点,说理-论证一般性质得以澄清。说理-论证主要目标通过对事物之所以然探究使各种知识和道理得以贯通。在澄清过程中,平常对于说理-论证之性质错误看法得以揭示。说理-论证不等同于没有先见推论,它不只是让他人转变看法,也不一定要达成共识。

  • 标签: 说理-论证 看法、信念 推论 理解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有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审度 辩护 解构 文化科学
  • 简介:从传统认识论和科学哲学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证言.以及如何在两位或更多相对立专家中确定哪一位专家证言最可信一个迫切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一方观点和批评另一方观点专家所提供论证;(2)某一方得到了其他一般认定专家认同;(3)对专家们专长“元专家”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正式证书反映出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利益和偏见证据;(5)专家们过去“记录”证据。关于这些问题讨论,对“应用”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能力:什么类型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一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信任之一。

  • 标签: 新手/专家问题 专家/专家问题 专长 证据 认识论
  • 简介:收到关于什么杜威讲座介绍中,有一段,读起来这样:期待中谈话不是“杰出教授S关于X话题最新成果”,而是对某个重要哲学家生活一种更加富有个人特色看法.一套更富有反思精神评说。在杜威基金会理事会上,有人说:“不是能在《哲学杂志》或《哲学评论》上找到以及读到论文,不是演讲者可在标准杂志上发表最新成果,而是某种具有更多历史和情感内容东西。”

  • 标签: 哲学家 最新成果 反思精神 个人特色 情感内容 理事会
  • 简介:越是遥不可及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道德、

  • 标签: 终极问题 时间观念 人生 生活
  • 简介:新一届上海伦理学会开始创办学术前沿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有意义事情。陆晓禾会长邀做个发言,为了支持会长工作,只好勉为其难。因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在前沿上走动,已经无能为力。老父亲晚年自嘲说只能卖旧货了。现在也到了这样年纪。卖旧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把旧作整理出来编成册子;另一种把经历过往事翻出来,旧事新说,这后一种办法也许还可以有点长进。父亲晚年撰写了几十万字回忆录,做就是这样事情。没有他那么丰富阅历,也没有与那么多名人交往,所以也不会去写什么回忆录,但是也经历了学界一些大事。去年和老同学一起编了《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②,想不到引起很大反响。看来把一些学术界大事重新翻出来加以审视和反思还是一件有意义事情。

  • 标签: 思维模式 功利主义 决策 中国哲学史 学术前沿 回忆录
  • 简介:自序人老了,最大感慨莫过于"时间都去哪了"。七十年,刚好可以分为两半:前35年,从当学生、当"知青"、当工人再到上大学;后35年,从助教到教授再到"资深教授",当了半辈子"学者"。说说七十年,主要说后35年,也就是学者生涯。从60岁开始,每逢生日,学生们总要以此为名搞一次聚会。学生们说,老师生日,就是学生节日。

  • 标签: 十年 当代中国哲学 思想解放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史 哲学系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行进速度了,哲学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波教授所著《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悖论,

  • 标签: 陈波 自我指称 深度研究 专业著作 语言哲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启蒙、民主、契约性、批判性思维机制。在中国历史境遇中,现代性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核心与关键。

  • 标签: 日常生活 日常思维 现代性
  • 简介:知觉内容如何概念?这是当代认识论中所关注关键问题.麦克道威尔概念论认为,只有概念性东西参与进辩护活动中,因此知觉内容必然包含概念.他概念论可以总结为两点:C1,知觉内容概念;C2,概念来自后天语言学习.特拉维斯对麦克道威尔观点展开了批判,指出了麦克道威尔概念论一种存在问题表征理论,同时指出作为概念论基础“似真之看”不可能,从而使C1被证明不成立.麦克道威尔承认特拉维斯批判并进行修改,他分别提出M1(直观能力一种概念能力)和M2(知觉内容中仍然存在某些概念)两个措施进行修改.但是本文将指出这两个修改非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使修改后C1与C2相冲突.从而证明概念论主张不一致,麦克道威尔依旧无法说明知觉内容如何具有概念.

  • 标签: 知觉内容 概念性 直观 特拉维斯与麦克道威尔争论
  • 简介:叶晓璐(以下简称“叶”):刘老师,很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首先,您能不能先跟我们谈谈您求学经历?

  • 标签: 哲学研究 访谈录 教授 求学经历 感谢
  • 简介: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终结者可被认为都属于后人类(posthuman),拥有远远超越人类能力以及迥然有别的形态;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并预测作为"后人类"之前一个种类——跨人类(transhuman),随着医学和科技进步,

  • 标签: 人文主义 院士 仁宗 中国古典小说 《终结者》 《西游记》
  • 简介:在陈嘉映先生哲学道路中,“感觉”一个重要论题、一个一直保持原点。他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重要文章《从感觉开始》,最近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与科学区别,把哲学界说为“有感之知”,其中“感觉”还是一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篇幅。

  • 标签: 哲学道路 “感觉” 20世纪80年代 论题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众多对SSK批评之一,但它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社会学主义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科学发现观分歧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问题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佛不断性恶”与吉藏“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 标签: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